前段时间,网上出现一个惊人消息,大意为“学校下令严禁教师晒暑假旅游照片”,担心引起“上班族”的不满,而导致“社会不和谐不稳定”。消息目前已被辟谣。但就是这样一个虚假消息,照样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一波不小的吐槽浪潮,甚至号称要引领十万加。
从童年梦想到找工作,甚至再到相亲,你可能都听过“做老师至少有寒暑假”这句话。是不是?然而,是否所有教师都完整地拥有寒暑假?依靠工资生活的,且更普遍的教师,是否真的跟外界想象一样?
同学生打交道,个人社交关系更简单,同样是教师这一职业被羡慕的一种说法。你认同吗?图为《看上去很美》(2006)剧照,图中小孩是微信表情包的热门人物。近些年占据教育话题中心的,是教育与阶层流动。而更早的时候,以“代课教师”为主题的公共议题曾经一度引发中国教育大讨论。教师这一群体,现今渐渐退出了最受关注的那一批话题,只是偶尔通过一些虐待或侵犯学生身体等新闻事件出现。
然而,前不久书评君发出《高校青年教师晒工资:从不加班,因为从不下班》一文后,立即收到读者留言渴望关注中小幼教师群体的生存境遇。我们随即同留言读者联系,请他们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向他们征集职业故事。
中国电视剧《十八岁的天空》(2002)中的教师们。需要一提的是,他们今天不是被调查或被采访的对象,我们也并未做实地核实,不属于新闻采写。对我们而言,他们最重要的身份是书评君的读者,是怀着职业理想走上教师岗位,并愿意匿名分享故事的讲述者。
“可是八年过去了,我突然发现,身边小到水果大到房价都翻了一倍,房价从五千左右涨到了一万左右,而中学二级教师的工资依旧两千多。”第一个讲述者是子衿。今天的教师故事即由她的苦恼开始。
他们中,有的工作已八年,仍然徘徊在城市基本生活线上,有的通过内心和磨练找到了一条更适合自己的教师道路,有的时刻在犹豫是否要改行——而有的已做出这样的选择。直接站在他们困恼背后的,是职称评定和教育资源安排的困境。如果只是用一种个人生活的角度,在你看来,教师与物质收入是怎样的关系?到文末留言区说说你的看法。
讲诉 | 新京报书评周刊教师读者
(子衿、小凡、大树、口天吴)
评论 | 媒体评论员与归
“刚毕业时和学生达成一片很幸福”
“现在工资只能勉强养活自己”
讲述者:子衿(初中英语教师)
工作地点:四川省成都市
工作起点:2009年
2009年我从四川师范大学毕业后,顺理成章地进入了成都武侯区一所城乡结合部的初中学校从事英语教学。带着满腔的热血在一线的讲台上站了将近八年,没想过要做出多大的成就,就希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一个不断探索的平凡教师,兢兢业业地陪伴一届又一届的孩子,把他们送进更好的学校,将来有一天他们长大了,回过头来看这段岁月,他们能庆幸遇到我这样一位老师。
歌唱教师之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1994)。刚工作那会,除了五险一金到手两千多的工资,和同事合租房子,一个月除去房租六百块,感觉一个人生活还算过得去。工作幸福感也很不错。每天都像打了鸡血一样,早早的就跑去辅导孩子们学习,筹划着各种活动,每天都和孩子们打成一片。
可是八年过去了,我突然发现,身边小到水果大到房价都翻了一倍,房价从五千左右涨到了一万左右,而中学二级教师的工资依旧两千多,年终有不到一万的奖金,自己只能勉强养活自己。早自习据说是几块钱一节课,具体不清楚,总之一学期二十个周,80节早自习,期末大概有四百多块钱。
《中国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变迁》编者:卢乃桂 操太圣 版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年09月 中国宏观改革的大环境下教师的生存、生活、工作与生涯发展图景。此时的我年近三十,面临结婚生子,赡养老人。幸运的是我的老公不是老师,收入比我好,房贷,家里开销全让他扛了下来。身边有太多双职工的教师夫妻,一家人一个月收入也就五六千块钱。养孩子,养房子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只有冒着违法的风险,周末去外面补课来贴补家用。
年轻教师就如我刚开始工作一样因为没有生活压力,也没有太多不满意和危机感。年龄大一点的当发现工资不足以养家糊口的时候,因为教师的专业性,大部分已无法进行第二次择业,也没有勇气去改变。开始怨声载道,工作懈怠的老师比比皆是。
