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儒家修身。孟子天理
07 | 朱熹:“存天理、 灭人欲”究竟什么意思?

07 | 朱熹:“存天理、 灭人欲”究竟什么意思?

作者: 思远_ea0e | 来源:发表于2019-07-12 12:19 被阅读0次

    董仲舒提出的阴阳五行宇宙论和三纲说,让儒学成为了汉代官方的意识形态。但是,到了东汉末年,儒学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冲击,沉寂了八百年,一直到北宋,才重新复兴。

    儒家为什么能够长时间的衰落之后,又梅开二度?今天我就要和你聊聊儒学发展中的一次重大变革——宋明理学。其中最主要的人物就是朱熹了。对,就是那个在孔庙当中地位仅次于孔孟的圣人。

    先衰后盛的儒学

    为什么说儒学先衰后盛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溯一下汉代儒学是如何衰落的。

    从外部环境来看,主要是因为东汉末年以来几百年的政治动荡,儒家思想不足以应对现实问题了。这就要说到儒家思想的优势和短板了。儒家的长处是为政治提供道德的合法性,其他各家在这点上不是它的对手;儒家的短板是应付不了乱世,天下越乱,儒家越无奈。民国有一个很想从政救国的科学家叫丁文江,很感叹地说过一句话:“唉,我们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饭桶!”他说的,大概也是历史上儒生的感受。不错,到了魏晋南北朝,汉代儒学已经无法应对乱世的现实问题了。

    那么,为什么到了北宋,儒家又有了起死回生的机会了呢?

    经过五代十国的大乱,北宋重新统一了中国,但宋朝统治者要解决的不仅是对内的合法性问题,它还要跟北方的辽国争夺中国的正统。当时,游牧民族出身的辽国,也自称是中国,代表中国文化的正统。这时候,儒学又有了新的使命。宋朝的士大夫开始大讲“夷夏之辨”。儒学可以帮助宋代的统治者来解释,为什么大宋的政权是合法的,大宋才是正统。

    儒学怎么帮大宋证明呢?显然,董仲舒那套阴阳五行宇宙论是不行了,当时的儒家士大夫,就要重新回到儒学的另一条路上,回到先秦的孔孟。

    如果只是简单的复古,肯定是死路一条。因为孔孟思想的竞争力也大不如前了。在儒家衰落的这八百年间,外来的佛教这个后起之秀,已经很强大了。孟子这条路是首先解决道德心灵秩序,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儒家好像有些敌不过外来的佛教了。

    佛理博大精深,佛教一进中国,就把脑子复杂的读书人都吸引过去了。因为佛教对两个最重要问题的论述,一个是超越的抽象世界,另一个是人的心灵世界,儒学远远不能够同佛教相比。

    所以,宋代儒家的使命就变成了跟佛教竞争,革新儒学,为宋朝提供新的官方意识形态。

    怎么才能争过佛教呢?晚唐的时候,就有人在做这样的尝试了。其中一个重要人物就是韩愈,他提出了著名的“道统说”。韩愈告诉大家:汉代儒学的路走偏了,要拨乱反正,回到孔孟这条路上来,这就是“道统”。你知道吗,在韩愈之前,儒家并没有“道统”这种说法,这是韩愈从佛教借来的概念。晚清张之洞不是提出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吗?在我看来,他采纳的就是唐宋时期士大夫对付佛教的办法:儒学为体,佛理为用。

    韩愈这个思路,可以说是一箭三雕:

    首先,韩愈虽然反佛,却把对手的思维模式学过来,让儒学有了拓展自身理论的空间。

    其次,他参考佛教,给儒家思想也安排了一个一系单传的道统,跳过被后人认为是“歪门邪道”的董仲舒,直接接上了孔孟的传统。

    第三,学术的道统可以延伸到政治的正统,这就是大宋能够用儒家思想来证明自己正统性的原因。

    不过,韩愈只是开启了儒家革新的方向,这个伟大使命,还要等宋明理学来完成。

    为天地立心

    由于内忧外患,宋代士大夫的使命感特别强。北宋理学家张载说了一句铿锵豪迈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这两句好理解,儒家不就是心系民众、治国平天下吗?那么,“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是什么意思呢?

