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书架,发现了一本《把快乐还给自己》。这是两年前买的,为了缓解当时在丰盛的忧郁的心情而买的。但是对不起胡谢骅先生了,当时由于过分地焦虑,根本就没有定下心来看完这本书。倒是今天,倒是对这本书的名字情有独钟。
的确是这样,快乐是我们自己的,不是别人给的,更不是外物给的。只是,我们对快乐的认识还不够。
凡夫不明而迷惑,多以外界的物质为快乐的根源。现象如此,富人总是比穷人能得到更多的快乐,因为钱可以买到很多的东西,在今天这个社会,甚至可以买到感情。以前,我们总是相信感情的如何纯洁,但时至今日,似乎金钱的力量可以瓦解一切。我和你同样的内在能力、同样的外表风度,你说感情是选择我这样的穷人还是选择你这样的富人呢?金钱或许不能直接买到感情,但他可以从感情的外围入手,通过更多的物质去关怀,通过更多的精神享受去吸引。更有明证的是婚后生活。或许婚前是以浓烈的感情为基础的,但婚后的油盐酱醋的生活却是需要物质基础的。所以,有些人婚后的感情淡漠了,有些人婚后的感情出轨了,关键都在于外在的物质等诱惑。所以,我们的快乐被外界的金钱与物质打败了、俘虏了。
所以,反过来说,金钱物质是双刃剑,既可以带来暂时的快乐,但满足不了难填的欲壑,迟早会陷于再度的、根本的不快乐。正因为如此,先知先觉的佛陀告诉我们,凡夫的六根、六识、六境、六尘只是徒增烦恼,而烦恼的根源在于贪嗔痴。欲望是无止境的,欲望是无法满足的,欲望的追求最终导致的是烦恼和不快乐,甚至是伤害了自己而沦入地狱。比方说眼睛,眼睛的特征是“明”,是内明,而不是执着于外界的形色。眼睛能看美色,快乐吗?快乐!看多了呢?想法就多了,就生了其他的欲望与烦恼。眼睛能看书,快乐吗?快乐!如果不加节制呢?最终是失明。
做个凡夫,未尝不可,我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凡夫,只是要学会一定的自足,不要被外物蒙蔽了心灵,那么,我们依然是快乐的。
有境界高一些的,能够把物质满足带来的快乐上升到心智追求的层面。我们来看一个定义,什么是成功?成功就是目标达成所带来的快乐心情。所以,成功是一种心情,是快乐的心情。这个境界已经高了许多。凡夫的境界是金钱与物质的占有,所以导致的行为就是显富与拜金,讲求穿金戴银,讲求山珍海味,讲求别墅豪宅,讲求香车美女。但这种成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成功,而真正的成功是心情的快乐。所以,成功没有大小可言,只有快乐与否这唯一的标准。办公室文员的职务不高,但他做好了一份平时做不出来的文件,他很快乐,他成功了。总经理的职务很高,但经营决策失败了,或者是市场没有如期打开,他很难过,他是不快乐的,他确实没有成功。职位高低有区别,事情的大小有区别,但快乐的心情可以是一样的。
以前工作期间,我多次灌输给大家这样一个观念:干部是干什么的?干部就是帮助下属达到成功!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帮助别人提供一个成功的环境,让别人能够获得成功的喜悦,那就是尽到了我们之所以为人的基本职责。下属不懂得设定目标,你可以来帮他;下属缺乏必要的工作技巧,你可以来引导他;下属碰到了一时逾越不了的障碍,你来帮助他。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你让他尝尝成功的快乐。一个人之所以成长,就是获得了一些成功的快乐与继续成功的愿望,而不是有些管理学者所谓的“控制”。
到了这个层面,我们都能立身处世,着眼于自己要去做的事情,设定自己的目标,努力做好各种准备,最终达成目标而享受成功的快乐。所谓,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我要呼吁我们的领导们、家长们、朋友们,对我们的下属、对我们的孩子、对我们的朋友,如果尽力做到引导、扶持,那大家都会充满快乐。
当然,最高的境界在孔子,在佛陀,这才是真正的精神层面上的快乐。以前我们读孔子,听到的都是批判。后来读孔子,说他是封建礼教、仁义道德。今天看来,我们的理解有问题。梁漱溟先生读孔子,读到的却是快乐的精神。
梁漱溟先生有一段话:孔子说“仁者不忧”,到底仁者是怎样的呢?就是不忧的人,反过来说,忧者便是不仁了。要作到仁,必须要不忧,不忧就是仁了。所以也可以说仁者就是乐了。
其实,快乐才是孔子生活中最为昭著的色彩。孔子对颜回有多次非常重要的夸奖和赞叹,特别是对他的“不迁怒”、“不贰过”这两点上。“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是一段重要的文字,明确了孔子对仁者快乐的主张。
如果说颜回只是自己“不改其乐”,那么境界依然不够高,或许最多和庄子差不多。庄子的逍遥游,只是自我的解脱和快乐,他关心的不是别人,而仅仅是自己这个个体。孔子不一样,佛陀也不一样。以前,我们对孔子也好,对佛陀也好,都有一个误解,就是觉得他们是虚无缥缈而可望不可即的。事实上,孔子是入世的,希望自己的快乐本性的主张能够普适于大众,能够运转于政府,所以孔子的最高理想就是希望我们“找到原来的那个东西”,就是希望我们能够“像小孩子、乡里人那样地去生活”。而佛陀虽然是主张出世的,但却是主张普渡的,根本着眼点确实在于利他。只是大乘小乘的区别让我们误解了佛法的根本,好在慧能大师强调了自性快乐。
总结起来,快乐的最高境界确是在于自性、本性,因简单而快乐!