但我理解这一群教师,因为当你的工作连生活的基本保障都很难满足你,你又没有更好的选择的时候,你对它的激情和梦想要想坚持下去真的很困难。而这种境况的最终受害者是无辜的孩子。
我一直很迷惑。孩子的教育对一个家庭,对一个国家都是如此的重要。可是教他们的老师却在为自己生计犯愁。一个还徘徊在最底层需要的人,能有多大格局去教育一批学生。我一直坚信国家应该是给了老师足够的津贴,造成今天这样的情况,让我想起了一部电影《驴得水》。
“当年不知自己究竟想做什么”
“现在的学生更少有时间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讲述者:小凡(高中生物教师)
工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工作起点:1999年
1995年我从江苏考入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后留在西安市一所重点高中任教至今,目前工作了18年。我当年报志愿是高考前报志愿,还记得把厚厚的招生报翻来覆去看,只熟悉教师和医生的职业。没有人指导我,老师们也都回避我们。
现在的我懂了他们当年的局限。那时我也没有多少书读,只是跟着流行风,读过金庸、琼瑶、三毛的书,还有一些章回小说。我从来没想过能有什么职业。因为不能确保自己能考上大学。还记得只填了一个志愿是师范,其它的都填的是医科大学。
因为爱三毛的文字,于是也想像她那样流浪,我填的大学都在远方。高考分数出来后,考了我们镇的第一名。一类本科顺利的录取了。大学我只做了两件事,学英语和阅读小说。学英语只是为了考研,读小说是爱好。在大学里我并没有意识我要成为教师,我应该做些成为教师的准备。
考研落榜后我就留西安工作了。当时我的同学很羡慕我,因为我带指标进了一个航天部直属子弟学校。收入比公办学校强很多。我虽然工作了,但还是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做什么。一边工作一边继续准备考研,不小心真考上了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生,方向好像是研究原生动物。决定要不要去读研的那段时间,我很痛苦。把自己分析了一番,最终放弃了。因为我知道我考研也是跟风。
我内心真正喜欢的应该是文科类的东西。我的性格更适合和人打交道。自从想明白这个问题以后,我开始好好研究如何教书了。我虽然也听老教师的课,虚心向他们学习。但我更注重自我摸索。我一直订阅教学杂志,在网上看各种视频,研究学生学情。我从不上重复课,前后两节课的课间都会积极做些调整。可能得益于这样的思维习惯,日积月累,慢慢的我所带的班成绩越来越好。
《颠狂与谨守——课堂实录Ⅱ》作者: 郭初阳 版本: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12月“课堂需要光,这光既非来自教师亦非来自学生,而是出于带给我们自由的伟大事物(道、真理、生命)本身,课堂本是练习自由的最佳场地。”
学校把最好的班分给我教,我开始对做好一个老师有点小自信,积极参加各种教学活动,囊获了不少奖项。表面上看我的课很朴实,但可能因为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蕴含我的思考,所以学生成绩好。教学工作有起色后,我又开始当班主任。这个工作非常辛苦,对一个老师的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我也是在做班主任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有太多欠缺。以前我除了爱好阅读之外,再也无它。现在每学期要看很多电影,这样寒暑假就能为学生推荐几部电影。比如这个暑假我给他们推荐的《青春韶华》《玛丽与修女》《自闭历程》《宁静的热情》《记我的母亲》。
《教育的目的》作者: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译者:徐汝舟 版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年1月怀特海主张教育应该充满生活与活力,重视审美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认为受教育者“如果不能经常目睹伟大崇高,道路教育便无从谈起。”