    这两句话,正是理解宋明理学的核心。

    韩愈给儒家思想安排了一系单传的道统。这样,宋代儒学就可以回到儒家思想在先秦的分岔路,从孟子这条路重新走下去。宋儒所继承的就是孟子这位“往圣”的“绝学”啊。那么,孟子的这条路的终极目的地在哪里呢?就是实现道德心灵秩序,重新“为天地”找到一颗“心”。

    现在问题来了,一个天,一个心,天理与人心究竟是什么关系?这正是宋代第一大儒朱熹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朱熹有一句名言:山河大地都陷了,理毕竟却在。你看,都山崩地裂了,但是那个至高无上的、抽象的天理竟然岿然不动!

    什么是天理?你一定记得,我之前不是讲过孔子的天命吗?假如用西方哲学来打比方的话,朱熹的天理和柏拉图说的理念、基督教信奉的上帝意志、黑格尔讲的绝对理念差不多,简单地说,就是一个抽象世界的绝对真理。现实世界中所有具体的小道理,都是被这个抽象的大道理管着的。从天命到天理,是儒家思想的大飞越。孔子对天命的理解还只是一种直觉,到了理学,因为受到佛教的影响,就有了浓厚的思辨色彩。

    天理这么抽象,人怎么认识天理呢?董仲舒是用“天人感应”的外部途径去接近天,但朱熹继承的是孟子传统,打开的是内在的通道,把天理与人心直接接通。你不是要理解天理吗,你可以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像佛教那样从内在去探索。

    在朱熹看来,每个人内心当中都有两个自我:一个跟天理有关,代表了道德的“大我”;另一个跟人的欲望有关,有常人的七情六欲,代表了自然生命的“小我”。天理的大我跟人欲的小我,同时存在在每个人的内心当中,相互冲突,彼此厮杀。这不就是一场道德与自然、大我与小我的永恒战争嘛!

    原来,朱熹对抽象天理的兴趣,最终还是要回到人间。这跟古希腊哲人为求知而求知还是不一样的。没错,朱熹说了半天天理,最终还是为了解决世道的昏暗。世道如此昏暗,是人心出问题了,人欲横流,泛滥成灾。天理,就像黑暗中茫茫大海中的一座灯塔,要照亮人心的幽暗。

    朱熹说过“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话肯定让你很反感,连人的正常欲望都要被消灭,怎么活啊?其实,朱熹的原意不是说人的欲望不能存在,而是要有节制,以人性中的天理来约束欲望。所以,在现实层面上,理学也保留了荀子、董仲舒这条线上的礼教传统。

    不过,在这个问题上,人们对朱熹和理学其实有误解。有学生问朱熹:饮食男女,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朱熹回答:饮食者,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这话合情合理吧?朱熹是说,只有那些过于贪婪的欲望,才违背天理,才是要灭掉的“人欲”。只是后面的理学家们念歪了经,把正常的七情六欲也以天理的名义消灭了!

    今日得到

    朱熹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和体系化,他一方面接续了孟子重视道德心灵秩序的传统,同时也保留了荀子和董仲舒这条脉络所留下的礼教。孔子建立的两种秩序,孟荀两条路千年的发展,经过朱熹等理学家的拓展,终于达到了无缝对接。儒学成了足以跟其他哲学思想媲美的完整体系,难怪朱熹的地位这么高。

    不过,朱熹还是留下了一个漏洞:天理和人欲,似乎是两个不相容的世界。如何消解这两个世界的紧张性,这个问题就要等明代的王阳明来解决了。

    今日思考

    朱熹说:山河大地都陷了,理毕竟却在,这个理,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人心中普遍的、绝对的价值。你想想,为什么一个有良好秩序的社会,必须有这样一个绝对价值存在?

    划重点

    1.理学复兴儒学的方法是——儒学为体,佛理为用。

    2.天理的大我跟人欲的小我,同时存在在每个人的内心当中,相互冲突,彼此厮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07 | 朱熹:“存天理、 灭人欲”究竟什么意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aje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