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的曹刿
1.
我原本很随意地把标题写上“曹刿”“我看曹刿”,或者“关于曹刿”,再或者“肉食者鄙”,我觉得,这比我更随意地写上“无题”要好得多了,但我忽然又想起“标题党”这个事,就添上了“愤怒的”三个字,于是乎就有了“愤怒的曹刿”。
我只想说,谁没有脑洞啊?就算不会脑洞大开,脑洞小开、脑洞微开,也是可以的吧?
2.
【列国志】看了N遍,东一榔头西一锤子地贴补上【史记】【左传】【战国策】什么的,有闲心了再去网上搜一搜,有些事情就比较好玩了。就像看电视剧,几百几千年前的事情就活起来了生动了。
曹刿这人出现在我中学的课本里,截取于【左传】的一段,标题是“曹刿论战”,很贴切的。再早有选此文章的,也有标题是“长勺之战”。因为交战双方是春秋时齐鲁两国,摆开架势互殴的地点在长勺。关于这个长勺,我记得我当年读书时候,老师特别强调“勺”要读SHUO,而不是SHAO,多音字,循古音,或者人家山东人就那么讲话。N多年前,忽然发现,课本上只有CHANGSHAO,再无SHUO音了。
3.
有时,我悲哀地想,世界上果然是有阶级的,而我并不属于某个某个再某个高等的阶级,所以,对于所听到的、或者遇见的、或者相处的某一类人,互相格格不入,互相蔑视憎恶。
有时,忽然就会想到一句话——然后特想说出来:肉食者鄙!此时,我胸中燃着怒火,于是我想曹刿如此说时,是不是也带着藿食者的愤怒与憎恨?
当然,怒火平息之后,无力脆弱汹涌而来,我又会有一点单薄微弱的傲慢油然而生。是否自欺欺人,天知道。
还有,现在越是“鄙”的“肉食者”越少吃肉了——此处肉是寻常人吃的肉,至于什么五七八斤的龙虾,或者穿山甲这样空中飞的山上跑的水里游的东西,请原谅,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我不知道,很久以前据说某些“肉食者”早与时俱进到这个阶段了。
4.
还是回到长勺之战、曹刿论战。
话说齐鲁毗邻,齐是大国,鲁的规模小一些也不很弱。齐鲁这个邻居处的很不好,经常打架,隔三差五就拉出来PK一下,谁也不大服谁。齐国最初是姜太公的封地,太公信奉黄老之学,所以齐国文化属于道家流派。鲁国不同,鲁出了一个大人物孔子,鲁是儒家文化发源地,当然搞儒家的一套。
虽然只隔着一道泰山,两国人想的东西却不一样,各玩各的,玩腻了就近找茬掐一下,最可气的是,这样互殴了几百年,居然谁也打不死谁。鲁最后被楚国给灭了,齐直接被秦干掉了。我就想问问,你们俩玩呢?
言归正传。听说齐襄公死了,躲在外边的公子小白带着鲍叔牙,公子纠带着管仲都跑回来争位。公子纠就是鲁庄公罩着的,鲁当然希望他上位。公子纠的师傅谋臣是管仲,管仲和鲍叔牙从前还是生死之交的好朋友,鲍叔牙却辅佐公子小白,关系有点复杂。不过没关系,王位在前,兄弟也要反目,朋友就更顾不得了,俩人立马变成了仇人。
管仲这人先期除了智谋心机,其实表现的挺操蛋的,以前鲍叔牙带着他做生意,他出钱少,分钱还要拿大头,当个官领兵打仗,他总是冲锋在后逃跑在前,所以干啥都干不出个名堂来,偏偏大家都信服他有才华,也不知道他的才华在哪,这点比较奇葩。而且争位路上他还暗箭伤人,偷摸出手,干了公子小白一个满脸花,差点翘了辫子,神奇不?恶心不?
