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很有趣,因为他的这个文本内容是采用柏拉图对话录的这种形式,这个在我所读的文本当中是极为少见的,这本书也很有料,就是它有很多的内容能够刷新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使得自己换一种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好好的细品一下这本书。
在直接进入这本书的正式文本内容之前,个人以为在这个序言当中,以及在引言当中,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内容,我们可以先来了解一下。第1个内容,是来自这个作序的人,胡慎之先生提到的内容。他提到什么内容呢?他提到就是这本书的思想理论依据,也就是阿德勒的思想理论体系中如何使人摆脱枷锁束缚,从而获得心灵自由的四个要点。
第1个要点,如何摆脱过去的束缚?这个经常听原生家庭理论的人可能会比较清楚,就是我们现在所形成的心里创伤,或者相应的心理问题都是来自于幼年时候的心理创伤,心理问题。但是阿德勒不这么认为,一方面他认为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现在对过去的看法和观点,另外一方面,就是我们当下面临的心理症状,心理问题,他是为达成我们的目的而服务的,对于这点,这个后文会详细讨论。
第2个要点,是如何摆脱人际关系的束缚?一方面我们特别依赖于,取悦于别人的期待或者说满足于别人活在别人的评价系统里,另外一方面我们又常常会以爱的名义去操纵或者说干涉别人的人生路径,但是在阿德勒看来我们首先要构建的一种东西就是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我爱你,但与你无关,也就是说我怎么爱你,我采用方什么方式爱你,这是我的课题,那你接不接受,这是属于你的课题,那么人际关系首先要构建起来的是这个课题分离,这个在后文也会详细讨论。
第3个要点,如何摆脱未来的束缚?这个观念,其实实跟我们所谓的活在当下是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我们唯一能够拥有的,能够去经历的,能够去把握的就只有此时此刻,这个观念后文也会详细的讨论。
第4个要点,就是如何构建良好的自我关系?这里面涉及到两个概念,一个概念是纵向型人际关系与横向型人际关系,另一个概念是共同体感觉。在这里先简单的讨论一下,前一个概念就是纵向型人际关系与横向型人际关系。
这个所谓的纵向型人际关系,其实就是指的是,我们处在人际关系中,我要么就是要高于你,我要么就是要低于你,由此衍生出种种病态的心理模式,那这个所谓的横向型人际关系,其实指的是,在人际关系中,我们不同,但是平等。这个相关内容在后文也会详细的讨论。
第2个内容,就是这个翻译的作者提到的几个本书中,几个重要的概念,我们在阅读过程当中需要把它理清楚,比方说什么是自卑情结,什么是优越情结,什么是幸福感,又比方说什么是自我接纳,什么是他者贡献,什么是他者信赖?等等,我们需要把这些概念理清楚。
那我们现在正式进入到正文部分,正文部分,其实大体上可以分为方面,这5个方面呢,其实就是这本书的正文内容设计,分为在5个夜晚,当然由于篇幅有限,我们无法就是去一一列举,只能说将他们之间对话内容当中提到的要点给罗列出来。
我们先来看第1个夜晚,他们在对话交流当中谈到的一些思想要点,第1个思想要点,就是从原因论的思维方式,切换到目的论的思维方式,让自我改变当下发生。那什么是原因论呢?比方说,就是我现在活得这么糟糕,都是因为过去童年时候的心理创伤所造成的,这就是原因论。
那什么是目的论呢?就是,我现在之所以要活得这么糟糕,是为了达成我的某种目的,那过去的一些所谓的心理创伤,他只是为了满足我当下这个目的的一个借口理由或者手段。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能够看到的一些事情,有的人他这个有这个所谓的社交恐惧症,他害怕跟别人交流,他一跟别人交流,就会产生不安的情绪。这个事情,如果从原因论来看的话,那么可能会归纳到,就是说他小的时候心里受到什么创伤了,但是如果说你从目的论来看的话,就表达的是,这个人有了这个不外出的目的,才会去不断的酝酿出这种不安的情绪。
那他为什么有这个不外出的目的呢?那么这又可能是为了达成另外一个目的,一方面,为了获得父母对他的格外的照顾和密切的关注,另外一方面,又可以避免自己在社会当中成为那个大多数无人看关注的渺小的普通个体。
可以说这两种思维方式很有意思,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当中慢慢的去琢磨和体会,很多小事都反映出来的这种原因论和目的论的区别,而当我们现在原因论思维方式的这种沼泽里面无法自拔的时候,我们可以透过目的论,来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这件事情。
第2个思想要点,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东西,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这个说法其实很有意思,就是有些时候,我们很多人关注点它是在于给予的东西,比方说这个富二代他爸给他很多很多钱,而我是个穷逼,所以说老爸给予不了我钱。
那如果说,你这个着眼点,始终在这个给予了什么东西上,到头来一直在这种无视现实。我们能够做的,其实就是把这个原生家庭给我们的东西,然后充分的利用起来,一步一步成长。不然,你还能怎么样?
