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分享第六部分:从隐士到迟暮。
从苏轼到“东坡居士”
元丰三年正月初一,苏东坡已和长子迈离开京都,启程前往幽居之地黄州。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在汉口下面约六十里地。
苏东坡幸而死里逃生,至少是个惊心动魄的经验,他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在六月他写的别弟诗里,他说他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中的磨盘上的线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他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而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真正安宁。他转向了宗教。
在元丰三年,苏东坡真正务农了。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
苏东坡现在过得是神仙般生活。黄州也许是瞅隘肮脏的小镇,但是无限的闲暇、美好的风景、诗人敏感的想象、对月夜的倾心、对美酒的迷恋——这些合而为一,便强而有力,是以使诗人的日子美满舒服了。
他享受这种生活时,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调寄《浪淘沙》,也以《大江东去》著称;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承天寺夜游》。
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赤壁夜游是用赋体写的,也可以说是描写性的散文诗,有固定的节奏与较为宽泛的音韵。苏东坡完全是运用语调和气氛。
这两篇赋之出名不无缘故,绝非别人的文章可比,因为只用寥寥数百字,就把人在宇宙中之渺小的感觉道出,同时把人在这个红尘生活里可享受的大自然丰厚的赐与表明。
三个月以后,苏东坡又写了一篇《后赤壁赋》。
后赤壁赋
——宋代: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 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 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 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 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 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 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 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 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 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读书‖《苏东坡传6》(20)读书人能用别的方法谋生,最好不要做官,他的遭遇便是充分的理由。皇帝有意使他掌史馆,却被左右所阻。皇帝最后亲书一道旨意,把苏东坡的谪居地由黄州调到汝州,汝州离京师较近,生活亦较为舒适。他听到这个消息,是在神宗元丰七年三月初。他当然躲避这个任命。
有登龙之术,也有谦退之道,而苏东坡不愧为谦退大师。
苏东坡的心始终没放在政治游戏上。他本身缺乏得最惨的,便是无决心上进以求取宰相之位,倘若他有意,他会轻而易举弄到手的。
苏东坡在元佑四年七月到达杭州,任浙西军区钤辖兼杭州太守,时年五十二岁。
太守的官衙位于杭州中心,但是苏东坡却喜欢在较为富有诗意的地方办公。
元佑六年二月,他被调离杭州,又被召至京都充任翰林学士。
苏东坡接受了御史的一阵批评的风暴欢迎之后,越发想离开京都,乃第五次第六次恳请外放。
元佑七年二月,苏东坡调到扬州。他的长子迈已由朝廷任命在外地为官。他到扬州去视察安徽各地时,他随身带着两个小儿子。
在元佑八年秋天,有两个女人逝世,就是苏东坡的妻子和当政的皇太后,我们几乎相信两个女人都是苏东坡的守护神,说来似乎神秘难解。她俩的去世和苏东坡命运的逆转,赶得极巧。苏东坡应召离开扬州还朝之后,先做两个月的兵部尚书,十个月的礼部尚书,他弟弟子由则官居门下侍郎。
虽然年事已高,但是苏东坡还是免不了被流放的命运。
读书‖《苏东坡传6》(20)哲宗绍圣元年四月,苏轼的命中宿敌章惇被任命为相。任相后,他首先向苏东坡开刀。苏东坡是贬谪到广东高山大疫岭以南的第一个人。他被罢黜,剥夺了官阶,调充英州太守。
哲宗绍圣元年十月,东坡到了惠州。苏东坡在惠州的生活,谁都知道是和朝云的爱情相关联的。
正在苏东坡以为可以晚年在惠州安居下去之际,他又被贬谪出中国本土之外去了。他的新居落成之后大约两月光景,他接到远谪海南岛的命令。
苏东坡被贬谪到北部沿岸一带去,这中国文化藩篱之外的地方。
元符三年前半年,朝廷要由神宗之后,新皇太后摄政。那年四月,所有元佑老臣一律赦罪。
刚刚接到特赦令。由现在起,苏东坡又要飘泊无定了。他渡海到了雷州以后,刚到了一个月,他接到命令要他去住在永州(今湖南零陵)。为了到永州,徒然改变路线,还在到永州的半途中,他终于接到可以随意到处居住的命令。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正月,苏东坡穿越大疫岭,在山北赣县停留了七十天。
不久到了常州,住进东门附近好友钱世雄给他租的一栋房子。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向皇帝上表请求允许完全退隐林下。宋朝官员的退休制度是,朝廷将退休的官员任命为寺院的管理人,处于一种半退休状态。苏东坡现在被任命为故乡四川省一个寺院的管理人,管理庙产。
当时有一种迷信,官员若有重病,辞去官职,有助于病的痊愈,也能延年益寿。意思是在上天看来,做官和抢劫人民原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辞官不做就犹如向神许愿不再为恶之意。苏东坡说他也闻有此说,愿意一试。回到常州之后,他的病还是缠绵不愈。一直没有胃口,一个月光景,始终倒在床上。他预感大去之期已不远。在家人侍奉之下,好友钱世雄几乎每隔一天就去看他。
七月十五,他的病况恶化。
几天之后,他似乎有点起色,教两个小儿子扶他由床上坐起,扶着走了几步。但是觉得不能久坐。七月二十五日,康复已然绝望,他在杭州期间的老友之一维琳方丈,前来探望,一直陪伴着他。虽然苏东坡不能坐起来,他愿让方丈在他屋里,以便说话。
二十六日,他写了最后一首诗。方丈一直和他谈论今生与来生,劝他念几首谒语。苏东坡笑了笑,他曾读过高僧传,知道他们都已死了。他说:“鸠摩罗什呢?他也死了,是不是?”
