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收到的赞和评论数多得惊人,看来大家都有这种目标不清、效能不高的问题。那么该怎么解决呢?最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给出了方案。
1
几天前,有个小朋友一脸苦恼来找我:“猛犸叔,我好焦虑啊……”
“焦虑什么呢?”我明知故问。
“想学的东西太多,做什么事情都静不下心……想要好好看书,可是又忍不住拿手机……做一件事的时候总忍不住去想另一件事,结果一天下来什么都没有做成……”
“你的目标是什么?”
“啊?什么目标?”小朋友一脸问号。
“你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想要得到什么?”
“很多啊……”小朋友掰着手指慢慢数。“我想学外语、写文章、练演讲,还想把专业课学好,想健身,想学画画……”
“这不是目标啊。”我叹气,“这是你想做的事情,不是你想达成的结果。比方说,学外语,学到什么程度?听说读写分别到什么水平?是能看懂报纸就好,还是能和人流利交流?”
“我……我不知道哎。没想过,只想先学起来再说……”小朋友承认。
我们总是很焦虑事情总是这样的。我们总是想要太多,甚至没有时间停下来想一想,到底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2
我们焦虑,首先是因为没有目标;偶尔能拟出目标,又没法把目标结合在日常生活里;于是我们的心神总是无法安定,像一艘随风轻摆的小船。
没有目标,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想去哪里、能去哪里。对目标的不确信,让我们对自己的怀疑,压垮了我们想要做出的行动。
我们总是很迷茫吴镇宇在《97家有喜事》中演一直读书的二哥,拿到几个博士学位还不罢休,还想读一个声乐的学位。他的导师很诧异:“可是你五音不全啊?”吴镇宇憨憨点头:“是的,可是我想挑战一下。”
我们可能都会有些精神上的五音不全,想去追逐根本追不到的幻觉;可是我们并不知道。
3
如何了解自己,如何为自己设置目标,是个很大的话题。20世纪最重要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晚年仔细考虑过这个问题,并且把它写进了书里。
在他90岁时出版的《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中,单独写了一章,来阐述他对于个人管理的理解。
我们都想拨开浓雾这一章的浓缩版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被复制传阅无数,成了这本杂志历史上被重新出版次数最多的文章——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做《什么决定了你的未来》。
4
彼得·德鲁克说,你需要把自己当成一个企业来看待,让自己成为自己的首席执行官。你应该知道自己在哪里,你的目标在何方,以及如何才能达到目标。
而要做到这些事情,你首先需要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明白自己最适合的学习、工作方式,了解如何和他人相处,以及明确自己能够在哪方面做出最大的贡献。
虽然看不到,但是我们都各有擅长只有把目标建立在自己长处的基础上,并且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来实现它,才能取得最大的成绩。
5
我们可能并不情愿地发现,真正的自己和对自己的想象之间,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我们会认为,自己不会犯其他人曾经犯过的错误;我们会对自己的精力、意志力、情绪控制能力估计过高,又往往对自己的记忆力、耐心、抗压能力估计过低。我们乐于计划懒于回顾,乐于行动懒于思考,乐于论述懒于求证。
我们那颗塞满了本能的大脑依然在用直觉和冲动,来面对这个需要考量和筹谋的时代。我们充满了想当然、本以为、理论上,但这些和事实上、真正的、实践中差距巨大。
彼得·德鲁克认为,大多数人其实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人们以为自己擅长的,和真正擅长的,很可能是两码事。他认为,要判断我们到底有何擅长,唯一的方法是反馈分析——这是至关重要的方法。
这种方法只需要一些自我回顾:“每当你做出关键决定或采取关键行动之时,记下你所预期的结果。9个月或1年之后,将实际结果与你的预期再加以比较。”
他认为,这种方法可以让人们明确意识到自己擅长什么和不擅长什么——通过做事情的结果就能准确判断出来。一个人应该尽可能发挥自己的长处,而避免浪费精力在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上;相对从一流提高到卓越,从低资质提高到中等水平远会耗用一个人更多的精力和努力。
我们总可以自己努力判断自己的擅长这种方法,所需的只是一支笔和一个笔记本。当我们在尝试做些什么的时候,——无论是一份新工作、一种新的阅读方法、或者生活中的一项技能——预先设定一个标准,然后记录下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中持续尝试,然后经常记录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并且在一年之后总体回顾一下。
彼得·德鲁克说,这种方法他已经用了数十年,效果惊人。一般来说,在两三年内,就能让人们明确自己擅长的领域——看起来要花很长时间,但是和一生相比,这份投资绝对划得来。
了解自己擅长什么、自己可能在哪个领域中有所成就,这是生活中最重要的问题,但是却往往被忽视了。我们都见过许多令人扼腕叹息的案例,像是逼迫鸭子上树、强迫老鹰游泳那样。
当我们了解了自己所擅长的东西,就更有可能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对所有可能性的贪婪,让自己专注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中发展——这样,我们的目标才真正有了起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