第3个思想要点,一个人自由主动选择某种生活方式,目的是对他有好处。在这里先简单提一下这个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在这个里面它囊括了很多方面,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人生状态,或者说是三观,或者说是自己的性格禀赋等等这些东西,比方说,一个人天天坚持阅读的这种生活方式,还有一个人天天坚持聊八卦的生活方式,这两种生活方式看起来不同,但实际上对于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人而言,他都有个目的所在,而一般这个目的,都是能够达成他的某种好处。
第4个思想要点,人可以改变生活方式,但是需要有勇气,在每个此时此刻,下定改变的决心,让改变当下兑现与发生。这个看起来有点鸡汤,但实际上确实是这么个理儿,就是本来我这个点选择看个娱乐的短视频儿,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但是我有一天,突然想在这个点,选择去读5分钟的书,想做出这种改变,但是这时,我们又会想到了自己过去的思维惯性以及自己未来的可能面对的不安等等,这些就让自己当下的行为就没有发生了。
所以说,作者认为得有勇气去做出这个决定,毕竟决定我们人生的永远都是活在此时此刻的自己,跟过去没有多大关系,跟未来也没有多大的关系。
我们再来看第2个夜晚,个人总结他们在对话内容当中的一些思想内容。第1个思想内容,就是有的人他永远只看到自己的缺点,而且永远保持满是缺点的自己,极其厌恶自己,不涉入人际关系,那么他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让自己在人际关系当中受到伤害,害怕被别人拒绝与否定,而且就算跟别人发生了糟糕的人际关系,自己也可以以此为理由来安慰自己,比方说我是因为有这个缺点,所以我才不能搞好人际关系,只要我没有这个缺点,我就能够搞好人际关系所以,保持这种状态对他自己也有好处的。
第二个思想内容,自卑感,追求优越性,自卑情结,优越情结。所谓的自卑感,就是感觉自己没啥价值,或者说只有一点儿价值。但是这种感觉,其实是一种主观的解释。所谓的追求优越性,首先,人是普遍无力的生存在这个世界,那么在这种无力的情况之下,人想追求理想,追求进步,追求更好,这就成了人的一种普遍欲求,但是这种普遍欲求与现实之间自己所能够达到之间总会出现鸿沟,自己做不到自己想要做到的,那么就是出现了自卑感。但是这二者都是健康的,正常的,但是后两者就有问题了。
所谓的自卑情结,可以简单理解为把自己的自卑感当成某种借口或者理由使用的状态。举个例子,比如: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没办法成功。那么这种把学历低和没办法成功构建起来的这种因果关系,被阿德勒认为是外部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将原本没有多大因果关系的事情,非得解释成有重大因果关系的事情一样。
那么,他到底为什么会这个样子呢?可能就是因为他这样的目的,其实是不想成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要改变你的生活方式是需要勇气的,但很多人不具备这种勇气,他还是比较喜欢愿意保持与维持现状。更具体而言的话,就是害怕向前迈进,不愿意真正努力,或者说这种方式会让自己损失掉当下自己可以拥有的这种玩乐或者说享乐的时间。
所谓的优越情结,这个指的是有的人呢,他无法忍受这种长期的自卑感,但是又没有勇气去透过这种努力或者说成长的方式手段去进行改变,也没有办法去,长期忍受,因为a,所以才没有做到b的这种自卑情结,更没办法接受一个无能的自己,那所以说,就用一种简单的代偿方式来表现自己好像看起来很优秀,实际上是活在一种虚假的自我优越感中。
这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权势张扬,比方说大肆宣扬自己是某某,有权力的人啊,某某领导者了或者有的呢,会虚报简历呀,或者说追求名牌服饰啊,等等这些,因为自己本来不优秀,不特别,但是一跟权势一结合,好像自己就变得好优秀,好牛逼的样子。
还有的呢,就可能天天谈论自己过去多么多么辉煌,多么多么牛逼,天天跟周围人去讲这些东西,那这种可能也是有这种优越情结的人。