七月二十八日,他迅速衰弱下去,呼吸已觉气短。
儿子迈走上前去请示遗教,但是一言未发,苏东坡便去了。
享年六十四岁。
正如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所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 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在读《苏东坡传》时,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呈形,昙花一现而已。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好了,亲爱的朋友们,今天《苏东坡传》的原书精华,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读书‖《苏东坡传6》(20)好了,亲爱的朋友们,我们今天分享的《苏东坡传》第六部分就到这里了。读完这一节后有什么想法请留言,谢谢!
读书‖《苏东坡传6》(20)附录‖《苏东坡传》部分内容摘抄
奔海南
朝云的离世,让孤独的老人看上去又苍老了几分,在此边远的贬谪之地,只剩小儿子苏过相伴了。
苏东坡的三个儿子当中,以苏过最得乃父真传,其为人为文,与苏轼十分相似,后人尊为“小坡”。苏过孝顺,深知老父亲的心境,时时相陪左右,父子二人一起吟诗作赋,也拾得不少快乐。
苏轼教子,完全任其天性而为,不对儿子求全责备,不提超出他们能力的要求。长子苏迈,性格忠良温顺;老二苏迨聪敏好学,无奈体弱多病;也只有这老三苏过,尽获苏家传承,才华横溢,只是乃父名声太隆,使其不显。
苏轼多年来,寻佛问道,多有收获,在此凄苦清闲的环境之下,更易追寻心灵的静养,向往至高的精神境界。在惠州,他更加发现前人陶渊明于自己精神建设中的地位,再次树立以陶为师的念头,去寻找恬淡和谐的精神家园,与自然同乐。
他把陶渊明一生所作的诗歌找来,决心要一一步韵唱和。这只是表面的工作,内心里,陶渊明是他精神世界里的同道,是他的领路人。
他现在是越来越淡泊的老人,完全无视名利地位这些身外之物了。
苏轼一方面建设心灵的家园,另一方面,他亦遵从现实,建设实际的家园。因为,表兄程之才被朝廷召还,合江楼寄住不下去了,而朝廷又有“元祐臣僚,一律不赦”的诏告,他放弃了北归的希望,一心要在惠州落户。
因此,他考虑找一块地方,造一所房屋,供以后全家人团聚居住。
他看中的这块土地位于归善县城东面的白鹤峰上,这里环境幽雅,交通便利,又有美好景色,便毫不犹豫地将此地买下,然后依照山势,进行规划,打算造屋两进,共有二十间。苏轼于建筑方面,颇有不少独门心得,又有特别的审美,他为庭院设计了众多功能,居室、庖厨、厕所、书房、花园,无一不有。为了饮水方便,并凿深井一口。
自开工之日起,又着实忙碌一番,多劳朋友和乡亲帮忙,到绍圣四年(1097)二月,经历大半年之后,白鹤峰新居才算告成。老人站在峰下,看着自己辛苦换来的劳动成果,甚是欣慰,这一处新居,是他亲自设计和监工,又亲自挑选材料,可谓耗费心血。因建造房屋,他花光了全部积蓄,其间只得煮芋头充饥。
长子苏迈担忧年老的父亲,便求官同在岭外的韶州,得到允许,即和弟弟苏迨带两房家眷来到惠州,转眼之间,已在这惠州过了三年。
全家人竟得以在白鹤峰新居团聚,一时欢声笑语,诉不尽无限相思。父子兄弟相见,自然有太多话说。但坏消息也随之而来,仿佛故意折磨这一家刚刚团聚的人。苏迈原本已授韶州的仁化县令,但按现在的朝廷规定,贬官的亲属,不得在邻邑做官,苏迈尚未到任,便已罢去。家里一时添了如此多张嘴,经济瞬间转入困顿,致使手头十分拮据,借钱之事难免时时发生。
即便如此,能够共享天伦之乐,他已感觉到十分幸福了。
