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国学经典
道教的发展史:我对道教的认识之五

道教的发展史:我对道教的认识之五

作者: 快乐大拙 | 来源:发表于2020-07-25 06:19 被阅读0次

道教正式形成后,先在民间流行,然后才传入上层社会,并一直延续至今。道教的发展历史与中国社会的进程息息相关。

道教的发展史可分为开创期、发展期、鼎盛期和衰落期。按照任继愈先生的《中国道教史》,将共分为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和明清四个阶段。

1、自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道教的开创期和崛起期。这期间道教发展经历三变:(1)东汉晚期为原始道教从民间崛起和形成的时代。(2)三国两晋之际,民间道教的发展转趋停滞,五斗米道组织发生分化,一部分逐渐与神仙道教合流而丧失了其原始民间宗教的本色。(3)东晋以后,民间道教经过改造,进一步发展为以仙道为中心的成熟的官方化的新道教。不管怎样变化,这个漫长的时期是道教从孕育产生走向发展成熟纳个过程,为以后一千多年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道教的发展史上,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最初的重要发展阶段,即原始道教兴起于民间,并逐步渗透演变为成熟的官方正统宗教的时期。

这个时期重要的事件是爆发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由张角领导太平道发动,五斗米道与之呼应,五斗米道创始人张陵的孙子张鲁在汉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政),打破了国家专制大一统的局面。起义失败后,太平道逐渐的衰微并销声匿迹。曹操消灭了张鲁的组织并分化瓦解了五斗米道,道教陷入低沉阶段。此后各地军阀豪强霸混战,开始了长期的分裂战乱状态。经过了魏蜀吴三国鼎立与西晋短暂的统一,东晋十六国动乱、南北朝分裂对峙,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全国,经历了四百年之久的分裂与战乱。这期间从政治经济到思想文化都随之发生动荡。

在魏晋南北朝之前,道教在东汉中后期就从民间兴起,形成了太平道及五斗米道等民间道教团体,这是道教发展的一个高潮。黄巾起义被镇压而失败,道教遭到沉重打击。到了魏晋,统治阶级严令禁止宗教活动,遏制了道教早期民间发展的迅猛势头。这时五斗米道仍在民间传播并扩散至全国各地,而且逐渐渗透到统治阶级上层,成为当时道教之大宗。但总体上看,民间道教的发展是趋于衰落的。

这时适合魏晋统治者的神仙道教却得以兴起,一大批神仙方术之士在社会上活跃起来,逐渐形成一些师徒相传的神仙道教团体。葛洪的《抱朴子内篇》对神仙信仰和各种方术作了系统的介绍。到了东晋十六国后期至南北朝,在南方北方都出现了由门阀士族教徒发起的道教改革活动,使道教发展又进入一个新的高潮期。

2、隋唐是道教的鼎盛期。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是道教全面繁荣发展的时期。隋朝建立之初,文帝利用道教编造了“受命之符”,作为篡夺北周政权的由头,故隋文帝对道教加以扶植,使道教有所发展。但因幼时由尼姑养育并称“我兴由佛法”,更加重视佛教,规定三教序位是佛在首,道次之,儒为末。

到了唐代崇道以崇奉老子为核心,李氏皇族自称为老子后裔。老子及其《老子》被推到至高无上的尊位。《老子》书被尊为《道德真经》,成为道教的首经。唐高祖即位后就为老子立庙,明文规定了道先、儒次、佛再次的三教顺序。唐玄宗还亲自为《道德经》作注。

隋唐也十分重视对道教理论的研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道教仪法已初具规模,唐以后的道教仪法基本上以唐代仪法为准则。此时道教炼养术以及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文学、建筑等等都得到全面发展。

唐代末年,由于社会动乱,很多道教宫观被毁,道士星散,道教衰落。唐代道教的兴衰,对以后道教发展有重要影响,此期是道教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3、宋元到明朝中叶是道教的分化期。到了宋辽金元这四百年,道教进入了一个发展、变革的新阶段,是道教的大分化和继续发展期。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道教分衍出许多宗派。南宋与金、元的长期对峙,使道教分为南派和北派。北派偏重清修(丹鼎),南派偏重符箓。南派既有原来的龙虎天师、茅山上清、阁皂灵宝等三山符箓派,还有从三山符箓派分化出的神宵派等六个宗派。北派有全真道、真大道、太一道等宗派。其中的全真道受到蒙古贵族建立的大元帝国的大力支持而盛极一时。元朝统一全国后,五斗米道创始人张陵的后裔得到特别礼遇,曾授其第三十八代天师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于是南方各派均统于正一派下,形成了强大的正一道。从此道教就正式分为南方的正一道和北方的全真道,并流传至明代。

到了明朝统治者对道教也很重视,明太祖封张正常为正一嗣教真人,主掌道教,相当于二品官爵。明朝十分重视对道教经典的搜集与整理,先后编成了《大明正统道藏》五千三百零五卷和《续道藏》一百八十卷,对道教的传播与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4、明朝中叶以后的明清两代,是道教从停滞进入衰落的价段。这个时期的特点是道教逐渐失去统治者的支持,从官方又返回民间。明代中叶以后社会进入衰落阶段,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道教的衰落是必然的。再因清朝统治者重视佛教,抑制道教,从此官方道教日趋衰微。但在此过程中,民间的道教活动却很活跃,各种变相的道教组织不断涌现,如清初的八卦教和清末的义和拳就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两大教派组织。

纵观道教的发展脉络,它作为一种产生并适应中国历史社会的宗教文化,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可谓跌宕起伏、历经兴衰。到了近代,道教受到了民主革命潮流的猛烈冲击,辛亥革命对其予以批判。袁世凯为称帝复辟一度树起道教旗帜,封第六十二代正一天师张晓初为“正一嗣教大真人”。五四运动对旧宗教偶像崇拜行为加以抨击,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知识的宣传,也荡涤着腐朽的宗教、迷信观念。

在面临急剧的社会变革,道教界人士极力维护本教,成立过一些道教徒的群众组织。如在1912年北京白云观成立全真派的全国性教会组织——中国道教会。同年,张晓初在上海筹建正一派的全国性教会组织——中国民国道教总会。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制定宗教政策,在宪法中对公民个人的宗教信仰予以保护。1957年,全国性的道教徒群众组织“中国道教协会”在北京白云观成立。岳崇岱为第一届会长。

“文革”十年,道教和其他宗教一起受到冲击,“中国道教协会”停止活动,不少宫观和道教文物被破坏。1980年“中国道教协会”重新开始活动,各地道教宫观逐步恢复,道士们过上了正常的宗教生活。道教的研究工作也走向正常,其主要成果刊登在中国道教协会主办的季刊《中国道教》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教的发展史:我对道教的认识之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czox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