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约了一个朋友想要聊天,然后,等了一下午。后来,他说:我请你吃个饭吧。后来的后来,我们横跨了大半个城市,吃了个饭。
最后,我们聊到一个关于意识领域的问题,他突然说了一句:呃,人还是减少内耗吧。内耗这个词,让我有了一丝丝恍然的感觉。
我们约在了图书馆,我最近也希望可以给自己做一些复盘。随身带着一个本子,在等待的时间里,做着精简的思维导图。少了外在的别人,多了很多赤城。
思维导图,除了精简,提炼,还有思维。在我的笔下,那是些特别丧的事儿,和自己。只是尽可能的将客观存在和思维,给还原。它像一面镜子,却要比镜子要通透。
不巧的是,他说的,跟我写下的。撞了个满怀。
关于内耗:死亡,也是一种选择最近的我,很喜欢两个字:生和死。说话,也是越来越不收敛。经常说起“我想死”的话题。直率也坦荡,外加一丝不以为然。
有人一样的觉得不以为然,有人觉得很搞笑,也有人觉得很沉重。后者居多,而于我而言,更多的是“好玩”!
想起一部电影《深海长眠》:主人公雷蒙,在25岁那年,因为在海边跳水时错误地估计了水的深度,从此高位截肢。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里,他希望有终结自己生命的权利,但只有头能动的他自杀不了,而协助自杀是违法。有律师来帮他打官司,向法院申请,但法院一再驳回他的请求。
他因此成了名人,很多人来劝慰他不要放弃生命,其中就有一位跟他一样全身瘫痪的牧师。期间有一段对话让人印象很深刻,牧师说:没有生命的自由不是自由,而雷蒙说:没有自由的生命不是生命。
关于内耗:死亡,也是一种选择这不是一部励志电影,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教人身残志坚不懈奋斗的电影,而是在探讨死亡这一基本权利的电影。
影片中有很多泪点与哲思。自我与坚持,会在时间的长河里被看见。生和死一样,可以成为一种选择。对于死亡的选择,不见得就是消极与沉重。
如果,我把脑海里的想法告诉人,听者总会跟我说,不要想太多。生怕我因此想不开。如果,折腾的太欢。似乎就会因此走出现实,步入醒不来的梦境。如果,我说,我想死。那仿佛我得了不治之症,生怕就此堕入了轮回之路。
生,可以是一种选择;为何,死不能成为一种选择。你不愿意选择,无力去面对选择。为何,不能接受可以选择的存在。为何,我不能有不一样的选择。
关于内耗:死亡,也是一种选择与雷蒙一样,他选择的死亡,就是他向往的生与自由。如果,你细听,我对生的欲望,它并不比对死亡的渴望要小。
以前,从来不会去说选择,因为没有对选择负责的能力。也就无所谓生和死。活着与死了无二样,似孤魂一样在游荡。不会害人,也无从行善。
如今,我常常想死,但更想生。然而,我知道,在一步之遥的远方,有一条我永远过不去的河。
唯有一死,方知如何生。唯有放下,才能看见更多。唯有不爱,才能让爱更满。
内耗与觉醒,总是一线之隔。斩不断,理还乱。
此生,愿我们都能选择,也有对选择负责的能力,和态度。
关于内耗:死亡,也是一种选择关于踌躇,我很想说出同理,或是理解。但是问题就是问题,你会遇见,我也会遇见。站在问题面前的是你,也是我,我们都一样。
关于问题,在电影《印度合伙人》里有一段很好的解说:所有人都在祈祷,上帝,求你,求你,让我顺顺利利。不想有麻烦,然而只有死亡才能杜绝一切问题。死了,就没有问题了。没有问题,代表你没有真正的活着。有问题来了,才有生活的机会。道道是问题,左右是问题,上下是问题,问题无所不在。问题,代表着机会。
在问题面前,像一张白纸,单纯,不会想太多。不代表,对问题的忽视与自我蒙蔽。
虽然,我可以用很多词汇去美化生的绚丽,但是,还是更愿意坦诚的说出“我想死”。
关于内耗:死亡,也是一种选择如果,有一天我死了,请为我欢呼吧。那就,离生不远了;如果,我还在走向死亡的路上。请不要怜惜的踹上一脚,因为那一脚能让我加速节省几十米的距离;如果,有一天,我放弃了死,也放弃了生。那就点上三根香,为我默哀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