苏迈之长子苏箪,已经年满二十岁,是个大小伙子了,如今,苏轼已是儿孙满堂的祖父。
章惇等人对苏轼的迫害,依然没有到尽头,他们把持着年轻的皇帝,勾结深受皇帝喜欢的后宫刘妃,已经可以为所欲为。这群小人再次向元祐大臣举起屠刀,甚至连死去的司马光以及老迈的吕大防都未能幸免。
章惇所以如此憎恨元祐大臣,复仇心理作怪只是其一,历史的经验告诉他们,如果不能斩草除根,元祐党人有可能重新得势,从而威胁到自己的政治前途。趁现在手握大权,极力除之,可以免去这一层担忧。
不久之后,苏轼便得到消息,苏辙亦被贬至岭南,这消息不免令苏轼担忧,他觉得自己怕是连这惠州也待不久了。
当下的元祐旧臣当中,章惇最为忌恨三人:一是苏轼,他有巨大的声望以及曾与皇帝亲近的关系;二是范祖禹,此人学问气节俱佳;三是刘世安,此人刚强敢言。此三人是章惇的心病,如果不趁此机会置之于死地,他就免不了担惊受怕,倘若有一天这批人再度得势,又怎么能放过他与他的同党?
因此,他再度积极地向朝廷提议,加重对元祐大臣的处罚。
四月中,朝廷诰命到达惠州,责授苏轼琼州(今海南海口)别驾,昌化军安置,不得签署公事。他已料到被再度贬官的结果,所以特别坦然地接受了现实。
只是,因建白鹤峰新居,耗尽了家财,路上无有盘缠之用,他只好写信给好友广州太守王古,请他资助。这一次,他仍要带着小儿子苏过同行。
苏轼知道,以自己的高龄,这一次去海南,怕是有去无回,因此便做好就死的准备。
行前,将后事仔细交代长子苏迈,并打算到海南后,先买一口棺材。他心下已十分坦然,能接受任何后果了。
就此别过儿辈及孙辈,全家人送走六十二岁的老翁,心内是何滋味,眼泪早已打湿了衣衫。
海南生活 垂老投荒
以六十二岁的高龄,被贬往环境恶劣的海南孤岛,使苏轼下定了赴死的决心。
他早已习惯了被贬谪的生活,反而可以更为坦然地接受命运的安排,不致抱有太多的伤感和难过。除了放不下弟弟和家人,他已经没有什么牵挂。经过多年苦难的历练,以及佛道思想的洗礼,他为人处世已越来越洒脱。
既然躲不过命运,何不坦然接受?
绍圣四年(1097)五月,苏轼溯西江而上,抵梧州,听闻弟弟苏辙已被贬雷州,此时正行至藤州境内,距离梧州不过二百五十里,苏轼甚为惊喜,急派人前往通知苏辙,让他在藤州等待,自己好赶去相会。
苏辙得信,亦喜出望外,想不到途中仍有机会与哥哥相见,即刻掉转马头往梧州方向。五月十一日,兄弟二人遇到,执手相看泪眼,又是激动又是欢喜,距离他们前一次晤面,匆匆又是四年。这次意外重逢,兄弟自有好一番衷肠倾诉,看到彼此身体硬朗,气色颇佳,心下稍安。苏轼作诗记叙这次会面,称“江边父老能说子,白须红颊如君长”,哥哥我听先前见过你的父老说,你胡须已白,面色红润,今天一见,果然如是。
苏轼和苏辙都已至花甲之年,心下清楚的是,见一次便少一次,便格外珍惜这相见的时光。
到吃饭的时间,兄弟俩在路边一个卖汤饼的摊贩处买饼共食,饼子粗劣,难以下咽,苏辙咬了几口,实在不堪忍受它的味道,便将筷子和饼子丢下,长长叹了一口气。
而苏轼则不以为意,风卷残云,一扫而空。
苏轼对待食物,自有一套法门,那就是不论在何种恶劣条件下,总能采取乐观的态度。不是他不知道这饼子难吃,只是他可以借由一种方法,让自己忘掉它的味道,且将肚子填饱,这方法便是:对于粗劣的食物,不经细嚼慢咽,直接囫囵吞下。
这不是欺骗自己,而是借由心理的作用,来跟艰苦的生活做斗争。
兄弟俩意外相逢,让乏味的旅途平添了几分欢乐,因为雷州与琼州是同一方向,便可以结伴而行,共度二十余日。一路之上,兄弟同吃共住,唱和不断,心情亦大大放松,一点不像是前往谪地。或许他们都已明白,风雨对床的约定难以实现,唯有珍惜这一次相伴的时光。心照不宣的兄弟,心下共守着同样的默契:让时间再慢一点,让共处的日子再久一点。
从藤州到雷州并不算远,兄弟俩尽量拖延,好叫这次相聚更长一点。尽管依依不舍,但他们清楚,相聚已属惊喜,离别终究要来,实在不敢有更多奢望。在弟弟的贬地雷州待了四天之后,便又启程赶往海南。六月十一日,苏辙在海边送别哥哥,苏轼登舟渡海。
