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午在厨房炒菜,做的是女儿心爱的香菇炒菜心,重口味的我,不甘这道素菜仙气有余、烟火气不足,不仅偷偷在里面洒了花椒、红线椒,还放了点瘦肉丝进去。出锅的时候,红红绿绿的看起来倒颇有食欲。
上了桌的女儿不屑地撇撇嘴:“香菇炒菜心可是文艺女神的最爱,你这么闹可哪里还有一点文艺范?”
“小妹,文艺女神汤唯早说了,她最爱吃的是回锅肉,说她爱吃香菇炒菜心的,是一心想维护她形象的经纪人。”我得意地反驳。
“切,谁说女神就只能吃香菇炒菜心,不能重口味?”
虽是一场谈笑,期间蕴含的惯性思维却值得深思。文艺女神必定爱吃素,彪熊大汉一定好大口喝酒、大口吃肉,职场女精英一定是强势威严的男人婆,公司劳模铁定是带病工作、为事业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冷血动物……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喜欢给固定的角色贴上不同的标签,想当然的认为他或她就应该是什么样子。甚至连我们本人,也在自觉不自觉地给“自己”贴上这样那样的标签。
我不喜欢小孩,做不了老师;我粗心大意,干不了会计;我长相一般,当不了主持人;我性格内向,搞不了销售;我……
这些大大小小的标签,像一根根无形的绳子,捆住了我们的思维,绊住了我们的手脚,让我们在尚未涉及一个领域之前就已经缴械投降。
真的吗?我们对自己真的了解吗?你能确定,在世界那么大,未知那么多的领域里,你还未涉足,就已经被老天爷命定不是这块料?
02
我的姐姐在学生时代绝对是学霸级的人物,于她而言,学习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属于课桌前一趴就能废寝忘食的那一类。她的成绩常年累月盘恒在年级前十,老师喜欢学生羡慕,谁都认定她以后就是个搞研究的料。
命运从来不走寻常路。大学毕业后为了追随心中的爱情,已经捧上铁饭碗两年的姐姐,不顾众人劝阻毅然辞职去了南方一个大城市。在上世纪90年代,户口还是横亘在求职人群的一道天堑,没有当地户口,想进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是根本不可能的。万般无奈,姐姐只好硬着头皮去了一家刚刚在该城进驻的外资企业干起了销售,从事起了在爸妈眼里就是“吆喝卖东西的”职业。
尤记得那几年爸爸妈妈经常在家唉声叹气的样子。“你姐性格内向,根本就不是干那事的人。”“她搞研究行,跟人打交道差远了。”“她不擅长沟通,她就适合搞专业。”直到有一天,听到爸爸无比忧虑地对妈妈说:“这孩子这辈子恐怕完了,她就不该辞职离开国企。”涉世未深的我,充满了对姐姐未知岁月的恐惧。
如今,二十年过去了,姐姐不但没有“完了”,反而在那个爸妈认为她没有任何天赋的行业干得风声水起、步步高升,“官”至某公司大区销售总监,再一次成了街坊邻里眼中“别人家的孩子”。
“姐,你是咋做到的?”
“谁知道呢,想干的没机会,不想干的没得选,也是被逼到份上了!”
多少年过去了,回到家里的姐姐,还是那个不好言辞、说不出什么天花的老实孩子。可谁说,搞销售的就一定是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自来熟呢?
03
最不喜欢数学的好友小敏,为了进机关,改行做了会计,还通过了让人抓狂的以高数为主的某资格证考试。
当年因为英语太烂,连续三年才考上研究生的阿芳,毕业后为了挣钱补贴家用,应聘一家公司当了驻外设备经理,现在竟然是响当当的英语达人。
出身农家的父亲在上大学前,从未见过一栋像样的房子和一条真实意义上的公路,但这并没有妨碍他日后成为一名眼界开阔、思维活跃的优秀建筑师。
人生有多少变数,你的身上到底藏有多少潜能?你未必真的那么了解自己。
不要轻易给自己贴标签,不要在尚未涉足前,就对自己说:我不行,我不适合,我干不了……
换一种思路,给自己一点尝试的信心,轻轻对自己说:试一试,我想我能行。也许,真的就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