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色”一词指五感所及的各种客体。然而长期以来,它却往往被赋予负面含义。如商代(约前1600—约前1045)的开国重臣仲虺在制诰宣扬商王的美德时,就把“不迩声色”列于其中。而西汉(前206—8)的学者、大臣匡衡在规劝成帝“戒声色”时,凸显的也是该词的负面含义。在这两例中,“声色”意味着感官之娱,它会误导,甚至威胁将个人乃至整个朝廷社稷引入歧途。由此观之,几部主要的汉语词典不约而同地将“淫声与女色”列为“声色”词条下的第一个义项,也就不足为奇了。“淫声与女色”不过是“声色”诸多意涵中的两种,其他如旨味、浓香、美饰等在历史上都被视为具有潜在威胁的感官之娱,而在轶闻、史论和哲学论著中被严厉地引以为戒。即使是作为道德教化之用时,“声色”也往往受到贬抑,如《礼记》引孔子(前551—前479)之言曰:
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在这段话里,“声色”只是表象,是眼可观、耳可听、手可触、鼻可嗅、舌可尝的表面形态。从孔子的角度来看,理想的道德教化是“无声无臭”的,即一种泯灭了声色的状态。中国古代文本传统体现出的这种提防、趋避,甚至要彻底绝除“声色”的迫切需求,是道德的需要,并往往被加以诠释和阐发,以指导政治统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