这一次分离,是兄弟俩最后的诀别。自此以后,他们再没有见面,而风雨对床的约定,则成了生命中最大的遗憾,到最后也未实现。
经历过一番与风浪的搏斗,历尽艰苦的苏轼父子,终于踏上海南的土地。
苏轼在琼州登陆,然后雇了轿子继续前行,途中休息数日,至七月初二,终于到达昌化军贬所。昌化,古儋耳城,此地湿热,多雨多雾,瘴疠横行,极不宜居,被中原人视为绝境,简直是有去无还,章惇用心昭然若揭。
据说,章惇将苏轼贬至此地,把苏辙贬雷州,是一场文字游戏的结果,事实果然如此,抑或是后人附会,尚待考证。
苏轼字中有瞻字,章氏便将他贬儋州,因瞻与儋偏旁相同;而苏辙字子由,中有由字,章氏则将其贬雷州,因由和雷下田字形似。倘若真是如此,则尽见章惇手持权柄之后极尽骄横的态度。掌权者对元祐旧臣的疯狂报复,绝不会有任何回旋的余地。政治斗争的阴险,于此可见一斑。
初到昌化,总要适应新环境。现在的情形,与他初至黄州时有几分相似处:眼前茫茫一片,没有亲戚朋友在身边,寂寞孤独时时来袭。好在过往的经历有助于他应对当下的情况,因而对于暂时的寂寞并不以为意,只想着努力找些事情做,借此分散精力。好在随身带了几本书,翻来翻去,聊备一读,似乎可以稀释寂寞的空气。
最让他不适的,还是当地的气候,昌化极炎热,而空气又潮湿,瘴疠之气极易让人染病,身处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周身不适,难受之至,再加上长途跋涉过程中,身体已经染病,相当虚弱,因此,刚至昌化的大部分时间,是待在住所养病。
他住在租来的官屋里,房子相当破败,遮挡风雨的基本功能都无法完全实现,此情此景,不免让他想念惠州的白鹤峰新居,以及住在那儿的亲人。眼下最能给他精神安慰的,是离他不远人在雷州的弟弟子由,但是海天相隔,也没有见面的可能。
好在还有儿子。爷儿俩可以一起饮杯小酒,作几首诗,聊以自娱,此前他曾珍藏了一套酒器,因谪海南给变卖了去,只余一只做工精妙的荷叶杯,如今正可以用这只杯子饮酒,也算是物尽其用。
除此之外,就是闲着,和儿子“大眼瞪小眼”。
他在写给朋友的信里,极言“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耳”。
基本的生活条件,全不具备,天底下没有比这更糟糕的事情了;而人在雷州的苏辙,境况比哥哥也好不到哪儿去。情形纵是这般艰难,兄弟俩却可以借此为话题,寄赠诗作,互相取笑,同时亦劝勉对方,这么多难关都闯过来了,这一次当然可以挺住。
在一首题为《闻子由瘦》的诗里,苏轼问弟弟,你什么情况,竟然弄到帽宽带落惊动了仆人?大约只有苏轼,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还可以谈笑自若。弟弟也受了哥哥热情的感染,和了一首相同趣味的诗。
于此逆境当中,有时也觉得无奈,但他是善于自我开导的人,常常用好心情代替坏心情。
初来昌化时,他还时时想着或许有机会可以北归,但看水天渺茫,又常常陷于无望的情绪里面。但转念再想,自己就如一只蚂蚁,遇到泼来的一盆水,慌忙当中爬上漂在水面上的一片草叶,茫然不知道将漂向何方,好在水很快干了,蚂蚁回到家,遇见同类,哭着告诉对方:“只差一点就见不到你了。”
这虽是苏轼对眼下情形的解嘲,却也是对个人心灵的开导:人生随时皆在“岛”上,不管身处岭外还是中原,归与不归,并不是一个问题,不必再纠缠于心。
读书‖《苏东坡传6》(20)说明‖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果侵权则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