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的某一天,和一个当时心仪的女生在网上聊天。过程中她说了一件当天发生的趣事,我觉得挺有意思,就回了一句“呵呵。”
于是误会产生了,她觉得我的“呵呵”是一种轻蔑的嘲讽,而我却是发自真心的高兴。虽然最后在我百般解释下,她相信了我,但终究没有了聊下去的欲望,最后索然的下线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误会?
我坐在电脑前看着那两个字发呆,最后终于发现它似乎缺少了点什么。我一遍一遍的读出声来,变换着音调,变换着口气,最后终于明白了——它缺少我当时的情绪。
我们都知道,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北京理工大学的姜楠教授在《语词》一讲中就将网络用语‘呵呵’解析出了18层含义——高兴、尴尬、掩饰、无聊、无语、不肯定等,这是一个词语在新环境下进化的过程,从最初的表示高兴一直发展到如今代表嘲讽,人们不断把更多的含义挤进一个词中。如果你想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就必须在后面配上你的情绪,烘托出一种语境。
人在讲话的时候是有情绪的,只有在情绪的辅助下,讲话的内容才不会让人家产生歧义。情绪的传递有很多外在化的表现方式,比如语气、动作、表情。而文字恰恰就缺少了这三样东西。
你可能会说,我们有形容词啊,文字一样可以表达人的喜怒哀乐。简单的当然可以,但人的情绪种类实在太多了,有很多是无法用文字描述出来的。
心理学家把人类的情绪划分为愤怒、快乐、伤心、厌恶、惊讶、恐惧,后来又加进一种轻蔑,这七种情绪被称为人类的基本情绪。所谓基本,就是走到哪都可以随意使用且不会被人误解。
这七种基本情绪就像做饭的佐料一样,不同的搭配会有不同的味道,就像色彩的三原色一样,可以组合出大自然中的任何一种颜色。
当你捡到钱的时候,你也许会快乐,如果失主就在不远处的话,你没准又多了一点对自己的厌恶;当你的手机忽然收到一条短信,只有“分手吧”三个字的时候,你也许会惊讶,同时也有被甩的愤怒,对未来的恐惧,如果你碰巧还喜欢人家,你还得多加两勺伤心进去。
在这样的组合叠加之下,人类可以把情绪细化到7000多种。这是文字表达望尘莫及的,形容表情的词语不过区区200多种。
而且人类的情绪种类还在不断增加,世界协同的密切,文化的繁衍,事物的更新迭代,经过互联网这个大熔炉的冶炼,碰撞出更多更复杂的新事物来,这就需要我们做出更多的反馈,同时也需要我们用更精细化的情绪来应对不同的人或者不同的事。互联网虽然让沟通变得简单,但主观上也让世界变得复杂了。它让人和世界更加紧密相连,我们每天在网络上面对的人和事是以前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文字已经无法满足多元化的情感表达了。
但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用文字作为交流的手段却越来越频繁。
1999年腾讯发行QICQ聊天软件,2000年就占领了在线即时通讯市场份额的98%,直到2014年,QQ在线人数突破一亿人。互联网时代的通讯方式来临,五笔和拼音输入法几乎成为我们每一个人必备的社交技能。
与此同时,文字表达的方式也越来越显出它的乏力和繁琐。
于是表情包应运而生了。
在2003年的一次QQ版本更新中,腾讯把QQ表情放进了聊天功能栏里,但发现依旧无法满足用户的表达需求,于是又开通了自定义表情功能。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自己制作表情包了,这让网络聊天和面对面一样减少歧义变成了可能。
表情包对文字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我们可以试着在同一句话后面加上不同的表情。比如一个“滚”字,我们配愤怒、开心、或者轻蔑,在不同的组合下,意义是完全不同的。但如果你只打一个“滚”字,这就需要靠对方去猜测了,这很难不产生歧义,除非对方对你了如指掌。
但表情包也不是万能的,它其实和文字一样,在不同的情境下,含义也会不同。
美国摄影师麦克·拉雷默尔拍摄了一组男女模特从无状态到喜悦再到完全绝望的表情。他们各用16种表情完成了这一过度。其中差异最大的应该是完全绝望,有的浮夸,哭丧着脸,有的内化,仅用眼神表达,这在于他们对完全绝望有不同的理解,这和他们经历的人生有关,所以阐释的方式也不尽相同。需要注意的是,其中有一个女模特,她的无状态和完全绝望基本相同,如果不告诉你她在绝望,你是很难看出她的心境究竟如何的。这说明情绪的精准传达是离不开语气、动作和表情这三个要素的,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表情包很完美的解决了文字无法传递动作和表情这两个难题,我们再来看看它是怎么解决语气这个要素的。
首先要知道语气是什么,语气是当一个人说话时的声音形式和情感色彩,它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对一件事或者一个行为的看法和态度。
也就是说,语气必须有情境作为依托。
表情包是怎么创造情境的?
