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元年七月初五(1399年8月6日),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三年后,建文四年六月十三(1402年7月13日),燕军攻入应天府(南京),明朝第二任皇帝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他是生是死,是流亡还是出家,为僧还是为道,一时间,众说纷纭,成为明朝一大疑案。
建文三年六月以后形势,燕军直捣京城一百七十年后,万历皇帝登基,为明朝第十四任皇帝。他对建文帝的下落很感兴趣。一次,在日讲结束后,他问了首辅张居正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建文帝当年逃脱了,是吗?”
当时张居正的对答记载在《明神宗实录》中,如下:
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御容上从容与辅臣语及建文皇帝事。因问曰:“闻建文当年逃逸,果否?”辅臣张居正对言:“国史不载此事,但先朝故老相传,言建文当靖难师人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后云游四方,人无知者。至正统间,忽于云南邮壁上题诗一首,有‘沦落江湖数十秋’之句。有一御史觉其有异,召而问之,老僧坐地不脆,曰:‘吾欲归骨故园。’乃验知为建文也。御史以闻,遂驿召来京。入宫验之,良是。是年七八十矣。莫知其所终。”——《明神宗实录》卷三十,万历二年十月戊午。
张居正的说法反映了人们对建文帝下落的普遍看法。
得位不正一直是明成祖朱棣的一大心病。他为了粉饰政变的合法性,指使臣下篡改史实,掩盖真相。为此,他做了以下几件事:
1、销毁建文时期编纂的《明太祖实录》,重新改写。很多当时的历史真相,在这本朱元璋的工作日志中,已经见不到了。
2、对已经当了四年皇帝的朱允炆,既不称惠帝,也不称建文帝,改称建文君。无视甚至抹杀第二代明朝皇帝的存在。
3、对外宣称,建文君由于无脸见人,在官中以火烧死自己。仿佛篡位的不是朱棣,而是朱允炆。而朱允炆终于良心发现,以死谢天下。
朱棣自己毕竟不会相信朱允炆被火烧死,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他做了两件事:
1、担心朱允炆逃到了国外,派郑和下西洋,暗地里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2、派户科都给事中胡濙[yíng],以寻访道长张邋遢(张三丰)为幌子,暗中侦查建文帝的踪迹,前后达十四年之久。
明成祖文皇帝朱棣着衮龙袍全身像当胡濙回报找到了朱允炆的踪迹时,已经睡了的朱棣赶紧起床,召进宫中,彻夜密谈。胡濙报告在西南地区发现了建文帝的踪迹,朱棣于是打消了建文帝在国外试图东山再起的疑虑。
二十一年还朝,(胡濙)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胡)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末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明史•胡濙传》
正德六年(1511年),祝枝山著有一部《野记》,其中提到“建庶人(永乐以来官方对建文帝的称呼)国破时,削发披缁骑而逸”。
在各种野史中,对建文帝的去向记载得比较详细,如嘉靖时官至兵部尚书的郑晓在所写的《建文逊国记》中这样的记载,朱允炆生下来时颅骨是偏的,朱元璋知道他不能善终,事先为他准备了一个盒子,里面装着剃度之物。
或日:帝之生也,顶颅颇偏,高皇知其必不终,兴匣髡緇之具戒之日:必婴大难,乃发此。以故遂为僧去。——《建文逊国记》
建文帝朱允炆在云南的题壁诗有很多,其中一首为:
沦落江湖数十秋,归来白发已盈头。
乾坤又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官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愁,
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另一首为:
风生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
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
紫薇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沉。
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