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们都是考试党(CPA CFA 考研 司法公务员等) 每天写1000字MJC新传考研
【热点+评论素材】不用再找了!主流媒体对“王者荣耀”的观点在这里

【热点+评论素材】不用再找了!主流媒体对“王者荣耀”的观点在这里

作者: MJC新传考研 | 来源:发表于2018-08-17 10:57 被阅读29次

【热点+评论素材】不用再找了!主流媒体对“王者荣耀”的观点在这里!

原创: 鹿仔 MJC新传考研 2017-07-07

【讨论源头】

从数据看,累计注册用户超2亿,日活跃用户超8000余万,每7个中国人就有1人在玩,其中“00后”用户占比超过20%。在此可观的用户基础上,悲剧不断上演:13岁学生因玩游戏被父亲教训后跳楼,11岁女孩为买装备盗刷10余万元,17岁少年狂打40小时后诱发脑梗险些丧命……

 看看这些媒体是怎么评论的

只是许多企业却故意打“擦边球”钻空子,将当初在页游时代推出的管理办法狭隘理解为仅仅是管理页游的办法,让如今炙手可热的手游似乎成了法外之地,无人监管。事实上,无论页游还是手游都是以网络为介质来传播的,装糊涂的只是企业。我们无法叫醒装睡的人,也不能让装糊涂的企业变得清醒。

——北京日报:"荣耀"变"农药",游戏公司装睡?

孙立军在谈“现象级”游戏《王者荣耀》时认为,这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商品,但是,物质评价不能代替精神评价,这个游戏的创作者和背后的公司都应该注重道德审美内容的把握,不能追求娱乐至死。

——北京青年报:"荣耀"不重要 "做人"有底线

以《王者荣耀》为例,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游戏内容架空和虚构历史,扭曲价值观和历史观;二是过度沉溺让孩子在精神与身体上被过度消耗。因此,既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的游戏需求,又要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研发并推出一款游戏只是起点,各个主体尽责有为则没有终点。

“我比很多家长都要痛恨看到孩子沉迷手机的样子。”当一位老师“怒怼”游戏时,满纸透着无奈与悲愤,我们需要认清的是,手机和游戏没有生命力,责任意识更应战胜商业利益。须知道,游戏需要设计,孩子的未来也需要“设计”,而这才是妙手文章。

——人民网一评《王者荣耀》:是娱乐大众还是“陷害”人生

游戏不是天然的恶,但监管是少不了的关键环节。特别是,当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化、大众化程度越来越高,手机不仅成了人体的延伸,更是作为一种移动终端集纳了各种各样的功能,如果不从源头、过程中把好关、站好岗,很容易让用户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最后受害的就不止用户一人。如此看,“社交游戏”的监管不该只堵不疏,而应树立“大监管”理念,游戏制作方的源头设限、政府部门的审核监管、家庭成员的陪伴监护等,一个不能少。

——人民网二评《王者荣耀》:加强“社交游戏”监管刻不容缓

款手游再如何成为全民性、现象级,也要更多兼顾不同群体的需求和特点,因为孩子容易陷入其中。凡此种种,只要关乎生命健康、公共利益、社会责任等,不仅要平衡好群己权界,而且要坚守价值的共识排序。

——人民网三评《王者荣耀》:过好“移动生活” 倡导健康娱乐

一些手游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们取悦于用户,布下温柔陷阱,用户一旦沾染便难脱身,形同吸毒。当很多用户被手游全面渗入生活,变得身不由己,尤其是未成年人沉溺网游,一旦被没收手机就寻死觅活,家长该警惕了,开发者该反思了,职能部门该行动了。

——北京青年报:当"荣耀"变成农药,谁来解毒?

我本人并非这款游戏的拥趸,所以自忖以一个有限度游戏爱好者的身份,可以站在一个更公允的立场说话。因为未成年人游戏上瘾而指责游戏开发商(或游戏本身),有失公允。未成年人如何掌控、管理自己的行为,如何让学习和游戏相得益彰,与监护人和教育者的引领、指导不无关系。不能因为未成年人行为不当,就一味地指责游戏开发商,甚至呼吁消灭游戏。

——中国青年报:把游戏和学习对立是错误的教育观

真正应该担心的并不是技术手段的缺乏,而是相关游戏企业在面对利益的诱惑和社会责任时,能否做出正确的抉择;相关监管部门是不是真正下力气去解决这些问题,是不是完全落实了监管责任。这才是人们最应该关心的。

——法制日报:防治沉迷游戏不能只靠技术

我认为中小学生如此成群结队地着迷于《王者荣耀》,还有深层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网络游戏已成为青少年一种新的社交需求、一种新的社交方式。据我所知,现在孩子们打网络游戏时常常采用组团作战的方式,为玩《王者荣耀》,很多孩子还为此特别组建了微信群。我们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网络游戏,网络游戏不再只是网络游戏,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社会现象。

当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对学生日常生活关照的聚焦点,仍在学习成绩或对升学择校有贡献度的兴趣活动上。然而,在这种学习或兴趣活动中,儿童的获得感是比较单一的,或者说缺少获得感、成就体验。于是,游戏中的体验和成就成了一种心理上的代偿。

魏奇:“熊孩子”沉迷游戏,偷用家长的银行卡或手机给手游充值遭遇退款难的新闻屡屡出现,不能简单地一味地谴责游戏公司。家长对自己手机与银行卡的监管、对孩子的教育也不可缺位,包括必要的陪护、家庭引导。

伍肖:学校教育应在课程和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注意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和健康生活习惯。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方面,青少年既处于缺乏自控力的阶段,也处于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期。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和社会等课程的设置应当与时俱进,让孩子了解游戏背后的研发及产业特性。大哲学家杜威认为“学习即生活”,学校教育自然不能将真实的生活与孩子们割裂开来。

 ——法制日报:未成年人沉迷手机游戏 谁是"第一责任人"?

当然,在杜绝未成年人沉迷游戏方面,《王者荣耀》也需要做很多的工作。在备受舆论谴责之后,腾讯宣布推出健康游戏防沉迷系统的“三板斧”,旨在控制未成年人玩游戏的时间。但是这一规定能否具体执行,还有待观察。比如孩子换个大人的账号登陆,后台又如何能监管?在娱乐和“祸害”之间,无论是游戏的推出方,还是政府的监管,父母的监督守护,要做的还很多。但如果光把责任推给游戏的推出方,显得有些不公平。毕竟,它只是一款游戏。

——央广网:《王者荣耀》该承担骂名吗?

所谓补偿指向青少年家庭生活、亲子互动和家庭监管缺位。尽管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样产生影响,但相对来说,家庭环境是比较容易控制的环节。事实也证明,通过父母的在场和陪伴,对孩子兴趣和认知的培养,代际之间的沟通和协调,都能有效填补起青少年的“精神空虚”,以减少他们去游戏里寻求补偿。

——南方日报:拿什么补偿《王者荣耀》的诱惑?

关注“MJC新传考研”|让新传考研更简单

长按二维码跟学长聊考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热点+评论素材】不用再找了!主流媒体对“王者荣耀”的观点在这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hsz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