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是照搬,它直接使用影视明星或者动漫人物等经典人物的台词,原因是这些角色深入人心,性格鲜明,我们虽然无法听到他们的语调,但可以通过他们的人格臆测出来。这些台词大多耳熟能详,因为我们知道这些台词是处在什么情境下被说出来的,当我们处在相同情境下的时候,便可以拿来使用,从而让自己的表达更加清晰和准确。
第二是创造,创造出一个表情包系列,这个系列里的主角有自己的人设,自己的性格。整个系列其实就是一个大情境,如果没有这个大情境,只给你一副兔子吃草的图片,你压根不知道什么意思,但如果这只兔子是兔八哥就不一样了。
也就是说,表情包是通过创造人格,从人格联想出情境,从而达到“听”出对方语气的目的。
打个比方,当你在对话框里收到“你要死。”这几个字而且没有表情包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对方的人格来脑补出一个表情包。对方如果是一个爱撒娇的软妹子,你应该感觉到甜蜜;但对方如果是一个一丝不苟的女强人,你就真的可以准备棺材了。
所以当我们使用表情包的时候,就是一个引经据典的过程。它通过彼此的一种文化共识让一副图片拥有了特定的含义,看似是一副简单的图片,其实浓缩了一大段语焉不详的文字在里面,它让我们的情绪更贴近所要表达的本样,也让沟通变得更加简洁明了。
表情包除了让我们的表达更精准这个优点之外,它还是人类接受信息最天然的方式——直观。现代汉字是最初象形文字的进化版,人类认识世界从来都是从视觉思维开始的。相比文字,图片更容易被接受,或者说接受起来更轻松。表情包就是一种会动的繁杂化的象形文字,它不需要你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去理解每一个文字的含义。即便是文盲也能看懂表情包具体表达了什么。
除此之外,表情包还让我们的聊天变得轻松幽默,有趣。这是因为表情包的发明都有一种情绪导向。即便表达愤怒的表情,也透着可爱和萌萌哒,让你感觉不到对方真的在生气。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在某搜索引擎上搜索了关于愤怒的表情包,基本所有的表情都让人看着发笑。
符号化的表情可以隐藏很多负面情绪,从而在你来我往的萌萌哒过程中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表情包作为一个幽默的载体,它让使用者更有人格魅力,让一些在现实中不善言辞或者不懂幽默的人,在网络聊天中更加得心应手。但随之而来的缺点是,它让使用者和本人形成巨大的差异。这源于表情包有独立的人格体系,当我们在使用表情包的时候,其实是一种扮演。
表情包积极向上的情绪传达,让网络世界“其乐融融”,虽然每天都有不少争执在网络上发生,但其实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总量变大了,相比现实世界,它的比例是低了很多的。
在2016年腾讯表情报告大会上,“龇牙”的使用次数是排名第一的。
我不知道表情包对这个世界的意义如何,但它真的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美好和丰富一点。
几年前的那个女孩如今已经很少联络,但我每次想到她,都能联想到“抱抱”的表情,这是她最常用的一个符号,以至于让我总是对她充满热情的美好幻想,一个表情在我心里变成了甜蜜的代名词,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印象,变成了我美好回忆的一部分,直到如今再看到这个表情还是会心有悸动。
不久前她忽然出现,在微信里说一些她的近况,说她周遭的人,周遭的事,字里行间的抱怨情绪让我一度失望以及愤怒,可当我想要表达这一愤怒的时候,我居然找不到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表情,于是我只好云淡风轻的打出“呵呵”二字。
可她却说“谢谢你的理解。微笑/wx”
网友评论
我的伤心都是来一桶的。
还有那个"挤"――把更多的含义挤进一个词中。我立刻感觉到拥挤画面😇😇
聊天就是不要想太多。
我得承认,关注点歪了~
能和我分享下哞🐮?
身边的人也是这样。
所以有一次和一个人聊天,他用“哦,呵呵”虽然我知道他表达的不是消极情绪,但我真不知该怎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