所以说,我们主张的是把快乐还给自己,因为快乐本来就是自己的,在我们的自性中,不是去追求快乐,而是找回快乐。为什么是找回呢?因为我们把快乐弄丢了。
怎么会弄丢的呢?佛陀主张是因为我们的六根不清净,六尘蒙蔽了我们,所以要拨开迷雾,找回自性佛。孔子的主张是生活失去了本来的纯真与简单,都被所谓的知识与计谋蒙蔽了,所以要去除功利,回归当下的简单生活。前面,我们还提到了成功的概念,着眼点在利他。所以,怎么弄丢了快乐就怎么找回来,渠道无非是三个方面:自性、简单、利他。
首先来看看自性。六祖慧能强调,“佛是已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一念迷就是凡夫,一念觉就是佛祖。孔子也强调自性,只是他没有用这个词语,意思一样,就是要让我们找到生命中所固有的那份真实情感。
所以,自性,可以理解为本性。我们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快乐的,只是在成长的路途中被一些物欲、权势、知识、经验给迷误了。有时候,我们要决定做什么事情,一定要问问自己,如果没有领导在,我会怎么办?如果没有别人看见,我会怎么办?如果我的能力足够强大,我会怎么办?也即是说,我们不要去做违心的事情,不要去做顺从的事情,不要去做投合的事情,不要去做似乎有道理的事情,而是要顺着自己最为纯真的“心”去做事情,那么,我么就是快乐的。
前段时间一次晚饭,我在饭桌上就承认了,“在丰盛,我确实做了一些违心的事情。以前也有,少,但在丰盛非常多,因为个方面的势力太复杂了。”是的,我找到了我自己在丰盛期间不快乐的一些原因,在于违心,在于心随境转了。
其次,我们来看看简单。简单就是直接的意思,就是第一反应的意思。很多的专家告诉我们,直觉不可信,第一情绪反应不可信。事实上,只有直接反应才是天性、本性,也才是最为简单的。我们很多的学问,除了让我们进退维谷以外还能有什么用处呢?
某人在写一份制度,他想到了董事长是什么可能思路,他想到了总经理是什么可能思路,他也想到了人民群众的反应会是怎样,所以,他的犹豫太多了,以至于做出来的东西成了四不像。
以前,看过李小龙的电影,在讲解截拳道的时候,他把徒弟的手表扔出去了。徒弟的反应非常快,直奔手表,接住了。李小龙说,这就是截拳套,讲究的就是简单直接。武术如此,思考如此,学问如此,工作也是如此,只有简单直接才能带给我们快乐。而愁肠寸断,东顾西虑,根本就做不出正确的结果来。结果不正确倒也罢了,关键是我们由此而失去了快乐。
最后再来讲讲利他。利他的精神是属于至高境界的。一般人总是讲到“我”,总是以自己为中心的。如果都以自己为中心,那就根本无快乐可言。你要自己快乐,你要别人让你快乐,那就矛盾重重了,那就冲突四起了。我们的快乐应该建立在利他的基础上,而不是自己想尽一切办法去占有、控制。
谈到占有和控制,我们举两个例子。大一点的例子,汉武帝。从皇帝的角度,他很成功,垂名千古;从快乐的角度,他只是一个凡夫,甚至连凡夫都不如。临终前,为了能够让幼子弗陵掌控皇权,想办法处死了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对,弗陵掌控了皇权,但他们快乐吗?武帝自己不快乐,弗陵不快乐,钩弋夫人就更不用说了。我们再来看看企业的权力斗争。是的,小部分人弄权,上了台,掌了权。可是,他们快乐吗?上了台就防着下台,成天提心吊胆;上了台就成了众矢之的,成天防着暗算。这没有什么快乐可言。
真正的快乐是让别人快乐,是一种“无相布施”而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快乐无处不在,本来就在。我们不要再被蒙蔽,而是应该回到自己的本性上来,过一种简单的生活。我们应该怀有利他的精神,获得更大的、更多的快乐。把快乐还给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