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清静经》MV.男女合唱版
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节选)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但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此经作为道门日课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经的由来在经文后有所记载,仙翁葛玄曰: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
明代冯梦龙的《古今谭概》及清代褚人获的《坚瓠集》则是将道教书籍一网打尽,称《道藏》五千余卷,只有《道德经》二卷为真,其余都是杜光庭所编撰,称之为“杜撰”。
然而不论此经出处,清净经本身的内蕴丰富,学而时习之,必有收获。
本段是经文的最后一段,相对于佛法的十二缘起,这段更加简单,也更详细的描述了人起心动念的过程。所以想要解脱,必先不迷于物,即吕祖百字铭里的“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令人惊奇的是,在印度教经典《薄伽梵歌》里也有类似的描述:
一个人思念诸种物境,便会生出对物的迷恋,
由迷恋则能产生欲望,由欲望又会产生嗔怒,
由嗔怒再生出迷惑,因迷惑而记忆消散,
记忆散而智慧泯灭,智慧一灭他就完蛋。
因为诸根如若躁动,心将随之波动不安,
波动之心会夺走智慧,犹如风卷水中之船。
进一步的思考,如何使得诸根安静,达到常清静的境界呢?各学派给出了一致的答案
儒家《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道家《道德经》:“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
�
甚至基督教《圣经》(马太福音)都有提及:
18:1 当时,门徒进前来,问耶稣说:“天国里谁是最大的?”
18:2 耶稣便叫一个小孩子来,使他站在他们当中,
18:3 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
18:4 所以,凡自己谦卑像这小孩子的,他在天国里就是最大的。
印度教则认为,当一个人想要接近上帝,应该把自己观想成婴儿,而上帝是母亲。
这些理论当然是知易行难。
这之中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婴儿“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实则是婴儿真正做到了怨亲平等,甚至连怨亲的概念还没有,真正达到了庄子“有未始有始也者”的境界。
也真正达到了文殊菩萨四句偈的境界:“持心如大地,亦如水火风,无二无分别,究竟如虚空”。
那么,真正的问题是,如何达到这种境界呢?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呢?
lK?����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