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
听到不说自己的事情,会觉得有很多的距离,脱离事情谈论道理,总会觉得有些空泛不接地气了,也会缺乏真实的感受。很多时候会想问,问一下自己,这一次交流的目的和背后的出发点是什么呢?比如我这次,就是想回应一下海**老师之前很直接的反馈。
知行合一很难,说到这里,就会浮现出几个字“学心理学的人”,当这样的场景出现的时候,也会让人有距离感和陌生。另外也会出现海**老师说的走心,我会想到另外一个词“走脑”,很多时候,很难觉察到自己“走脑”的状态。我更喜欢非暴力沟通关于感受和人类共同情感的部分,也会觉得焦点解决是好难的东西,很容易走歪走偏,所以我对焦点一直保持着敬畏之心,觉察自己的注意力是在哪一个部分,在自己的心还是脑,在身体的那一个部分。
大部分的时候,我在群里是不活跃的分子,也是觉得文字和语音,比方面的交流少了些什么,更容易陷入“自嗨”的状态。尤其是讨论道理,本身即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对我来说,只有结合自身的感受和事情,才会有一些些的真实,不会漂浮到纯粹头脑的层面。
说到这里就会想起高晓松,所谓性感的大脑,包含的部分,是有很多超出头脑的部分,那部分人类共同的情感,如何与紧密冷酷的大脑融合,这样的状态,是我在不多的成熟男性身上看到的,比如我亦师亦友的非暴力沟通专家企业教练阎宝龙老师,比如欧卡教练创始人黄乔伊老师。
有时候说真话的朋友是很少的,虽然我和你不熟悉,但能够体会到海**老师的热情和真诚,虽然呈现的方式不是我喜欢的,但共通的部分,属于人类情感的部分是一致的。虽然我不是一个人喜欢批评别人的人,但批评别人对我来说,也是一种体验和学习,我需要体会此刻,我自己的部分。
@海**
说不上建议,但也是最近自己的一些个人感受。我一直对于焦点是保持距离的,对心理学也是,也是害怕容易变成那种“心理学学坏了的人”,在刚接触心理学时候,身边的朋友的眼光都是那样的,自己也会特别喜欢去讨论一些不被人接受的东西,我当时不明白为什么朋友都不喜欢讨论,他们更喜欢说“晚饭吃什么?”,“我们去K歌”,而不是跟我谈论如何改变一小步。
回过头来看,当时自己的状态,也挺感谢海**老师让我反思到这些,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收获。另外想到的一点,就是之前我的企业教练问我的问题:“为什么你懂了很多,但是你的生活没有变好。”、“为什么你好像懂了,但那个懂了会觉得是一个假象。”,也会想到我的avatar导师给我的提醒:“经营好自己的生活。”,所以我现在更愿意谈论生活、此刻和自己,把注意力的核心放在自己的身上,而不是对方,这样,我们会体会到人性更多温暖的部分,会少一些指责和批判。谢谢海**老师,早安。
@海**
心理学,不仅要有理,还要有心,不然就变成理学了…我相信每个人的不同,也相信每个人都会用自己的方式来完成自我探索,生命没有标准答案,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标准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