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之13-24-2
【原文】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白话】子贡问夫子:“一乡的人都喜欢他,这个人怎么样?”夫子说:“还不能确定。”子贡又问:“一乡的人都厌恶他,这个人怎么样?”夫子说:“还不能确定。最好是一乡的善人都喜欢他,一乡的恶人都讨厌他。”
【思考之三】乡愿和中庸之道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首先,二者的目标不同、标准不同。“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与乡愿的差别也在这里,中庸之道与乡愿的差别也在这里。《论语注疏》曰:“乡之善人善之,恶人恶之,真善人也。”真德秀曰:“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是制行之美,有以取信于君子,而立心之直又不苟同于小人,则为贤者必矣。”善者只行仁义之道,乡愿则善也好,恶也不排斥,其结果是道德混乱,其中充满了似是而非,久而久之,使人们的一切价值判断失去了标准。而中庸之道是儒家最高的道德境界,中不偏,庸不易,人生不偏离,无过无不及,不变换自己的目标、主张和航线。两者最本质的区别是乡愿没有人格,没有人生目标,没有道德标准;而儒家中庸之道则坚持人格,廉而不刿。因为道德必须要有标准,不可以苟且。
其次,乡愿是伪善的假面人,其特点是虚伪伪善;中庸之道强调的是至诚至仁。乡愿不是不知是非,而是明知是非却故意混淆是非,只求表面的和谐,或从权,或阿世,或自欺,他们的人生信条和智慧是所谓“难得糊涂”,用“难得”为“糊涂”辩护,是乡愿特色。这与中庸之道的至诚截然相反。《中庸》说“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大学》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大学》用好恶来说诚意功夫,好善就如喜好好色,恶恶则如厌恶恶臭,一是一,二是二,直道而行,善能实实在在地好,恶能实实在在地恶,无过与不及,有内在原则。
现实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一些人不讲原则讲关系,不看章程看面子,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有的面对丑恶现象不敢说不,遇到歪风邪气就和稀泥,遇到矛盾问题更是绕道走;有的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平平安安占位子、庸庸碌碌混日子。凡此种种,归结为一点,就是老好人主义盛行,担当精神匮乏。很多人在频发的公共事件中忘记了一个社会人的责任,之所以成为乡愿,其实是为了避免让自己陷入任何的麻烦,不惜靠出卖良心来成全自己的人际关系。说到底,就是自私,就是私心太重作祟。
中庸之道不是让我们做老好人,和稀泥,不是是非不辨,谁都不得罪,而是希望通过学习,把握自己的人生宗旨,做一个正直、有担当的人,彻底拔除自己在虚伪伪善包裹下的自私自利之心。
在我们这个社会,乡愿很难杜绝。但至少我们这些学习圣贤经典,读圣贤书的人应该远离之。
【思考之四】孔子希望弟子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在回答了子贡的问话后,又特意补充说“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目的就是告诉弟子要这样去评判人,更要这样去做人。这样的人,也正是孔子所说的“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的仁者,因为只有仁者,能真心地喜好人,也能真心地厌恶人。为什么?因为仁者爱人恨人的标准是以仁为准绳。
钱穆先生说:“若一乡同好,恐是同流合污之人;一乡同恶,或有乖世戾俗之嫌。恶人不之恶,疑其苟容;善人不之好,见其无可好之实。然则公论贵乎合道,不贵以多少数为衡量。”所以“乡人皆好之”的乡愿,不足为贵,非孔门弟子所倡导的学习对象;“乡人皆恶之”,其人可能是善,然其乡里的善人也不喜欢他,说明也是有问题的,所以单纯从众,不足以辨善恶。而是要看是什么人赞扬他,什么人贬斥他,善人赞扬、恶人贬斥的人,才值得肯定。所以,公论的关键在合乎不合乎道义,而不能以人数多少来衡量。
【思考之五】通过这一章,我们可以学习到什么呢?
唐文治《论语大义》说:“子贡方人,求观人之法于乡评,所见进矣。盖欲辨乡人之善不善,必在我先有穷理之功,而后有以察之,故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是故知人之学,本于穷理,若专以乡评为主,而误以善者为不善,不善者为善,则所差者大矣。”子贡喜欢评点他人,但是他的观人之法多依于乡里人的评价。透由夫子循循善诱的引导,在见解上才获得进一步的提升。因为想要辨别他人是否贤善,自己必须先要具有穷理尽性、识人知人的功力,然后才能观察得清晰到位。所以夫子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所以知人之学,根本在于穷理,如果只是以多数人的乡评作为评断标准,很有可能会误以善者为不善,不善者为善,与事实真相会相差甚远。
俗话说“哪个人前不说人,哪个人后无人说。”哪个《父子卖驴》的故事大可借鉴。其实,不管父子俩怎么做都会被别人说,最关键问题是父子俩智慧不够,没有独立的判断能力,导致自己吃苦受累的结果。这个故事虽然好笑,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有很多类似的缺乏独立思考,盲目从众的事情呢。
因此,我们首先要摆正观念:因为天下有众论、有公论两种;众论未必出于公,公论未必尽出于众。所以,要学会分辨、审察。其次要树立正确观念:义是标准,惟义是从。乡人之中善者,好人都喜欢他,乡人当中的恶人、不善者都厌恶他,这个人就是善人。
学习这一章,我们一定要用经典来内观自省,不能拿圣贤的言论去照别人。看一个人是善人还是不善之人,或者是乡愿,都不是片面或一方面的,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复合体,不能简单一言而论。那我们怎么才能改善呢?唯有通过更加努力的学而时习之,确立人生目标,不断“吾日三省吾身”,内省修正,改过自新,对境取舍,以道义为核心,与善人为伍,远离恶人,我们也一定能慢慢地走上光明大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