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农历初五,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各地不一,但比较统一的说法是吃粽子,赛龙舟。
活蹦乱跳的女儿近几天玩的很开心,今天去公园,明天去幼儿园去,孩子的世界永远是五彩缤纷,无忧无虑的,此时的场景又再一次把我的记忆拉回了小时候,我突然很好奇,那个时候的我在做什么呢?
我从小生活再农村,典型的男耕女织的家庭氛围,妈妈负责做饭、洗衣、带孩子,爸爸负责耕地、种田、收割。
那时候天很蓝,水很清,天才蒙蒙亮,哥哥和他的一帮小伙伴就闲不住了,端着盆子、拎起水桶、扛起鱼竿径直向村头的河边冲去,他们速度很快,都没叫上我,等我回过神来,他们已经不见人影了,我急的赶紧叫推醒旁边还在熟睡的姐姐,帮忙穿好衣服和鞋子,大手牵小手一起也去了村头的河边。不一会就看到哥哥他们的身影,他们低着头在地上挖着什么,走进一看,原来在河边的烂泥里挖蚯蚓呢。他们每次钓鱼都是就地取材,随便在烂泥里一挖就能挖出一大瓶蚯蚓,接下来钓鱼用的一天鱼饵就不用再操心了。
“我也要钓鱼”。看着他们玩的这么起兴,我也蠢蠢欲动,因此就让哥哥也给我一个鱼竿。那时我还小,他肯定也不放心,他看我不肯闲着,就说:“你等着,我给你弄个好玩的”。
只见他不知道从哪里找来了一个小罐头瓶子,用水洗干净后,找了一根长绳子,将绳子的两头绕在罐头瓶子的瓶口处,饶了一圈又一圈,将绳子绕成了提手。罐头瓶子里放点馒头屑,轻轻的放进河边的水里,不一会罐头瓶里就装满了河水,馒头屑吸上水以后就微微的沉在罐头瓶底。
“给,你蹲在这里。拎着这个小瓶子,不要动。”哥哥把罐头的提手递给我。
“这能钓到鱼吗?”我慢慢的探下身体,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像看着一个神秘的宝盒。
“会的,一会就会有鱼了。”姐姐应声道,说完也俯身蹲下,看向那神秘的小罐子。
不一会儿,大家都安静了,鱼竿甩下去了,平静的河水偶尔泛起点涟漪,隐约可以看到鱼儿在水底嬉戏的身影,还有蝌蚪也在不停的游来游去,时而聚成一团,时而分散开来,估计他们在开小会吧,讨论如何对应我们的攻击。
回想那时简陋的设备和鱼饵,真有点姜太公钓鱼的架势。但是往往有些鱼饵贪吃抵制不住诱惑自愿上钩,待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已经后悔莫及。不一会哥哥他们就捕获了一些小鱼,我的罐头瓶也好像有点动静了,提上来一看,哇,一群小蝌蚪啊,把我的小罐头瓶当做是他们的家了啊,玩的很欢快啊。
我小心翼翼的提起罐头瓶,用手抓起一只小蝌蚪,放在手心,它圆圆黑黑的小脑袋不停的摆动,细小的尾巴也跟着摆动,像只可爱的小精灵,姐姐也好奇的拿了一只放在手心看。
“别看了,把他们放回去吧”,哥哥看着我们玩的不亦乐乎,但是还是怕我们会不小心伤害了他们,因此赶紧让我们放回去。
“为什么,你们不也在钓鱼吗?我这个也是鱼啊。”我不服气的反驳到。
“他们不是鱼,是青蛙小时候的样子,他们迷路了,在找他们的妈妈,你们赶紧给他放回去吧。”
我一听“找妈妈”几个字,新就软了,原来他们向我一样还有妈妈啊,随即我就全部给他们放回去了。
“哥哥,我饿了,我也要回去找妈妈了”。
“别急,等会回去”。
“回来吃饭了,吃饭了”,不一会,远处传来妈妈的声音,亲切又响亮。
刚到家门口就一股粽香扑面而来,我兴冲冲的跑到厨房,热腾腾的粽子映入眼帘。
“今天是什么节日啊”,我好奇的问到。
“端午节”,姐姐兴奋的说,”端午节吃粽子,今天又有好吃的唠”,说罢就抓起粽子往外跑。
”端午节还是纪念屈原的日子,吃完又可以去玩唠”,哥哥也抓了一个兴奋的跑出去了。
“又不等我”,我生气的低头不语。
“赶紧吃饭吧,吃饭妈妈今天带你到街上玩去”,边说边帮我剥了粽子吃。
我一听眼冒金光,立马像吃了兴奋剂一样,胃口也极好,原来过节有那么多好处啊,嘿嘿,好吃。
小时候的生活是无忧无虑的,后来上学后,学了《小蝌蚪找妈妈》和”屈原”的故事之后才知道故事的源头在这里。
小时候的生活是幸福的,在内心小小的世界里充满着的是对快乐的盼头,就像现在我的女儿一样。我想传统节日的意义不仅仅是品尝特定的美食和纪念特定的人物,更重要的是通过节日来共享生活,传承中国文化,继承世代的亲情。
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妈妈用她无限的母爱给我关怀,这些关怀其实已经默默的渗透了我的基因里,现在我作为人母面对这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往昔画面不断的时空转换,我仿佛变成了儿时的妈妈,眼前的女儿就像儿时的自己,一方面自己好像重复着自己父母的路,另一方面,自己又像跟着子女重新成长一次。非常奇妙的感觉,这种感觉恐怕也只有做了父母才能体会了。
也许人生就是这么的奇妙,有时候你发现自己在重复着自己父母的样子,而自己的儿女又好像在重复着自己儿时的样子,但是重复不是复制,我们又是独立的,在重复的过程中不断的修复自己,完善自己,在不断的修复和完善中又继承者上辈的基因,也许这就是遗传的威力和魅力。
正如这端午节,世代相传后保持了一些原滋原味的东西,但同时也加入了一些时代感的味道,无论怎么变化,都掩饰不了一个传“情”的本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