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徐杰:课堂活动设计,“临门一脚”很重要

徐杰:课堂活动设计,“临门一脚”很重要

作者: 板栗李子 | 来源:发表于2023-09-19 12:35 被阅读0次

    徐杰:课堂活动设计,“临门一脚”很重要

    中学语文同步教学 2023-09-19 19:31 发表于陕西

    以下文章来源于杰哥的精致语文 ,作者徐杰

    “中学语文同步教学”——您的专属教学特助!点击上方蓝字一键关注并置顶后,可随时后台编辑发送课文名称获取名优教学设计及名师课展。

    随时随地,获你所需!

    遇到不少的课,前四分之三都不错,到最后一个环节,却偏离了,走低了,拉胯了,实在可惜。

    比如有个老师执教《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前面几个学习活动都不错,思维训练逐级提升,最后一个环节居然是: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第13段。好不容易培养的思辨力,就这么被糟蹋了。

    比如有个老师执教群文阅读课“诗人的孤独”,四首诗的串联解读颇有意趣和深度,距离下课还有几分钟,最后一个环节却是:说说你在生活中是如何面对孤独的。生生把语文课弄成了班会课。

    再比如有个老师执教《藤野先生》,最后一个环节看起来挺有创意:请你代鲁迅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我们可以不计较能不能代鲁迅,倒是要想一想,这么代,鲁迅愿意不愿意。

    ……

    当然,我也见过课堂活动中很多特别精彩的“临门一脚”。

    黄厚江老师执教《孔乙己》,最后一个课堂活动,让学生发挥想象,写写孔乙己死后的情景,要有“手”的细节描写。在此基础上探究死因,课堂的厚度和思维的深度,都顺利达成。

    我们优青班的小丁老师,执教张养浩怀古诗连读,最后的一个课堂活动,是出示张养浩的生平简介,了解张养浩“怀古”的内涵。学生一下子就深刻理解了,怀古不是牢骚,而是满满的家国情怀。

    今天,我在做开学第一课的教学反思。《鹰风筝》导读课,最后的一个教学环节,原先的设计是: 请用第二人称,对鹰风筝说几句话。设计的目的是把读者带进故事的情境,多维度理解故事主题。但总觉得这样的“情境化”设计跟文本的阅读活动有点膈应,想来想去,我把它改为: 发挥想象,以“啊,原来,……”开头,为鹰风筝写一段心理活动。我觉得这样的“临门一脚”,是从之前的阅读活动中自然生长出来的,生成应该更自然,也更有力量。(是不是更丰富,得用课堂实践来检验,下次再上这课,我就知道了。)

    课堂活动设计的最后一环,应当具有怎样的特征呢?

    1.应当源于前序活动,又要高于前序活动。黄厚江老师说过,课堂活动诸环节之间,应当追求“连皮带肉地生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最后一个课堂活动,一定是基于前序活动而设计的,要“连”不要“断”;只是“连”还不够,课堂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从语文能力培养的角度看,也应高于前序活动。比如,前序活动重在语言欣赏,后续活动安排语言梳理就是走低,应该在语言分析与学用上做文章。

    2.应当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课堂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很多老师喜欢做“拓展延伸”,这当然是可以的。但我们一定要注意,“拓展”是为了更好地解读文本,绝不能“招进了女婿,气走了儿子”。最后一个环节,无论是拓展延伸,还是课堂总结,一定都是回扣文本的,也一定是对文本的反哺和深化。

    3.应当有“结论意识”,但要警惕“结论式结课”。作为课堂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对整节课的活动应当具有“总结提升”的功能,所以很多时候可以借助“结论”来结课,但“结论”不应该成为唯一的价值追求和设计标准,要做大做强那个寻找结论的过程。

    4.课堂活动最后一个环节,还应当是“结而不尽”的。它固然是这节课的阶段总结,但如果能通过这最后的课堂活动,使学生据此产生新的疑问,激发思考,从而在离开课堂时,有了更强的学习和探索欲望,那么这样的余音和余波,就是课堂的最美好境界了。

    本文来源:杰哥的精致语文  中学语文同步教学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徐杰:课堂活动设计,“临门一脚”很重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zvn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