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每天学点人类学
王小帅的电影风格与《闯入者》

王小帅的电影风格与《闯入者》

作者: 小马哥333 | 来源:发表于2018-11-24 15:31 被阅读48次

    接连看了王小帅的四部电影:《青红》、《我11》、《十七岁的单车》和《闯入者》,是他电影创作中里程碑式的几部重头戏。其中,《青红》、《我11》和《闯入者》被称为一个完整的“三线”系列,反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政府发动的“三线建设”工程,以反思和缅怀为主。

    从这几部电影中便能一窥王小帅的创作风格。手法基本中规中矩,不炫技,少特效,没有大块头的场景和时空置换;画面干净简洁,线索流畅清晰;叙事和节奏上层层递进,都是从一个面的推土机式的呈现渐渐爬向一个掺杂了种种矛盾的爆发点,而结尾在剧烈的高潮痉挛中没有确定的结局。这像极了一部精彩的中短篇小说。看王的电影,就像读一部正儿八经的严肃文学,教科书上讲的各类创作手法,首尾呼应、环境渲染等,都能从中找到表现的载体。

    记得刚看完《十七岁的单车》,脑中被“冲突”这个概念牢牢占据。大背景下,一边农村,一边城市;小情境中,农村来的想进城,拼命谋一个立锥之地,城里的挣扎在繁华的边缘,豁开面子也为了面子。生存。生活。这些是冲突和对立。导演借自行车这个工具,把互相对立而本质上十分接近的大小两面结合到一起。于是,你们看到它们之间的激战,妥协,有点儿惺惺相惜,最后归于共同的毁灭。

    王小帅的电影比之其他无厘头的影片,很硬,硬就硬在对情节的制造和编排上,以及对冲突的敏锐把握。有人说,每当国外各大电影节评奖时,王的作品再不济,也能拿个最佳编剧奖。这话不无道理。

    说说昨晚看的《闯入者》。

    一位老太太新近丧夫寡居,常常接到莫名的骚扰电话,某天夜里一块转头竟然破窗而入,更时不时会撞见一个戴红帽的小伙尾随其后····老太太突然回忆起前不久曾经的同事老黄传来的消息,说老赵最近去世了,疑心是老赵的鬼魂所为。俩儿子的一番谈话揭开了一段发生在上世纪“三线建设”时期的陈年往事·····影片最后老人想回到以前工作的地方赎罪,却赎不成。

    很明显,这是王的又一部以三线为题材的反思之作。从《青红》被压抑的爱情,到《我11》中懵懂的童年视角,《闯入者》终于过渡到一个老年人的角度,抒发着在盖上棺材板之前最后的凝眸思考和最后的怀念。

    影片的主题有关愧疚,忏悔,和赎罪。

    喜欢其中几个点。一个是一直出现在王影片中的标志性镜头:人物和镜头同时保持不动,漫长停滞的几秒钟里,镜头像带刺的探照灯直直戳向各色人物的脸。脸上的皱纹和经络被瞬间放大,表情无一不呆板、僵硬、冷漠而充满模型化。通过这样一种对人物的镜头式强奸,王实现了对社会中某个角落的体察和揭示,而其中的人物总是显得被动无力,像经时代大潮淘洗过后剩下的微小砂砾。这种镜头之下流露出的被动姿态,和王的创作主题相互应和:个体被时代裹挟,渺小而无力招架。迄今为止,王影片里的主角都是镌刻着时代和社会伤痕的市井小人物。在《闯入者》中,我们看到的一张张脸,是那些蜷居在养老院里被岁月和家庭遗弃的老人们——他们静坐在一个远在世界之外的封闭岛屿,等待死亡。