还有一种,比较特别的这种具有优越情结的人,就是喜欢夸耀自己不幸。所谓夸耀自己不幸呢,比方说,我这个人长得太丑了,那别人说,你不用在意相貌或者说什么之类的,那这个时候我说,你又长得不丑,你怎么知道我的心情,你又怎么能够理解我的状态?那这种就是典型的喜欢夸耀自己的不幸,他为什么要夸耀自己的不幸呢?实际上,他的目的是为了彰显出自己的特别与优势。
他们把这种自卑感或者说这种不幸,当做自己操纵周边人的一种武器,那经常跟周边人说,你看我多么不幸,多么痛苦,那这个时候,别人就担心你啊,别人或者说特别关心你啊,那么,他就在这个过程当中,就活在了这种以不幸为武器的这种虚假优越感当中,如果一个人经常这么干的话,那么不幸对于他来说就是有好处的,而且他永远需要这个东西,来彰显自我的优越感。
第三个思想内容,追求优越性不是跟别人竞争,而是对当下现状自我的超越。跟别人的关系,我们是保持着一种大家不同,但是平等的这样一种关系,或者更进一步,就是周边人其实都是我的伙伴,这样的关系。如果说我就是要比你牛,那么这就会陷入到一种竞争关系当中,在这种竞争关系当中,就很容易陷入到自卑情结或者说优越情结当中。
第4个思想内容,权力斗争与复仇。也就是说有的人故意用言语来刺激你,让你发怒让你发飙,那么它的目的很可能是就是透过获胜来证明自己的力量,同时又达到让你屈服的这样的一个目的。那如果说,你侥幸把他压下去了,那么他可能会进阶到第2个阶段就是复仇。
那么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就说有的小孩儿他会选择这种离家出走,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的目的实际上就是为了报复父母。因为他清楚就是说,我这么一做,父母就会特别担心,痛不欲生什么之类的。
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就是说,在这种权力之争当中,无论自己有多么正确,也不要以此为理由去责难对方。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就会成为一种什么呢,因为我是正确的,所以你是错误的,所以我要通过各种方式让你屈服,最后你确实承认自己错了,那么我就赢了,实际上你是正确的,就可以了呀,你何必要让别人去屈服呢?
所以在这种权力之争当中可能出现的这种发怒,其实它只是我们选择的一种交流的手段而已,就你可以不选择这种交流手段,而且你也可以不对对方,可能刺激你的什么什么言行,做出什么反应,他怎么样就怎么样,我该怎么样,还是我该怎么样。
第5个思想内容,人生三大课题,工作,交友,爱。在这里需要重点指出的是这三大课题背后都有一个核心的内容,就是人际关系是一切烦恼之源,比如,有的人不想工作,为啥呢?因为在工作当中,他很容易被人批评为他很无能,或者说被人指责他做事很失败。那么,这个交友,还是在于就是朋友的距离和深度,这个跟爱这个课题有点相关。
在爱这个课题里面有一个说法很有意思,说这个两个人之间相爱啊,它不是相互束缚,而是彼此在一起的时候都能够在相互信任中感觉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如果说想要束缚的话,那可能就是你想支配对方或者说你不信任对方,那么这种关系实际上是不平等的。那如果彼此之间可能对方怎么出轨了或者怎么样,那你还可以选择分手。
提到这个分手,书中有一个说法,很有意思,我们心里是首先有了这样一个下定决心不在一块儿的目的,然后才会去收集到相关的证据,以此来证明这个我们直接没有爱了。而不是说我们先看到相关的证据,然后才有了这样的一个下定决心,不在一块的目的。
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可以类比到一个事情上,就是我们比方说,我们很讨厌一个人,然后我们一般说爱他做的什么事,让我觉得很讨厌,那么实际上,在这里是你首先就有讨厌这个人的目的,所以,你才会找到讨厌他的相关的证据说,你看这就是我讨厌的理由。
第6个思想内容,人生谎言。也就说,我们有些时候会找各种理由来逃避,就是前面讲的这些人生课题,我们很容易把自己人生状态或者说生活方式归结在外部环境,归结在他人的决定,就是把责任推给这些东西,而忘了就是说真正能够决定我们自己生活方式的,就是我们此时此刻的自己,这一明显的事实。
那为什么我们会就是逃避或者说要编织出一些人生谎言出来呢?那是因为我们还是没有勇气,去选择一种不断自我改变,不断自我成长,不断自我向上的生活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