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作者: 桐叶佳音 | 来源:发表于2017-11-02 22:32 被阅读0次

    我于七十年代末,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地处江苏南部,是个江南小镇,也算是鱼米之乡吧!我的家乡,虽不同于那些偏远山区,思想愚昧落后,但祖先老早就流传下来的“养儿防老”的观念,却也深扎于人们的心底。于是,生不出儿子的人,在七、八十年代,还是挺让人瞧不起的!

    很不幸,我爸妈就是只生了俩女儿:我姐和我。要不是在我出生不久后,全国范围内便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计划生育的浪潮,估计爸妈还会有拼第三胎的想法!他们本就是最为安分守己的农民,更摄于村委计生部的威力,便早早打消了这个念头,于是我们便失去了再添弟妹的可能!也是从那时起,独生子女的家庭越来越多了,只有女儿的家庭,比例一下子高了起来,慢慢地,人们对于生男还是生女的观念,变得不再那样刻板和固执了。

    虽说多生儿子,在村子里的人看来仍是件美事,但今后结果究竟如何,还得另说。大部分的家庭当然还是“母慈子孝”,平平淡淡地过着老百姓的幸福日子。但住在我们家隔壁的王阿婆却是个不幸的例子!

    阿婆今年八十五岁了,小时候家里穷,早早的来到夫家当了一名“童养媳”。少时的阿婆,日子过得有多苦自不必说,后来阿婆一共生了三儿一女,真的是人丁兴旺呢!孩子小的时候,家里格外热闹。但人多嘴多,加上阿公是家中长子,小时被父母宠坏了,长大之后一直都是好吃懒做,什么活也不干!唯独对自己的老婆管教甚严:阿婆除了带那么多的孩子之外,地里的活都是她一人去忙,回来后还得小心伺候阿公的吃喝,阿公稍有不如意,便会对阿婆大声责骂,甚至老拳伺候!如此一来,主要靠阿婆一人之力,撑起一个家已属不易,家里的光景自然远远不如别的人家。

    转眼间,阿婆的四个孩子都已长大成人,婚姻大事迫在眉睫。女儿像阿婆年轻时候:长得漂亮,且勤劳善良,很快便找到了婆家。三个儿子却犯了难,家徒四壁,要钱没钱,要房没房,哪个姑娘能看上这样人家的小伙子呢?

    好不容易,大儿子在年近三十的时候,恰好有个外地女子,因为家穷,流落到我们这边,她一心想靠找个好人家,期望从此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来这边很久,也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经人介绍与阿婆的大儿子认识,虽说阿婆家条件在我们这儿是比较差的,但相比她自己老家,却好了太多,于是俩人便成了夫妻。二儿子虽说心灵手巧,学了瓦工活,有一技榜身,但无奈早些年营养不良,身材瘦小,其貌不扬,加上家里的光景,经人介绍的姑娘一看就退缩了。后来,终于跟同村一位离异的女子结了婚,妻子比他大了五六岁,但婚姻大事毕竟是解决了。三儿子最好,本身长得帅气,嘴巴也能说会道,找到一个年龄相仿,同样俊俏的女子结了婚。婚后夫妻二人一起,干起了跑运输的营生,日子逐渐过得风生水起……

    儿女们的终身大事都有了着落,阿婆老两口过了好几年的舒心日子。期间,除大儿子夫妻俩人都好吃懒做,日子越过越穷外,另两儿子家里的条件都越来越好了。转眼间两位老人年龄愈大,渐渐丧失了劳动能力,儿子们开始赡养两位老人。阿公在世时,儿子们摄于父亲的威严,每年到了年底,都会主动如数拿出规定的份额,不外乎是多少米、多少油及柴火之类的生活必需品。而且像阿婆那样年纪的农村人,既没有退休工资,年轻时也没有挣到多少钱,也基本没有什么积蓄,到了老年,完全需要儿女们来养活。靠儿子们提供生活保障,也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养儿防老,颐养天年”了。

    但这样的好日子,从阿公去世没多久后便终止了。一开始源于大儿媳:大儿子也就是她的老公,跟其父亲极像,整日游手好闲,不愿意干活挣钱,并且还有赌博的恶习,家里的经济情况一直都没有好转。既然你的儿子拿不出钱来赡养老母亲,凭什么要让儿媳妇拿钱来养你这个老婆子呢?不给了!有了大儿子的开头,另外两儿子也开始不乐意了,妈是兄弟几个人共有的,你不养,我也不养!就这样,兄弟几个谁也不愿意吃亏,不知不觉中,阿婆被断了供。

