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就先有家还是先有国写过一篇文章:《没有大海就没有小溪,这话有人信,你信吗?》。
有朋友说,家国同构,国比家重要,还不是儒家那一套,要怪就怪孔子!
孔子若是听了这番话,脸都要气白,还要大喊大叫:
“吾从周,吾从周!吾从周懂不懂?”
对呀,他老人家八方游说,不就是鼓吹恢复周制吗。西周的家国观念,肯定是家先国后,家大国小,远的不说,春秋时期各家诸侯,谁也没把周天子这个“国”当成一回事。
就说楚国吧,“苞茅不贡”,象征性地进贡一把过滤酒渣的草而已,说断贡就断贡了。周王的“国土”面积从上千里到三十里,搞得越来越小,再看当年分封出去那些亲戚,一家比一家大,都顾自个儿家了。
来看《韩非子•五蠹》记载的故事:
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
故事说的是孔子在鲁国执政期间,鲁迅与齐国交战,有个人打仗见事不对,化妆撤退,当了逃兵,而且逃跑了三回。孔子问他为啥要逃跑,他说:我是我家的独生子,我死了就没有人养活年迈的父亲。孔子听了立即给他点赞,说他是个大老子,还推荐他升了官。
故事是韩非编的,真假且不论,但从中不难看出孔子对家的重视。独子战死,父亲有可能饿死,这个家就完了。全家死绝,对这一家而言,哪还有国?
立即就有人愤怒了:逃兵还能升官,以后敌国入侵,鲁国岂不是人人都会当逃兵?元灭宋,满清灭明,还不是因为逃兵太多,责任全在儒家。
这个说法比较有趣,首先是逻辑上说不通,就像网上流行的段子一样,全国14亿人,每人给我一块钱,我就成了亿万富翁;然后再给别人一块钱,得到钱的人再依次给他人一块钱,便会产生很多亿万富翁。每个人都愿意参加这个游戏,哪有这个可能?
宋明究竟是怎么灭的,这里不讨论。孔子称赞那个逃兵有一个前提,因为他是独子。独子的存在决定了一个家庭的存在,如果你家哥仨都当逃兵,孔子不杀人才怪。
独子放到现在,按国家兵役法规定,可以参军,同时有权拒绝当兵。
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的观点是:以是观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这个故事说明,这个父亲的孝子,却是君主的叛臣。
扣上叛臣这顶帽子可不得了,那就是后世的汉奸,卖国贼。
君为臣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你怎么可以逃命?据考证,著名的三纲,就是从韩非子这儿来的。到后来,不明真相者纷纷认为这是孔子的原创。
再看另一个例子。楚国的伍子胥为报父兄之仇,逃到吴国后亲率吴国大军灭楚,且将已经死去的楚王从坟墓中挖出来鞭尸。《史记》居然记载了他的“英雄”事迹,对其大加赞赏,吴越一带,民间也在端午节祭祀伍子胥。那时的家国观念与后世迥异,真的就是孔子鼓吹“吾从周”的周。
到了西汉,汉武帝独尊的儒术早已改头换面,无非披上了一件儒家的外衣。
罢黜百家是真,而独尊的是“法”。而且在此之前,秦尚未一统天下,法家就在捣鬼了。
为了强化忠君思想,韩非子主张六亲不认,大义灭亲。商鞅更是提出了一系列愚民、弱民的措施。
在商鞅眼里,老百姓根本就不是人,他们存在的意义就是耕与战,要么给君王生产粮食,要么替君王卖命。不想耕与战,进监狱。商鞅制定了极为残酷的法律,民众稍有违反,就割鼻断脚。他治下的秦国,杀人如斩草,用兵如弹丸,秦国人或者从军,或者运粮,死亡极众。整个秦国,很快变成了一家农场和一座军营,所有秦国人都成了战争机器中的零件和合格的螺丝钉。
为统一思想,控制舆论,商鞅不仅烧了书,还规定,民众不准议论国家的政策,违者一律押送边城。同时还建立了互相监督的“告奸”制度,鼓励告密,甚至鼓励妻告夫和夫告妻。
秦灭六国,人口锐减,十室九空,包括取得胜利的“强”秦。
在商鞅眼里,为了“国”强,家,无非是可以牺牲的代价。
最可怕的是,老百姓无条件相信了商鞅的鬼话:没有国,哪有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