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品牌是我爱人最爱的品牌,尤其是打折季,会给孩子们买好多. 今天就把这个品牌讲一讲.
Zara是一家西班牙公司,总部地处穷乡僻壤,离巴塞罗那和马德里都有几百公里之遥,该地区除了纺织业乏善可陈。Zara的创始人,是个穷小子出身,他为Zara制定的战略,我总结就是四个字。请注意,是我总结的,不是人家Zara自己说的。哪四个字呢?
第一个字叫“追”;
第二个字叫“改”;
第三个字叫“快”;
第四个字叫“多”。
为了实现这四个字的目标,Zara在组织结构上作了非常大的创新,实现了我所说的“功能聚合”。
先说“追”字。其实,我本来总结的是个“抄”字,后来权衡了一下,还是换个字——“追”吧。什么是追?就是Zara不养第一流的设计师,它养了一大批“抄一流”的设计师,“抄袭”的“抄”。你不要以为我血口喷人。仅仅在欧洲,Zara每年向那些大品牌支付的罚金就有几千万欧元之多。但这不妨碍它继续抄,反正“抄一流”比“当一流”还挣钱,索性它就一抄到底了。Zara的策略就是做第一个追星的。所以,我选了一个“追”字来描述它的策略。
Zara最重要的部门,是它的设计部门。它招设计师不要大牌,因为它不需要创造嘛。它招的都是那些刚出道、有一点经验,但是很勤快的年轻人,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这些人每天都在到处飞,什么巴黎、米兰、纽约,哪里有时装表演,哪里有明星云集的活动,他们就往哪里挤。这些设计师每年抄回来无数样品,无数好的设计。拿回来之后,就进行第二步“改”。
“改”是我总结的第二个字。怎么改?凭什么改?这是Zara的又一个秘诀。我曾经提过,如果组织结构中的激励安排不合适,一线的营销人员对于新品、对于客户的需求反馈就不会重视。但 Zara 却想方设法让一线的店长有积极性传回顾客的数据,产品的数据,销售的数据,甚至客户对于产品的意见,以及客户期望的样式。每一个店长都有一个专门的PDA,然后利用网络,每天至少向总部汇报两次一线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后台处理之后,就变成了对抄回来的东西,进行修改的依据。总部根据这些顾客行为数据,就可以决策:抄回来的东西,用在什么地方,怎么根据当地的潮流进行修改,以及投放量多大。
Zara虽然在全世界的产量很大,但是,在某一个地区的投放量却很有限,而且时间很短。我和你说,你如果没有经验,在Zara店里见到了一款产品,你很喜欢,但你当时没买,你别指望下次来还能买到。Zara产品的生命周期只有10天,你今天不买,以后也永远买不到了。英文里对应着有一句话:Buy it NOW or NEVER。翻译成中文,就是:现在不买,以后也就永远都买不到了。
我猜:Zara把产品的生命周期搞得这样短,一是因为它的企业目标就是要不断地推出时尚产品;第二个原因,也许是为了让抄袭成本变得更低,处罚的证据也越来越难获得。当然,这是我的猜想。
第三个字“快”。这是Zara功能聚合的核心,也是今天课程最关键的地方。Zara的总部分成女装、男装和童装三个办公区域。每个区域最中心的位置坐着区域经理部的人,每一个经理人都是极有经验、有判断力,并且熟悉多种语言的决策高手。坐在这个部门旁边的,是设计部门的办公位置,再旁边是经营部门的座位。之所以这样紧密安排座位,就是为了实现最快速度的沟通。区域经理眼前的电脑连接着一个又一个市场,市场连接着店长们的PDA,连接着店面里边的射频识别感应器,也就是连接着来自一线的即时信息。
而他们的身后就是设计师团队,设计师们一面根据市场需求和抄来的时尚趋势,设计出草图,交给经营团队核算成本、价格与利润,一面又根据新的情报进行改进和投入打样环节。打样团队在大厅的一角。他们以最快的速度裁减出样品,在这个过程中,电脑设计师紧密参与其中,尝试着不同的裁剪方式,不同材质的布片,以便最大程度地达到时尚感和经济性的统一。打样结束,模特立刻试装,店面经理和设计师在一旁发表意见,作出判断。而一旦经过筛选、决定投产,则马上交给周边的工厂。
在Zara总部的旁边,有几百家代工厂,当然Zara也有更加贴近客户的代工厂。每一周,Zara向世界发出的新品就有几百万件之多。这就是第四个字“多”。坦率地说,一个快、一个多,就这两个字,一方面可以满足人们希望用廉价穿时装的需求,另一方面,被抄袭的想打假,成本也高得离谱。所以,那些LV之类的名牌也一边设计着,一边被抄着,一边在打假。而Zara也一边交着罚款,一边继续抄袭,一边赚着大钱。那些名牌大厂,格明白了这个局,也就不那么生气了,也变得有格局了。这就形成了一个有趣的生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