幸好天佑吾王,公子小白大难不死该有后福,做成了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所以,齐桓公就是快两千七百年的姜小白。彼姜小白非此江小白!现在市面上的江小白,喝的人还不少,但是没劲,远不如姜小白暴躁。
姜小白齐桓公上位,立马就和鲁国开干,把鲁庄公打了个鼻口窜血屁滚尿流,鲁庄公直接就懵逼了,心道这小子太特么狠了,有点惹不起。没办法割了公子纠的人头,连同管仲送回了齐国。
齐桓公霸主心胸不计前嫌,鲍叔牙更敞亮,把自己的位置都让给了管仲,管仲倒也老实不客气给钱就要给官就做。与齐桓公一番纵论兵势天下,唠着唠着就是三天三夜,还就给齐桓公说的晕晕乎乎的服了。
偶尔想一下,公子纠也挺悲哀的。本来是公子,转眼没了头。呵呵,天地悠悠,过客匆匆,我拿生命赌明天,你拿我头换此生。他妈的风风火火一场,史书上连句话都没留下来。最后成就的还是管夷吾。
齐桓公到底年轻气盛,揍了鲁庄公一顿,火气还是没消,没过多久又想再打一架,谁也劝不听拉不住。鲁庄公凭空挨顿揍也是心里憋屈一万个不服啊,干就干呗,谁怕谁啊?
这一开战就引出了一只愤怒的小鸟,曹刿曹先生。。。。。
列国志中说曹刿是鲁庄公的大臣引荐的,左传记载是曹先生毛遂自荐来的。不管怎样说,有两点可以看出来:
1)曹先生出身乡里,地位不高;
2)曹先生的脾气不是很好,出口尖酸刻薄。譬如左传中写到他与乡人说,肉食者愚蠢啥也不是,没有大谋略!列国志里写朝中大臣来请他出山,他就说,咋滴了,是不肉食者没招了,才来找我这藿食者——吃糠咽菜的乡下人啊? 一副口无遮拦的傻愣的二逼青年形象。而且见了老大鲁庄公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考问评判,肆无忌惮百无禁忌。
5.
【左传。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东周列国志。16~17回】
6.
当初学习曹刿论战的时候,唯觉得曹先生意气风发淡定自如模样,虽非肉食者,我想或者属那种躬耕陇亩之间的诸葛之风,再或者属陈胜吴广那般,心藏丘壑,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风度?面对前方如潮敌军,潇潇洒洒侃侃而言: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然后一句可矣,仗就打赢了,这种泰山崩于前不变色,指挥若定的气概,太特么牛逼霸气了。
今再读之,关注点却是好一个“肉食者鄙”!似乎说不尽的愤怒轻蔑于其中。与鲁庄公对答也是直来直去,没有丝毫转弯抹角,硬梆梆牛逼轰轰十分的高调。
这种直来直去磊落不羁的性格,显示出他的无礼傲慢与不尊,层次教养相当的不够。别说两千多年前,“礼”盛行的年代,即便今天,以如此态度行走江湖,也是寸步难行的。
再观他在战场上对鲁庄公的态度“未可”“未可”“可矣”,仿佛他是王,鲁庄公只是底下冲锋陷阵的一员将,非常蛮横霸道,也不知谁给他的自信,全然不留余地。对鲁庄公没有尊称,对自己没有谦称,鲁庄公好歹也是一国老大,用人之际无法发作,把火气都憋着撒在鼓上,偏偏曹刿还不让敲,真特么郁闷。待齐国“三鼓而竭”,才有机会亲自擂鼓亲自上阵搏杀了一场。
虽说英雄不论出身低,粗俗一点只惹人笑,太过嚣张恐早晚惹祸了。要知道中国历史从古至今,不尊上,不尊贵,不尊权,是从来没有好下场的。
佞臣就是谄媚不要脸落了个实惠,直臣往往最难做。好像最潇洒浪漫自由自在的就是做宁采臣吧?
长勺之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很有名的一场战役,曹先生一战成名,鲁庄公也给他加官进爵拜为大夫,据说把一个女儿许给了他。然后这哥们就湮没无闻了,后来野史说他还搞了一次叛乱不成,被赶出鲁国病死他乡。这种说法倒是挺符合他性格的。
然而史记列传却全无此人影踪,看来出身草根的曹先生虽自视甚高架子大的很,对急需用人的鲁庄公颐指气使,大骂肉食者,慷慨激昂过后,还是得罪了许多人的,果然不得善终啊。
7.
所以,曹刿虽然有一定的智勇担当,但是性格决定命运,莽撞耿直,没有圆滑变通,学不会婉转以柔克刚,也是难成大事的。鲁庄公就很好,我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