    不过,这种特写镜头有时因为过于集中和繁多,显得刻意了,并且锋利和生硬,没有体现出对个体生而为人的基本尊重。就像把伤疤血淋淋地展示给众人看,太武。

    正式进入主题之前,影片花了将近一半的篇幅为我们流水账式地展现了一位寡居老人的晚年生活:有俩儿子,却不能养老;操心絮叨,却讨不到一点好。长辈和后辈,虽然通过血缘而连接,并产生抚育和赡养的义务,可归根结底,他们是拥有不同文化背景和成长经历的两代人,是分属于各自生活圈的个体,代沟必然存在。老人于儿子们而言,是来自生活本身之外的“闯入者”。其中的一个细节很能反映两代人的生活观念和文化心理:老母亲在用电热水器泡脚之前总要小心翼翼地试探有没有漏电,确认无误后才敢把两双脚放心搁进去。小儿子见状,一旁嘀咕:怕漏电还用干嘛啊,干脆别用了。老母亲回应:得用啊,这个挺贵的,扔了多可惜。

    用怕漏电,担心得多余;太贵而不舍得不用,节俭心里作祟。从上世纪穷日子里勒紧裤腰带一路摸爬滚打过来的老一辈人,尤其是未经过大富大贵、大起大落,穷得平庸也富得一般的普通民众,几乎都被这种纠结的心理绑架。一个苹果烂掉三分之一,扔了可惜,吃了怕拉肚,最后剜掉一半吃一半,如此如此。小儿子的坚决果断洒脱达观是成长在物质充裕的环境里年轻一代的基本特征。

    说了喜欢,接着谈谈不喜欢。电影将目光聚焦于三线,却用了大量篇幅呈现与之不大相关的老年生活图景,有些头重脚轻了;内容涵盖太多,使得主题不够集中。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养老问题、代沟问题、社会变迁问题——这些复杂得可以独立成体的内容全都一锅烩,呼应时代的同时削弱了电影本身完整独立的艺术性。我能看出导演的急切和情怀,但这些东西放到“三线”的框架中,确实显得芜杂和多余。

    另一方面,主题点开上,过于直接,不够含蓄。当老太太在受到接连的骚扰之后突然嘴里蹦出一句:不会是老赵的鬼魂吧。给人一种突兀之感:老赵是谁?老黄的电话啥时候打的?如果电影一开头给出一个老黄电话的画面,事先做了铺垫,接下来的怀疑便顺理成章了;而俩儿子一本正经地坐在桌前娓娓道出那段历史时,包袱抖得实在太明显了,以至于前面种种节奏和氛围上的营造和蓄势,全散架了。三线,三线,还是三线!如果之前就已经对导演之前的作品题材有过了解,看到这里,会不会产生一种恍然大悟而悟过之后即感厌倦的心理呢?

    值得一提的是红帽男孩这条线索,极大丰富和拓展了主题。如果没有他,影片接下来的叙述便索然无味了;如果没有他的死,老太太的赎罪也就显得轻巧不深刻,忏悔无门这一终极主题便不得而出。

    也许因为这是王小帅最后一部“三线”题材的电影,想放下了还有点意犹未尽,情怀盖过艺术。后半部有个画面,一群两鬓斑白的老人们对“三线”的抱怨和自身处境的呼吁,看起来太直白了,像白开水;老太太重回故地,行走在一栋栋废弃的厂矿建筑里的场景,又太煽情了,而且是不加修饰的煽情。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给影片的艺术性打了折扣。

    我们提起王小帅,就能想起“三线”,可我们提起“三线”,就只能想到王小帅了。或许正是出于这种对“三线”责无旁贷的使命感,在最后一部影片中,他留下了太多的温情和太多的怀念。有些历史是必须要正视的,有些事件也必须被记录,鸟飞过了,还留个声呢。从这个角度上说,王小帅做到了他想做到的,完成了他该完成的一切。

    总的来说,王小帅的作品是那种模式化的好看,给人期待,却不至于惊喜,保底的水准,然而少了鲤鱼跳龙门那惊险而浪漫的一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小帅的电影风格与《闯入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dhy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