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众帝之台”、“共工之台”以及“轩辕之台”是祭祀诸神之地或者众帝长眠之陵,那么出现在《山海经》中与之极为类似的“坛”呢,又有何特别之处?
我是阳Sir,深耕考古,也曾流观山海图(一)俊下两坛
《山海经》中关于“台”的描述,可以说非常简洁即“台四方”,也就是说是一个“四方的台子"。显然,这种”四方之台“并不是自然的山体,而是一种独特的人工建筑,以这种思路去看,会发现“坛”同样如此,此为《山海经》中唯一记载的一处“坛”,是为帝俊之坛。
俊坛“有五彩之鸟,相乡弃沙,惟帝俊下友,帝下两坛,彩鸟是司”——《大荒东经》
“五彩之鸟”这里没说具体是什么,然而在《山海经》中的五彩鸟不在少数,我们暂且依据《山海经·大荒西经》的记载,将其认定为凤凰或者鸾鸟,因为这两种五彩鸟皆是祥瑞之物。
“有北狄之国……有五采鸟三名:一曰皇鸟,一曰鸾鸟,一曰凤鸟。”
“相乡弃沙”这个的确难解,就连郭璞也说:“未闻沙义”,而郝懿行也进一步解释:“沙疑与娑同,鸟羽娑娑然也。”所谓婆娑就是形容五彩鸟、盘旋而舞的样子。因为在《山海经》中屡次有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的记载。
五彩之鸟“惟帝俊下友”此句是说只有帝俊下界与五彩鸟为友,之所以帝俊会与五彩鸟有关联,是因为帝俊之神,本为玄鸟,而玄鸟再经神话之夸张,遂变成了凤凰、鸾鸟之属。
帝俊下友“帝下两坛,彩鸟是司”意为在山下有帝俊之两坛,而五彩之鸟司之。但是,帝坛的形制是什么样子,这段记载中却找不到任何线索。
(二)成山三坛
巧的是,虽然在《大荒东经》中没有言明”帝俊之坛“的形状,但是在《南山经》中却记载了一座“奇怪的山”,说它奇怪,是因为它的山体形状竟然莫名地与”帝坛“相似:
“又东五百里,曰成山,四方而三坛,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贯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宓勺,其中多黄金”——《南山经》
“成山,四方而三坛,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四方而三坛”就是对于”成山“外形最为直观的描述。“四方”我们基本明白,正如之前所提及的“帝台”就是“台四方”的形状,但是其上“三坛”又该怎么解释?
帝台四方阳Sir最近从《营造法式》中有所启发,先看书中对于“坛”的形制规定:
“造坛之制:共三层,高广以石段层数,自土衬上至平面为高。每头子各露明五寸。束腰露一尺,格身版筑造,做平面或起突作壸门造,石段里用砖填后,心内用土填筑”
我们需要注意的有这么几点:首先,这种坛的外观是一种三层高台,其高度是从土衬层算起至平面;每层结构叠涩的尺寸为五寸,束腰部分为一尺;最后其结构是以砖、石土为原料。
有意思的是,在后世所有“坛”类建筑中,不论其作法繁缛还是简单,它的外观都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始终都是一种“三层高台建筑”,而“三阶之台”正是其与“台”这种“高而广者建筑的本质区别。
四方台显然,《营造法式》距离我们要探讨神话中的“坛”时空距离太久远,所以我们不妨将目光转向史前时代的祭坛,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坛,祭场也”,实际上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具备祭祀形制的“坛”建筑!
我们就以《山海经》中记载的最像“坛”的“成山”入手,史前有祭坛的遗址不在少数,但是《南山经》的山系经学者考证,基本集中在南方地区,因此阳Sir便将注意力放在了太湖流域著名的良渚文化上。
而在良渚文化中又以莫角山遗址非常引人注目,因为它不仅是规模最大的一处,而且其整个遗址并非自然山体,而是完全由良渚先民人工营建之物!
莫角山遗址其一,其莫角山遗址呈现规整的长方形,东西长670米,南北宽450米,面积达30余万平方米,山高约8米。”规整的方形“与”成山四方“正相合;
其二,在莫角山上有呈品字形分布的三座土台,西北为小莫角山,高3米,东北为大莫角山,高6米,西南则为乌龟山,高4.5米。”三座品字形土台“正与”成山三坛“相合!
最后,莫角山遗址及其周围遗址,出土了大量玉器包括玉璧、兽面纹玉璜,以及石钺等遗物。“玉器随葬”可能正与“其上多金玉”相合;
玉器随葬而关于“其下多青䨼”,青䨼(hu)其实在《山海经》中屡次出现(多达17条)。而且阳Sir发现一般有这么一个规律:如果其”上“多“金玉”,其”下“必然多“青䨼”、或者其“阳”多“金玉”,必然其“阴”多“青䨼”!换言之,金玉和青䨼几乎是共存共生的。
那么,青䨼到底是什么,为何总有金玉关系密切?按照一般解释,青䨼是一种矿物颜料,古人常用它来涂饰器物。至于涂什么器物,当然主要玉器,还有金属。
染玉 沁色我们同样在《南山经》中找到了一个例证: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仑者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䨼。有木焉,其状如谷而赤理,其汗如漆,其味如饴,食者不饥,可以释劳,其名曰白䓘(gao),可以血玉。”
在“仑者之山”上不仅同样出现了“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䨼”的记载,而且还记载了另外一种独特的植物,名为“白䓘”,它的独特功用就是“可以血玉”,“血玉”郭璞解释为:“血,谓可以染玉作光彩。”所以再次证明了这样一件事:青䨼和白䓘,都有浸染金玉的功能,因而《山海经》记载中,便将其与金玉记载一处,给人一种共生共存的错觉。
(三)四方水坛
除了“成山三坛“之外,《山海经》中还有一处”水“,竟然也与坛有关,且名为”俊坛“
帝舜葬处“有襄山。又有重阴之山。有人食兽,曰季厘。帝俊生季厘,故曰季厘之国。有缗渊。少昊生倍伐,倍伐降处缗渊。有水四方,名曰俊坛。——《大荒南经》
“有水四方“这令阳Sir非常困惑,自然界有四四方方的水吗?所以郭璞这样解释:“水状似土坛,因名舜坛也。”按:俊坛,即帝俊之坛。帝俊:即舜。故郭璞注直以舜坛称。显然,郭璞认为帝俊是帝舜,所以帝俊之坛,其实应该是帝舜之坛,那么是否应该从帝舜葬处入手思考呢?
看靠谱神话,涨正经知识,点个关注不迷路!
文/李公子渊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