我在不知不觉中变身为西安音乐厅的铁杆粉丝,虽然听不懂古典乐,可是能看懂各种剧。歌剧话剧舞蹈等,只要我能欣赏的,从来不吝金钱。我在补我的成长过程中缺失的最重要一课——艺术。我对美的感受力渐渐提升,我开始引领学生感受美,比如《向着明亮那方》的读诗主题班会,《清清子音》的朗读主题班会。因为做一群人的班主任,我也有观察教育的更多视角,这对于我养育好自己的儿子也是得天独厚的资源。我开始喜欢我作为教师的这个身份。它让我逐渐发现自己,成为自己和爱上自己。我对教育工作的投入反哺我能够安顿好自己的灵魂。
虽然我经济收入一般,但我眼神明亮。我目前最大的困惑是高中学生本应学习能力越来越强,但在现实中可悲地发现爱学习的孩子越来越少。他们在小学和初中被迫学习越多,他们对学习越厌恶。学习低效自然成绩不好,于是家长给他们安排更多的补课。他们有更少的时间去想他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吾国教育病理》作者:郑也夫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3年9月“过度复习是摧毁创造力的利器。”
“暑假不是正常上班,就是应接不暇的招生活动”
“现在时刻准备改行”
讲诉者:大树(幼师)
工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
工作起点:2007年
从事幼师,很偶然、也是必然。初三毕业虽然考上了高中,但是按自己学习考大学悬,正好同学问我要不要去学幼师。一脸懵的我大致问了学费和学习内容就回家和家人商量了。那时候我们去学习幼师是包分配的。包分配这三个字对于我家没钱没势的现状,以及我本人学渣的现实诱惑很大。重点是学费不贵,我记得是两千多点,不说轻松但是还算能接受。
18岁不到就开始了实习。跟现在带薪实习比起来,那会的优势估计是毕业直接拿幼师资格证。现在的学弟学妹们需要有工作经验才能自主报考幼师资格证。实习生就是廉价的劳工。工作的辛苦常常让人想放弃,而前辈的批评指正更是让我在无数个夜里泪流满面。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学会了安慰自己。
实习生一般从保育员开始做,也就是说作为一名幼师不仅要掌握教育教学中的五项技能(琴画说唱跳),还需要具有妈妈般的属性。从把屎把尿,到消毒清洁,再来是了解孩子的生活习性掌握孩子的生理情况,协助班主任老师建立孩子的在园一日常规。
很多人觉得幼师是个不错的职业,工作时间早7晚5,周末双休,寒暑假。工作了这么多年,我也就早两年和同学合伙开园休了两年寒暑假,其余时间暑假不是正常上班,就是应接不暇的招生活动。寒假同上。
《音乐之声》(1965)中的歌唱师生。毕竟老师们早7上班是常态,晚5下班的却不多。大多时候家长们加班会晚接孩子,期间老师们不能表现出一丝不满,还要体谅家长们的辛苦奔波。周末偶尔会安排学习以及常规招生。对此老师们颇有微词,领导给出的解释是:不利用休息时间学习充电怎么能进步呢?
加班工资会有。一般是纳入考核。考核加分就是加钱。实习的工资普遍在两千以下,如果是男幼师底薪会比女幼师高两百左右。纯粹的幼师整体工资在三千左右(我知道的是三千以下)。近几年幼儿园开始给老师买保险。真正做到五险一金的,据我所知不到一半(你可以理解为我对同行了解不够,很多时候园所与园所之间都是竞争关系,都不会把园内所有的告诉你)。
近年来,幼师流动性大,需求也大。除了工资低,工作量大以外,家长们的不理解也是老师们跳槽改行的主因。记得有次听毕业的家长感叹:还是幼儿园老师负责任些。这句话的由来是这家长的孩子在学校和小朋友打架,老师直接把双方家长喊来让双方自行解决。这种事情如果是在幼儿园,一般都是老师出面解决问题。两边赔礼道歉,两边好话说尽。
困惑常常觉得自己不是幼师,觉得自己对孩子做的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而自己无法改变。
从幼师到园长。我的感受是做老师身体累,还工资低。做园长心累,生源是头等大事,还要操心年轻老师们的方方面面。今年在考虑专升本和教师资格证。我不知道自己还会做多久,但是我时刻在准备改行。
《一个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作者: 郭初阳 版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年2月“通过自己的课堂获得学生的支持,自由的语文课堂有一种随之而来的光辉,令人沉醉。”
“农村教师是清贫的”
“一直很困惑,教书为什么要燃烧自己?”
