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一起看了《寻梦环游记》后,就一直在思考着“死亡”一词。
“死亡”,一个沉重的词语,它既是任何生命注定要完成的动作,也是每一件事物从开端到结局注定的状态。可能人们提到它,会恐慌,会畏惧,甚至避免想到这个词。可又有谁思考过“何为死亡”?是为匆匆一生光阴点上的句号吗?是偷偷溜走的攥在手指的年华吗?亦或是万物生灵必经的旅途终点吗?于我而言,我更愿意解释为“永不复现”。
那么,人们又是怎样去面对“死亡”的呢?
“死就死了,那又怎样”哲学家芝诺的墓志铭这样写到。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站在斯多葛学派角度对待问题,把死亡简单看作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转化。从古至今,为了对抗死亡,人类做出来各种各样的努力。秦始皇海外求仙,道家炼丹清修,佛教信仰死如再生......而且中国古代不乏各种传说,皆是为寻求永生或是来生,所有的一切都尽量站在逃避“死亡”或者规避“死亡”的角度。而在西方,基督教就是很好的说明,毕竟它曾影响西方长达15个世纪,即使我们不是特别熟悉基督教教义和教条,但是你肯定了解“耶稣”,了解“上帝”。基督教正是从引导人们信奉来世,所有人死后重逢,有信仰即可得永生这样的观念去对抗“死亡”,当然你也会发现这种信仰就是对上帝、对《圣经》、对基督教本身的绝对信仰。对于无宗教信仰的人来说,这可能是荒谬的,但是,我们的确不能忽视它的影响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甚至是现在,它仍然帮助了很多人去勇敢面对“死亡”。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去看待死亡?是惶惶不可终日,亦或是勇敢面对坦然接受?
其实应该思考的是:我们所恐惧的“死亡”是真的“死亡”吗?
影片《寻梦环游记》有这样一句台词:the real death is that no one in the world remembers you. (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
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
第一次,当你的心跳停止,
呼吸消逝,你在生物学上
被宣告了死亡;
第二次,当你下葬,
人们穿着黑衣出席你的葬礼,
他们宣告,你在这个社会上不复存在,
你从人际关系网里消逝,你悄然离去;
而第三次死亡,是这个世界上
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
于是,你就真正地死去。
整个世界都将不再和你有关
影片里被迫害的音乐家被所有人遗忘,只有他的女儿coco一直记着他。但是,随着coco的老去,记忆的消退,音乐家在彼端的世界里也逐渐消失,濒临彻底的“死亡”。音乐《请记住我》响起的那一刻,很多人都伴随着深情的旋律落下了泪水,我相信在那一刻,他们感触到了真正的“死亡”,也站在了真正的死亡视角去看待这一生的经历。
我们都害怕死亡,或许在某个午夜梦回时分,我们能够清楚的感受到心跳加速,血液倒流,一种死亡逼近的恐惧感,也许从那时开始就明白了生理的死亡。但是,我们是否真正思考过,假如有一天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一个人记得你,你的“死亡”才是那样的真真切切。
因此还活着的每一天都要学会珍惜,珍惜那些爱你的,你爱的人。因为真正的死亡不是你离他们而去,而是你从来没给他们留下过值得怀念的记忆。
若是我离去,你不必伤心,请记住我,记住我曾经那样活过,那样给你带去过感动和快乐。今后的日子,当你想起我,我希望你记住的都是甜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