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隔三差五会有背上背着大包,手里拿着棍子的陌生男女到家里来,大人们管这些人叫货郎客。货郎客的大包用来装货物,棍子拿来吓狗防身。
十几年前,位于山区的老家交通不便,没有通村通户的马路,只有供人畜行走的小路。逢场赶集的日子,大家就沿着小路去集市上购买生活必需品。
同样沿着这些小路行走的还有货郎客,货郎客很少单独出现,他们大多都是两三个人结伴而行,行走在路上,翻山越岭,不放过一个村落。
每遇到一户人家看见老妇人,货郎客们那抹了蜜般的甜嘴大老远就开始“大娘”“大娘”地喊,对其他身份的人是怎么喊的记不清了,但这个“大娘”我至今记忆犹新。
他们到家里坐下来,就开始询问是否有猪毛和头发,如果家里积攒的有,不用等货郎客开口,大家就纷纷去找了。
货郎客打开那鼓鼓囊囊的大包,里面的针线、袜子、床单、被套等货物和先前在别家换取的毛发尽收眼底。如果头发少,货郎客就给点针线、袜子,头发多就给床单或者被套,在讨价还价中,货郎客收走了毛发,大家换来了货物。货郎客走后,村里的妇人们还要讨论一番这次交易划不划算。
山区的村落离街市有很远的距离,又没有旅馆饭店,货郎客们要是走到哪户人家天黑了,就用自己那抹了蜜般的甜嘴游说主人家同意自己留宿一晚,山里人大都纯朴善良,一说便同意了,还会提供晚饭。有些货郎客过意不去,第二天早上离开时会额外给点针线,也有些不那么大方的主人家会先讨价还价要些东西才会同意提供食宿。
现如今,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马路早已通往各个村落,以往用脚步丈量土地的货郎客们也转变了自己的经营模式。 曾经的大包变成了现在的小货车,曾经的针线袜子消失不见,锅碗瓢盆菜板等货物装满了整个车厢,唯一不变的是他们依旧在用货物换取各家各户的猪毛头发。
用毛发换取货物的人们谁也不知道一头猪的猪毛值多少钱,头上梳下来后积攒起来的头发值多少钱,毛发从来都不用现金交易,只是换取货物,同样份量的毛发也许在精明人手里可以换一口锅,而在老实人手里就只能换一个盆。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毛发交易依旧在继续,只是现在的孩子们再也无法把开着小货车换取毛发的商贩跟昔日背上背着大包手里拿着棍子的货郎客联系在一起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