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备课,特别是集体备课,其着力点有四个:教材文本、课标素养、学情分析、考试命题。这四项内容决定了语文课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问题。而语文备课与教学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从这四项研讨解决,而少了其中任何一项的课堂教学,都是难以体现课堂实效的教学。
一、教材文本: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虽然新课改有建议老师重构课程的权力,但教材仍是我们的主要教学依据,即以本为本,吃透课本。这是第一着力点。文本有其原生价值与教学价值。王荣生教授指出:“它们(文本)在进入教材之前,仅仅是作为信息交流的载体,或者是传达一种事实的信息,或者是传达一种思想情感的信息,是作为一种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这些文本作为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信息价值,称之为‘原生价值’。”而文本的教学价值的建构来自于对于文本解读、课程标准、学生学情三者的综合考量。以文本为基础,以课标为基准,以学情为依据。特别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所以第一着力点是吃透文本,吃透的标准是什么呢?明确文本性质(文章体式,决定了文章本身的独特性,而这一独特性质往往也是学生最难把握的地方)、明确语文学科特性(语言文字、修辞逻辑、篇章结构、主题情感等)......
二、课标素养:即四大核心素养(知识梳理与建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明传承与发展),要找到材料与核心素养最大的结合点,以此明确课堂教学目标,且教学目标要有可操作性、可测量性,从而体现知识、思维与审美、文化的素养,这是备课的第二着力点。——教材+课标=教什么
三、学情分析:学生基础、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知识结构等,学情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多少、难易及教学进度的快慢。因此,学情分析,同样影响着教什么。即教材+课标+学情=教什么。其中课标为最高标准,教材为基础依托,学情为尺度。在以教材为依托的前提下,依据学情,努力最大限度地达成课标中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学习目标。所以学情是备课的第三大着力点,要时不时地进行学情分析,以此不断调整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
如果说教材是一个面,那么核心素养就是圆心,而学情就是半径,日常备课与课堂教学就是以素养为圆心,以学情为半径,在教材这个底面上画圆,这个圆是大是小,都要紧紧围绕核心素养,在学生接受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知识结构这个半径的控制之下进行运转。
四、考试命题:怎么考怎么教,考什么教什么,是无论如何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即基于命题的教学。而命题又是基于教材与课标的命题,所以考试命题的形式、问法及其答法,是研究教材与课标的一个重要方面,命题是对教材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另外一种落实方式。我们的备课与课堂教学、课后训练都要力求考试命题、教材、课标三者相结合。
所以,理想的集体备课,需要一起研讨教材文本,我们真正吃透文本了吗?我们把握住文本的真正的教学价值了吗?我们确定要教的内容是我们最应该最需要教的内容吗?我们实际教的内容与我们想要教的内容一致了吗?
我们需要寻找文本内容与核心素养的最大结合点,研讨如何利用此文本来体现、落实核心素养,我们要研讨创设怎样的情景,帮助学生建构语文素养。明确了教什么,也就基本上为怎么教提供了依据与方法。教什么决定了怎么教。
我们需要研讨学情状况,我们要研讨我们面对的是怎样的学生,他们有怎样的知识结构、学习状态与思维状态,以及他们对所学文本有着怎样的独特性,文本特性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最大困难在哪里。
我们要研讨面对这一文本会怎样命题,我们怎样在教授文本及作业布置时体现考试能力。
此外我们当然还要研讨课堂的驾驭能力,如何在确保课堂生成的情况下,有效地掌控课堂节奏,有效地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任务之上,特别是在学生面对难度较大的知识或能力训练时,我们需要怎样的方法与课堂教学技术进行引领,以确保课堂效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