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国企改革已经进入了一个深水区。好吃的肉基本都吃完了,留下的都是硬骨头;好走的路早就走完了,剩下路程需要涉险滩,闯难关。国有企业盘根错节,利益纠缠,剩下的改革之路就越加困难了。
国企混改,之所以不容易进行,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身份的转变
国企一般是按照传统官僚体制的科层制,领导一般都称为处长、部长等,中国几千年的官本位思想,很多人不想把自己的乌纱帽弄丢,也许唯有如此才更有身份地位。再加上中国普通民众的权力崇拜,如果把一个“国家干部”变成“企业员工”,心理上的这道坎还真不容易跨越。这是一个群体性事件,并非个案。
如何让更多人愿意自动转换身份,是对混改制度的考验。可以从职薪级三个方面来给以保障,也就是改之后相应的职位可以适当提升,相应的薪水可以参考市场规则,比以前要高,或者是级别要高,比如说,从技术职称上给予认可,评定为高级工程师之类。在保证考核质量的情况下,动态调整这三方面,给广大管理者以充分的社会地位、收入水平的保障。
二、管理的转变
改革之前,公司可以是依赖层级制度,一步步审批,为了降低个人犯错误的风险,每一个签字,每一个大的决定,都要经过多次反复,甚至要多次召开会议,集体讨论决定。同时,领导下达的命令,更多的是没有计划性的,有时候甚至是办理领导的私人事宜。
如果完成了改革,企业必将完全按照市场机制运营,一切决议必须依靠听得见炮声的员工,并且反应速度必须要快。也许差了一会儿时间,机会就已经丧失。这就更加考验管理者和决策者的水平,必须能够善抓机遇,主动做为,甚至是跟着机会跑,基本来不及认真反应。这样的管理风格和对市场的感觉,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就的,需要经历很多事情,甚至是很多失败。
三、调动积极性的手段制约
现代企业制度在调动员工积极性时,经常采取的措施是股权激励和期权激励。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再 正常不过,但是在国企内,因为所有的国企都是党领导,所以一些干部的任命都是由党的组织来考察和任命。那么在使用股权期权激励中高层的时候,就需要考虑领导干部收入合理性问题。有的国企,领导层已经通过,但是在纪委的多方面考虑下,激励方案难以落实。如果中高管都不参与员工持股,那么基层员工又有什么底气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有选择的使用,愿意朝企业方向发展的,完全可以用市场手段激励,毕竟中国几十年都是社会精英聚集在国家体制内和国企,应该考虑将公司的业绩水平与管理者的能力水平相挂钩,充分地运用各种政策,让贡献大的人得到的实惠也更多。
四、国有资产处理问题
国企改制过程中,必定会涉及到国有资产的处置。或者是因为调整业务,或者是因为淘汰落后产能,总有一些国有资产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合理处置。此时,就涉及时候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担忧。这个时候,应该按照市场规则,尽快实现资产资本化转变,提升资金的周转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