讲诉者:口天吴(前初中语文教师)
工作地点:中部某省乡村
工作起点:2013年(已离职)
几年前,我在应该是经济靠前地区的一个乡村学校教书,工作时间不长,但也有约四年,所以觉得有必要写一点关于乡村教师现状的情况让大家了解。
现在大部分选择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作为职业的,基本上是因为工作稳定,但不否定有人是真心热爱教育事业的。在这提一句,我所在的省份还是比较重视基础教育,早十年前率全国之首开启初招免费师范生模式,所以基本上每年都有新的老师分配到学校。但还不够,所以每年教育局都要招聘老师,为什么教师每年都招,但年年都缺呢?
从我自身经历来说,我担任班主任和语文老师,但还要兼任美术,思品,英语,两个班的英语以及写字。总而言之就是语文教学老师承担了整个班级的教学活动,学校没有多余的老师去上艺术课程。
《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编者:钱理群 刘铁芳 版本: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8年4月“乡土文化和乡村教育这个问题关系到中国每一个人。”
农村教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弱势群体。我刚工作时全部加起3200一个月,但还要扣除五险一金,每个月到手也就两千多。有人说老师不都是补课赚黑心钱嘛,其实农村教师大多数是清贫的,农村绝大部分的学生是留守儿童,都是爷爷奶奶带着,学习上基本靠老师,学习效果可想而知,社会广泛认知就是老师不应该很富裕,局机关的领导下来也是蜡炬成灰泪始干这类满口仁义道德,对于国家规定的教师应发13个月工资闭口不谈。
一直很困惑,不知为什么老师教书一定要燃烧自己,现在可不是那个年代,教书这项工作对我们来说其实就是一个糊口的职业,没必要把它神圣化地捧杀,我们也不是圣人活在云端,也需要吃饭买房。短短几年工作期间就几次募捐给身患重病的老师们,因为只靠这点薪水没办法保证有能力支付各种突发状况下的费用,这也让我最终下定决心离开这个行业。所以农村教学的都会想办法走,往城区走,往城市走,因为那更让老师们获得尊重。这也是为什么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
二十世纪末的中国教育电影《烛光里的微笑》(1991)剧照。与同时期的电影一样,它的镜头中心是为学生无私奉献的教师形象。教师的暑假,不是你想象的那样光鲜
评论 | 与归(媒体评论员)
几天前,一则“某校禁止教师暑期出游发朋友圈的通知”在网上被疯转,“禁止理由”是,“带薪休假在很多领域尚无法得到全面落实,极易并已经引发非议,出现不和谐的声音。”不过,8月17日上午,北京市教委发布声明,表示并未要求教师在暑期禁发游览有关的微信微博,也并未发出过相关通知及规定。网传信息系谣言。
虽被证实是谣言,但被激发的情绪就像石子入水后的涟漪——我赶上班,你却忙着赶航班;有暑假的教师,真是幸福的职业。但事实上,这只不过是一个“相互羡慕”的抱怨循环而已。待遇一向不好的基层“教师民工”,有多少能在暑假到处游玩?
