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标题实际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价格分歧不易辨识?
一般来说,一个概念、一个物体、一个理念,不容易辨识,如果不是定义不清晰、那么就是对定义的理解不透彻了 —— 好吧,这基本是套套逻辑了,但这也是一个有用的角度。
所以,作者第一句话就是:
传统的定义,价格分歧是同样的物品,在不同的市场以不同的价格出售。
其成立的必要条件是:
要把市场隔离是重要条件,因为价格不同,在同一市场没有谁会购买价高的,或者以低价购得的可以转售而获利。
所以,题眼是“同样的物品”和“不同的价格”,前提是市场能隔离 —— 这个隔离一定是物理隔离吗?
不一定。作者举例施蒂格勒对学生讲价格分歧时候,学生反怼的电影院例子,就是同一时空但学生票价可以不同,在这里:
学生要出示证件是隔离非学生的方法,正如香港的地铁学生收半价也要拿出证件。
是的,通过可以辨识的讯息,来区分收费对象、进而区别对待,也能实现市场隔离 —— 所以重要的是有信息,问题来了,作者问这主动出示、或者说有意识的信息收集:
真的需要吗?
得嘞,老先生最得意的卖桔者言又登场了:
一九八四年的农历年宵之夜,我带十多个学生在香港街头卖桔。。。
怎样呢?
同一场地,桔子盆盆一样,我教学生跟顾客讨价还价时不要说得那么大声,尽可能把顾客带到少人的角落去。
这家伙,月黑风高好作案吗?画面感极强 —— 跑题了:
结果是同样桔子的成交价很不相同。
所以,这里是想说同一市场,不断比价的努力本身也是讯息费用,也存在隔离 —— 不耐烦的就可能出高价,货比三家的就容易获得低价,按照作者的话来说:
讨价还价不可能没有价格分歧的出现 —— 没有价格分析不会讨价还价 —— 我会在第八章处理。
因此,这里处理了市场分割这个必要条件,接下来就要处理“同一个物品”,以及“不同的价格”这两个条件了。
但是,我先跑个题:所谓同一市场,只要物理空间上有细微差别,可能也说不上是同一市场 —— 举例来说:
- 假设都是在超市附近的摊位,哪怕同样是出入口附近的,出口的一般来说生意就是比入口的好,因为
- 出口处一般要排队结账,自然店铺的曝光就多,人性是曝光多了就容易转化
- 再比如都是超市内部的商品,有些适合放在收银台处销量更佳,比如口香糖,因为
- 物品够小,且是甜食,容易引起人的购买欲望
- 以上种种,就是顾客动线及状态带来的不同场景,或者说
- 是不同市场了,虽然都在同一个大的物理空间下
- 再如同一菜场、多家菜贩,如果大家习惯于货比三家,那么稍微遥远一点的是不是就要大声叫卖,然后价格略低一些,从而吸引顾客?
- 这也不是价格分歧了,因为人脚力有限,因而不愿意走远了,你不喊就不来啦
- 进一步,北京城里,地下商超或便民菜市,是不是常见一家整体承包了?这种是不是就比露天便民市场,多家菜贩集合那种,菜价要贵一些?这里也不只是地租的差别了,可以说是局部垄断的价值,也或者说消除了讯息费用的差价
- 同样的,作者卖桔者言其实场景也未必是想同的
总之,即便是看着同一市场,价格差别也未必就是价格分歧,细微之处还要仔细斟酌 —— 要想赚钱,一定要想清楚自己赚的什么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