    阿婆的生活一下子陷入了窘境,面对儿子们的无情,善良的她,为顾及儿子们的脸面,不忍心跟他们大吵大闹,只是在极度伤心的时候跟我妈提及。之后的日子,除了偶尔去女儿家小住几日,打打牙祭之外,大部分时间都是独自一人在家。反正牙齿已经基本掉光了,舍不得花钱装假牙,吃不了稍硬的东西。于是她早上起来烧粥,一锅粥管吃一整天,菜也不用做了,街上买罐酱,蘸着佐粥吃。于是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幅场景:阿婆端坐在自家门口,手持碗筷,膝上摆了一罐酱,在那儿吃得津津有味。这样的画面,让我们旁人看了,未免觉得分外凄凉。我妈于心不忍,有时家里做了好吃的,便会偷偷给阿婆送去一些。每逢这时,阿婆便会又惊又喜,继而手足无措……

    阿婆有这么多孩子,算不得是孤寡老人;儿子家的生活也都还可以,“困难户”的指标也评不上,所以以上的两种国家补贴都轮不上。幸亏这些年政府给老百姓的福利越来越好:但凡年满六十周岁、七十周岁、八十周岁,我国所有的老人,每个月政府都会发一部分钱给他们。阿婆已年过八十,每月能拿到一百多块钱。想不到这笔钱,竟成了阿婆老年时的主要收入!政府在这一块,做的比她的儿子们还要贴心呢!“养儿防老”在阿婆的身上,已完全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

    像阿婆这样的现象在农村并不是个例,为了老母亲的赡养问题,弟兄几个大打出手,闹到公堂上去解决的,也有听说。真是应了一句话:“父亲能养活十个儿子,十个儿子不一定能养活一个爹。”出现这种现象的,其中有个人的原因,也有社会因素的影响;儿子对父母不孝顺,我想,不能光知道指责当儿子的,他们的父母身上也许更应该找找原因。

    早在我年幼时期,妈妈便无意间给我们培养了“要孝顺老人”的意识。父亲年少时便失去了双亲,剩下要孝顺的只有姥姥和姥爷。姥姥和姥爷一共生育了八个孩子,由于当年生活条件实在不好,最终剩下来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其他的不是夭折,便是送人了。妈妈是他们唯一的女儿,排行最小,从我有记忆开始,姥姥和姥爷便是老年人的模样。

    就算是有三个儿子,姥姥也舍不得让妈妈远嫁,所以我家离姥姥家特别近。每逢家里面包饺子,妈妈总会提前叫上老两口,上家里来吃饭。姥爷爱喝一口,开饭之前,妈妈总会拿出几个平时藏得极好的鸡蛋炒了,给姥爷当下酒菜。就算我在一旁馋得口水只掉,也知道那盆松花蛋,是妈妈特意拿来孝敬姥爷的,小孩不可以吃!好在不久之后,便有香喷喷的饺子上桌,吃不到鸡蛋,吃饺子同样是件让人开心的事。

    平时家里十天半个月都不见一点儿荤腥,知道姥姥和姥爷更节俭。妈妈隔段时间便会买点鱼或者是肉,给他们送去改善一下伙食;逢年过节,总会为两位老人带去精心准备的礼物。到了最后,姥姥日渐年迈,腿脚不利索了,妈妈更是隔三差五地跑去给姥姥洗洗晒晒。妈妈经常会跟我们讲:“姥姥姥爷年纪大了,趁着他们还能吃,就让他们吃些吧,等哪天吃不动了,再给他们送去也没用了!”

    现在的我们姐妹俩,早已长大成人,各自有了自己的小家,有了自己的孩子,也变成了当年妈妈的样子。面对日渐苍老的双亲,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抽时间多陪陪他们,嘘寒问暖、闲话家常,让他们感觉到女儿对他们的用心。一如当年的他们,对待姥姥和姥爷,又或是对待年幼的我们。

    父母虽然年事已高,身体还算硬朗。在我们姐妹俩劝说无效的情况下,依然执意侍弄着地里的庄稼。自家地里产出的稻米、新鲜的瓜果蔬菜,总会源源不断地送来给我们享用;养得肥肥壮壮的鸡鸭,总会自然而然地落入外孙和外孙女儿的肚子里;冰箱里永远也吃不完的土鸡蛋和鸭蛋,都是老妈的功劳!吃着他们的劳动成果,似乎他们比我们还要高兴!人一旦到了老年时期,心心念念想的,恐怕大部分都是有关儿女的吧!能为儿女们再做些什么,成了他们最高兴的事。

    在物资丰富,生活条件比较好的情况下,父母对孩子的需求,应该主要是精神方面的。随着年龄的递增,他们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小,看人或看待世界的眼界也在不断地缩小,真正能给他们带来活力的,可能就是他们最最亲的子女了吧!有时间陪爸妈简单地做顿饭、和他们一起聊一聊家长里短、又或是跟他们一起做做家务,应该也是一种享受。幸福,其实来得也十分简单。

    无戒365天极限挑战第8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coa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