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是一片群山里的小小山村,远离了城市的喧嚣,遗世面独立,自有其乐也。
儿时的记忆随着时光,慢慢的消失在岁月的长河里了,偶尔忆起的,也都是模糊不清了,光阴的流逝,让我很是感伤。
儿时的记忆里,在村子的东面,有一个很大的广场,靠近村子的母河。在这里立着一口古钟。有三块样式古朴的条石搭起一个门字形状,钟就挂在正中央,这应该是村子里唯一的古物了。
记得最上边的地块条石上还刻有古字,字迹模糊,已看不清了。一群小伙伴们,找来木棒,石头,敲得钟声悠悠,飘向远方。一直不知道这钟的作用,村里老人跟我们讲是当时村里开会召集村民的,或是战争时示警用的,一直没有个确切的说法,不过钟声确实好听。
突然有一天早上,发现村口的古架还在,架上的古钟却不知去向了,问了村里所有的人都不知道,也可能是那几天没有注意,都不知道是什么时间丢的,总之,现在也只剩下架子,再也没有古钟了。村里人说可能是村外过路人看到古钟,起了歹念,认为古钟能卖出个价钱,连夜偷了去。
也不知道古钟现在在哪里继续响着那悠扬的钟声,总之再也听不到那么清心悦耳、直达灵魂的钟声了。这些年在各地见到的古钟也多不胜数了,却唯独怀念故乡的钟音,然则终是梦想罢了。
在村子中部,有一口井,就在我家边上,井不深,可见清水。在井边四周,摆放四块大大的石头,不知哪找来的,方方正正,颜色不一却形状相似。井边还有一块大古头,中间被挖空,像是一个鸡蛋被从中间削去一半,然后把蛋黄也取走了的样子,总之特别奇怪的样子子,一直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
儿时的夏天,我们与我的小伙伴就会躺在井边的方石上,看天上的银河,用仅用的知识努力寻找着牛郎织女,北斗七星,寻找一个又一个知名却不知实的星座。听着蛐蛐的叫声,追逐着萤火虫荧光,笑声闹声响彻整个村落。
解放全国的三大战役之一,辽沈战役就是在故乡那里开始集结的,然后从西北推向东南,直抵市区的。问起村中老人,可还有辽沈战役留下的东西。姥爷就非常自豪的跟我讲起了大门板的故事。
姥爷家在村里被称为“门楼李家”,因为在大门处建有“门楼”。其实只是在大门的两侧建东西两个门房,连着大门形成了一个“门楼”,因此得名。姥爷家的大门是两扇木门,高约两米多,宽约一米多。木质较好,不过至今也没有弄明白是什么木做成的,多年风雨也未其形。
辽沈战役前,解放军向各村借用可用的物事以助战事。姥爷家的大门就拆下来用做担架,支援解放军去了。后来辽沈战役胜利了,大门又被送了回来,只是在上边多了一个标记,上面用毛笔写着“门楼李家”几个苍劲小楷。可见当时解放军军纪之严明,那么多村民的东西,借了还能还回来,而且丝毫不差,在现在的我看来,都有些不可思议。
还能记起姥爷指给我看门板上几个字的表情,那是自豪的,骄傲的,标示着他们李家也曾为中国的解放事业供献出了一份力。时光荏苒,那苍劲小楷书写的字迹仍在,那两扇大门还依然阻风挡雨,只是“门楼李家”只余舅舅与舅妈相依为命,儿女都去了城市,只留下老人守着家里的产业,茫然度日。弟弟多次劝父母一起搬去城里合住,可是老人放不下田里的地,养在后院的蜜蜂,以及祖祖辈辈留下的主屋。
每次回故乡的小村,都要经过一个叫“上苏”的村子,记忆最深的就是建在村子边一座山上烽火台,这是我所知道的唯一的烽火台。烽火台的位置选的极好,位于附近较为空旷的一座山上,却不是最高的山峰。这样远远的就可以看到烽火台,却又不用让点烽火的人远离村庄,爬得太高。
烽火台整体呈半圆锥形,用大块石头垒成,只是多年失修,有一边已经倒塌了,不复当年的壮观了。
故乡的旧物,多不胜数,只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记忆越来越模糊,只依稀记得一些模糊的形状,却再不复当初的灵动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