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汉武帝手下搞事情? ——读《资治通鉴》点滴(二十七)
mediaview 每天读书札记 今天
人以群分。像金庸小说写的邪魔歪道里有正人君子、名门正派也出小人一样,《资治通鉴》也是既有正面报道也有负面报道,既写了汉武帝手下的忠臣,也写了奸臣,后者的典型代表是江充。正是这个江充,把时任太子逼得起兵造反,跟自己老爸打起了骇人听闻的父子内战(真正体现国就是家),最终太子兵败而死,史称“巫蛊之祸”。
跟前面说的汲黯、公孙弘等朝廷大臣不一样,江充是绣衣使者。绣衣使者类似明朝的锦衣卫、东厂或CIA员工,只对汉武帝个人负责,是其钳制群臣百姓的统治工具。
巫蛊是个由头,矛盾的根源还是权力交接。“巫蛊之祸”那一年是公元前91年,汉武帝已经65岁了,执政了50年;时任太子刘据已经37岁了。这时候,武帝已经不宠幸他老妈和他了,而更喜欢王夫人、李姬及她们的两个儿子。太子心里有点担忧废立之事。但汉武帝何等聪明,给太子吃了定心丸,说别担心。
再来说巫蛊,这神神叨叨的玩意儿就是埋个小人扎针,请巫婆神汉作法诅咒仇人,常见于宫廷内斗影视剧。事实上,其源头却是公元前92年一件真实的刑事案件:一男子佩剑晃悠悠就闯进建章宫了,被汉武帝发现后逃走了,却怎么也抓不到。这时就封建迷信受害者怀疑是巫蛊搞来的“神兵天将”,只是没有谋害成功,一时间人心惶惶、人人自危。
第一个倒霉蛋是丞相公孙贺。他审问案子抓到一个江洋大盗朱安世。这哥们诬陷公孙贺是未遂巫蛊的主谋,他和他的儿子、儿媳等等被诛灭。这桩没头脑的冤案也变成一种模式,无论官场民间,只要想搞死对方,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跟有司举报对方搞巫蛊。
更高级的玩法是事先埋好小玩偶,然后举报是对方埋的,举报后死无对证!所以,这个“封建迷信+搞死仇人”的做法,像“冰桶挑战”一样病毒式传播,迅速演变成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运动,“自京师、三辅连及郡、国,坐而死者前后数万人”。
绣衣使者江充跟太子和卫皇后有仇,具体怎么结下的梁子,史书上没说。但绣衣使者经常搞别人,跟什么人有仇都正常。江充看到武帝很快要交棒给太子了,担心太子即位后把自己干掉,于是起了杀心。刚好,武帝任命他去查后宫的巫蛊问题。他就鸡毛当令箭,对皇后、太子的住所“掘地纵横”,让“皇后、太子无施床处”,欺负人欺负得无以名状。太子这一看,不妙啊,这是要搞死自己的节奏。
于是,太子想去跟当时在甘泉休假的武帝报告,但被江充拦住了。这时,太子的老师傅石德出了个馊主意,建议太子直接把江充杀了,然后跟武帝负荆请罪。太子无奈,只好照办杀死了江充,派兵拱卫后宫。这一下子,京城谣言四起,纷纷谣传“太子造反了”。太子本来要去跟武帝报告的,没想到被另一个经常打他小报告的小黄门抢先了,跟武帝报告:“太子造反了”。
一开始,武帝还不相信,于是派了一名使者去召见太子;但这使者胆小不敢进城+官僚主义作风严重,根本没见着太子就回来报告说,“太子反已成,欲斩臣,臣逃归。”这两个人一来一回,就把武帝给晃点了,三人成虎的故事多可怕!然后,武帝竟然就基于这些错误情报发兵征讨太子,汉帝国最匪夷所思的一场内战就这么开打了!历史这位编剧有时真让人目瞪口呆。
结局是太子兵败逃亡,最后被人检举后自杀。想不到以武帝之精明,居然被两个小人物给晃点了,搞死了自己的太子。这事情的后果是汉帝国立了个8岁的小皇帝刘弗陵,大权旁落到霍光手里,而且似乎变成了一种诅咒——刘弗陵也没有子嗣,之后的皇帝命都不长。于是,由霍光行废立之事,发明了“挟天子以令诸侯”。汉代刘氏江山,要么被权臣夺权,要么被外戚夺权,要么被宦官夺权,眼花缭乱得令人叹息。
为啥武帝干部队伍中的奸邪小人特别多?我觉得至少有一点原因:武帝的用人观出了问题,别说做不到礼贤下士,对群臣左右刻薄寡恩,甚至振振有词“有才而不肯尽用,与无才同,不杀何施”?在这样的领导面前,汉武帝的下属左右肯定会自己找平衡:平时就是晃点武帝欺上瞒下,关键时刻就是搞死威胁自己的人,哪怕对方是太子。
所以,领导还是多为下属考虑,不能真把下属当牲口使用,指不准哪天牲口急了也会咬人的。
个人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希望一起读书同行的朋友,请关注本号
▼
把时间交给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