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转一响”四大件

作者: 五零后婆婆 | 来源:发表于2019-06-14 22:53 被阅读0次

“三转一响”四大件,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之间,一个普通家庭,生活用品的最高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三转”有: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一响”是:半导体收音机。

当时是计划经济时期,整个社会生活物质极其匮乏,“四大件”本属于生活必需品,但就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而言,它们又得算高档奢侈品,因为,与人均收入相比,这几种物品价格较高,记得在六七十年代,自行车和缝纫机的价格都在一百元以上,手表因牌子不同价格也不等,上海牌手表是一百多元钱,半导体收音机刚问世不久,价格也不低。而那时候,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一个月只有几十块钱,干部级别工资要高一些,多数情况下,每月工资除去柴米油盐日常开销,很难有多少结余,一个家庭,不知要省吃俭用攒多久,才能买的起其中一件。尤其农村,生活普遍贫困,谁家如果能有其中的一件,就很受人羡慕了。

六十年代后期,在那次大运动风暴挾裹之下,因为爷爷的历史问题,我父亲受到牵连,从部队被下放到农村,全家六口人,从北京海军大院来到山东农村安家落户。我那年十一岁,是家中长女,下面还有两个妹妹,一个弟弟。全家人从首都北京,来到贫困的农村,从此生活一落千丈。

六十年代的鲁西南农村十分贫困落后,满眼都是低矮昏暗的泥草房,多数人家除了一张破床,几床破棉被之外,几乎都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那时候是生产队集体劳动,按公分儿分配粮食,但由于土地贫瘠,收成不好,所分的粮食都不够吃,而且粗粮多,细粮少,一年到头都以地瓜干儿煎饼为主食,平时都舍不得吃白面,只有过年过节才会蒸几顿白面馒头。

那年月农村没有电,夜晚点煤油灯来照明,一般春夏季节,为了节省灯油,黑天之后邻里之间都是在大门外,三五成群的聊天说笑,来打发时间,孩子们也是成群的嬉戏打闹,直到该睡觉了才进屋点一会油灯。记得那时候,煤油也是紧缺物资。

煤油灯

我们下放农村的时候,家里“三转一响”倒是齐全,还有高低床和衣柜书桌等家具。因为父亲是抗美援朝的老革命,立过战功,负过枪伤。战争结束后,被直接送到南京军事院校学习导弹工程,后来在“葫芦岛”导弹基地工作几年后,又调到北京海军,所以父亲的工资待遇还可以,置办这“四大件”不成问题,父亲的手表是部队配备的,牌子是英纳格,后来,到了九十年代手表不稀罕了,父亲把那块手表送给了一个亲戚,现在想起来真是遗憾,以前都没有收藏意识。随着岁月流逝,伴随我们全家度过艰苦岁月的“三转一响”,最后就只剩下蜜蜂牌缝纫机还在,其他几件,手表送了人,收音机失去踪影,飞鸽牌自行车早已飞到了废品站。

下放那会儿,我们家里除了“四大件”,还有一些整齐的家具,这在当地老乡的眼中,简直就是地主老财。每天都有人来家里参观,像是看稀罕景一般。刚来的时候,生产队把我们全家安排到大队部的房子先住着,之后再划分宅基地盖房。

安顿下来之后,开始逐步适应新的生活。初到农村,我们姐妹看到的是满眼新奇,觉得什么都有趣,比如可以往墙上照影子的煤油灯;随处可见的鸡鸭猪狗;蒙着眼睛拉磨的毛驴,围着磨道总是一圈一圈不停的转;还有石臼、石碾和水井,这些东西以前从来没见过,觉得特别有趣。那时,年幼的我们,还理解不了,为何母亲总是愁容满面,父亲常常闷声抽烟。

大队部的院子很宽敞,我们落户之时正是夏天,每到晚饭后,总会有老乡来我们家,他们也不进屋,只待在院子里。有人自带着马扎或小板凳,摇着把破蒲扇,老汉们手里端着旱烟袋,也有的人就随便找个地儿蹲下,媳妇们有的抱着孩子或牵着孩子,陆续到来,几乎每晚都是挤满院子,十分热闹。您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原来大伙是来听收音机的。那时候半导体收音机在农村非常稀有,我们家的收音机是上海红旗牌。

