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天前,我一通电话打回了家。直截了当告诉了父母决定休学。他们很惊讶可能也很慌张,自动联想到了期中考,觉得我一定是没有复习所以逃避。和他们之间的“太极”又是另一篇能讲的故事了,今天且谈谈我的定义吧。

至于理由,盘根错节,此处就不再赘述,中心大概就是我“抗压能力抗挫能力”太弱。出生到高考结束的这十八年,除了高三略闲散,但总体来说都很好的扮演着“乖宝宝”的角色:念重点小学,念重点初中,考重点高中。小学放学在隔壁小区玩,游乐场从老妈办公室窗户可见,差不多半小时准时喊一句“回家了!”然后就屁颠屁颠背着书包回家。初三之前,从来没有和同学单独出过门,每逢出门老爸查岗电话半小时一通。但是反抗的后果并不理想,我也渐渐接受不要和父母对着干,学生时代活在当下就是一心学习的思想。到了高三,也许吃的饭多了,看的书多了,接触的信息多了,骨子里的本性慢慢被激发出来。一个词概括就是“好动”,身体坐不住,脑子也停不下来,一碰到新鲜事就好奇,上课看着万有引力题开始联想地心游记…… 学习越发随性,更何况班里的大学霸们实在是让我望尘莫及,就“一般”的水平结束了十八年的未成年生活。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上了大学,社团确实有所规划,不贪多不随意,但是课外,一个月吧,摸清了深圳各区概况,爱吃的本性也暴露出来,没事就爱出学校到处窜,逛逛公园,随缘上两栋写字楼楼顶,在学校就爬了所有能爬的天台……作为一个女孩子,“好动”承包了我所有的表现。于是,对那些比高四还要“强制”的基础课越发没有兴趣,尤其大课的后排,“温暖缺氧”的环境太容易昏昏欲睡,黄粱一梦,可能你以为你认真听完了角动量,结果醒来看见一黑板化合物。

我一直都是个贪玩而没有毅力的人,不是自己主动想学的东西,注意力很难集中,更不要说高效了,然而自己选的学校严控的大一确实让人有点喘不过气:每周的计入成绩Quiz,每节课算分的作业以及自己不自量力向别人看齐选的24学分…… 但是有个大家熟悉的成语叫“无独有偶”,学习一方面,生活一方面。好不容易结束了12年书生生活的我,就一个感受“累”。期间也有自己调整,想要休息一下的念头也冒出不止一次,但始终没有下决心,毕竟也有那么多值得期待的事。
终于!有句话不是这么说吗:一切都准备妥当的时候为时已晚。那天突然就很冲动地觉得“到时候了”,然后认真思考了一个多小时,下了决心。
在我的申请书里大概有这么段话:我想把自己申请的这不到一年叫做“Tomato Year”因为它并不在毕业后开学前,也不单单是旅行或是社会实践,所以不能算作“Gap Year”。它更像是三明治里的番茄。在此之前,你的舌头感觉到的是面包、熏肉之类干且热烈之味,而它之后,鲜番茄的凉爽、清甜扑面而来,就像是给舌头牙齿放了个假,中和了局面,而后又回到了面包。一口下去便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但是因为番茄的存在,它所带来休息和重启让整个过程不偏激不松懈,善始善终。

养成了一个心态:不要急,也不要为了明天而活,高中语文书里不是有一句话吗?“慢慢来,比较快。”
第一天碎碎念结束了,明天大概会谈一谈刚开始那几天家人的反应。晚安,好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