网传的“各位同仁”,已被辟谣。图片来自流传截图。月收入可能不抵一张国际机票
普通教师,尤其是刚入行的基层青年教师,待遇低是一个社会共识。无论是以上采访中基层教师的“真情流露”,还是精确的调研数据,无不扎向这个事实。
今年年初,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秦玉友和曾文婧的一次调查报告,被诸多媒体大量引用。该调查显示,中小学教师的平均月总收入为3830.87元。不同职称教师的月总收入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而言,高级教师平均月总收入4783.24元,一级教师平均月总收入4055.30元,二级教师、未评与三级教师月总收入分别为3382.56元、3164.66元。
上面说的是“月总收入”。具体到工资,高级教师的月收入4024.62元,一级教师月收入 3337.29 元;而二级、未评与三级教师的月工资收入分别为 2817.31 元、2721.39 元。
而在农村、偏远地区,教育资源的匮乏的表现之一,就是教师待遇的不堪。采访当中的“到手两千多”恐怕是普遍现象。对于不少经济拮据的教师而言,还需在寒暑假办个补习班或者找个兼职以便“补贴家用”,哪来到处游玩?
《我的教师梦》作者:钱理群 版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8月钱理群的两个教育关键词是“生命”与“立人”。他关注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教育,其着眼点是处于身体发育和精神发育不同阶段的生命个体,所遭遇的具有不同特点的教育问题。而对农村教育和打工子弟教育的关注,则贯注着教育“平等”与“权利”意识。
职称捆绑下的“涨工资”低预期
目前各地,中学职称一般有中教三级、二级、一级、高级(高级职称、副教授级)、特级(一种荣誉);小学职称一般有小教三级、二级、一级、高级(相当于中级职称)、特级(高级职称)。而这些职称和工资、福利等挂钩,可谓“一个等级一重天”。
我曾对一位在县城中学教书的同学说,将来按职称发工资的模式或许会取消,她的第一反映是“太好了”,然后补充道,“因为职称争得头破血流,凑条件、搞证书、一些没有意义的材料,一到暑假就培训,根本没有意义。”
据中国青年报近日的一则报道,一位基层教师自述,其在2013年的职称评定中,输给了一位比自己少10年教龄的竞争者。按照规定,一年教龄加0.2分,而对方仅“中层以上领导”一项就加2分。一个“领导”身份便抵得上十年教龄,想来也是不可思议。
前不久,人社部办公厅和教育部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做好2017年度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提出职称评审要突出荣誉性、奖励性,讲究纯洁性,体现引领性。可以预期,中小学教师工资设置问题,将越来越科学;但完善的制度不是一蹴而就的,“涨工资”预期对于一些年青人来说,依然显得过低。
整体上的教育投入依旧不足
近年基层公务员吐槽待遇低,成为社会舆论的一大现象。而据《义务教育法》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换句话说,教师的经济地位略高于普通公务员,所谓“百步面对五十步笑不出来”。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指标,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四年前的全国两会,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首次达到了国际标准。
《所见日本:一个中国教师的行走笔记》作者: 陈向明 版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3年1月 不限于教育本身的一种日本教育理念与实践观察。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早在2001年,澳大利亚、日本、英国和美国等高收入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均值就已达到4.8%;哥伦比亚、古巴等中低收入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均值达到5.6%。2015年,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为4.26%。
对比之下,我们目前对公共教育的投入尚显不足。在具体到农村、偏远地区,更显杯水车薪。这一点,也从大格局上决定了,教师这一职业群体,待遇依然有不少提升空间。所以,当有人对教师的暑假羡慕嫉妒恨时,又有几人能想到其中的苦辣?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子衿、小凡、大树、口天吴等新京报书评周刊读者,与归;编辑:阿东。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网友评论
我有一个姐姐是老师,寒暑假去旅游,也经常晒照片啊。
父母均是老师,家里条件虽然不算差但是在我们那个城市绝对算不上好。
教师收入过低,楼下说补课的一边玩去。当地教育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已,我们那边管的算是比较严格的。禁止补课,所以平时的时间就被压缩了,尤其是高三阶段,一周半天假期。神经病啊,这都三四年了一个清北都没有。
作者说的确实是非常真实的数据,楼下的你以为谁都能进市级学校的好学校?做梦呢?、
教育市场化是必然,中国这么多人而社会的承载能力有限,这种模式就是为了刷掉很多人,你说他对还是错?没有什么对错,国内就是这个环境,就是只有少部分人能享受到多数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