和我家的一模一样

那年月,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人们精神世界很空虚,偶尔能在场院上看一场黑白电影,算是最好的精神生活。那时候公社有放映队,全公社巡回着放电影,一个生产队要好久才能轮上一回,很难解馋。老乡们听说我家有半导体收音机,都想来瞧瞧听听,反正晚上也无聊。

每到吃过晚饭,我父亲就在院子中间放置好一张方凳,把收音放在凳子上,再招呼我和妹妹,把家里所有的小板凳都搬到院子里,让老乡们坐。等人来的差不多了,父亲就拧开收音机,开始找台播放节目。那时候的文艺节目多数是革命样板戏,八大样板戏中,老乡们最喜欢听的是《沙家浜》、《红灯记》和《智取威虎山》。尤其是《沙家浜》里,阿庆嫂在茶馆,与胡传魁、刁德一智斗那场戏,无论是唱腔还是内容,听起来都十分过瘾。

慢慢的跟老乡们熟悉了,他们就开始来借东西,借的最多的是自行车,那是六十年代,农村有自行车的人还不多。借自行车的理由:有走亲戚的,或是有急事的,还有男青年借自行车去相亲的,如果能有个自行车自然会增加相亲的成功率,哈哈。那时候,我们家的自行车几乎经常不着家,如同它的牌子一样:飞鸽牌,天天往外飞。没过多久,那辆自行车已经是面目全非了,除了铃不响,到处都在响。

“三转一响”四大件

还有我父亲的手表,也多次被相亲的青年借用过。那年月相亲,你要是骑着飞鸽牌自行车,手腕上戴着块英纳格手表,那基本上就有门儿了,哈哈。就连我家的蜜蜂牌缝纫机,也多次被找媳妇的家庭借去,用来装点脸面。那时候男女相亲见面之后,如果互相满意,下一步,女方的父母就要到男方家里看一看,虽然那时候普遍的穷,女方父母总希望男方家庭条件能好一些,这时候,如果进门一看,有缝纫机,又有自行车,这就充分说明家庭条件很不错,就可以定亲了。还有我父亲的军大衣,在冬天里,也被相亲的青年借穿过。唉!那个年代,也是迫不得已,再穷也得想法子找媳妇,一旦结了婚生米煮成熟饭,就只能跟着过下去了。那时一旦结了婚就是一辈子的事儿,不到万不得已,没有离婚的。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到如今,五十年左右的时间,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四大件”也随着时代的更迭而几度变换。八十年代之后,“四大件”变成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和录音机。到了二十一世纪,“四大件”又变成手机、电脑、汽车和房子。相信不久的将来,“四大件”还会继续变身。“四大件”前后变换的过程,充分反映出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

相关文章

  • “三转一响”四大件

    “三转一响”四大件,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之间,一个普通家庭,生活用品的最高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物质...

  • “三转一响”

    今天缝护袖,勾起了我的回忆,我是70后,我们结婚讲究陪嫁“三转一响”。 三转一响又称四大件。20世纪60~70年代...

  • 【改革开放40年】“四大件”由“三转一响”到“一动不动”的变迁

    文/傲雪如梅 2018年12月7日 星期五 晴天 “四大件”是什么? “四大件”是指四种家庭物品。四大件在不...

  • 为什么30年前的电子产品更耐用?

    还记得上世纪70年代的四大件吗? 当时又称“三转一响” 即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 一块手表曾经就是她的嫁妆 ...

  • 妈妈的缝纫机

    我刚记事的时候,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手表并称四大件。如果家里四大件齐全的,那就是非富即贵了,一般家里能...

  • 轮子滚动起来才能叫电动车,那怎样来辨别出轮胎的真假

    都说“四大件”才是电动车最重要的部位,可小编我觉得轮胎也与“四大件”有着同等的地位,毕竟轮胎就如人的双脚一样,若没...

  • 第一辆自行车

    裴新民 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前代表家庭财富“三转一响”的四大件。我家的第一辆自行车购置于1...

  • 打工日记(0014)

    继续九点后才下班! 今天居然四车货,两大两小一共一万五千多单,而且大件占了60%以上,其中米面占大件的30%以上,...

  • 二十几岁的你,靠什么赚钱

    我一直认为我们这一代人是压力最大的一代。 安家立业,结婚生子,从来没有如此的艰难。老一辈,整个四大件,也叫三转一响...

  • 一炮四响

    七夕双园跑东风将府桃 晚上的艾灸还是有效果,关窗睡觉,晚上热醒了两次。早上起来决定先跑步。已经歇了两天 今天还有个...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转一响”四大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gtm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