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碗现煲现煮的鸡汤。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师兄冯林算是个老好人,常常伸手递花,开口撒糖,说话做事总能让人如沐春风,在学校上到导师,下到来科室实习的见习生,没有冯林处不来的人。
冯林的人脉貌似很广,我几百号人的朋友圈,院长、主任、医生护士、医药代表还有个别患者及家属,不管是谁发条状态,经常能看到冯林点赞留言的影子。
有天冯林约一起吃饭,主题是给来规范化培训的小张送行。小张培训月余,要去别的科室继续学习。 席间冯林不光细数了小张在科室工作期间的勤奋、认真,还夸赞了小张第一次为剖腹探查患者换药时的仔细和悲悯关怀,并预言小张前途无量,小张笑颜逐开,频频碰杯,三巡未过就醉倒桌边。
数月后,与冯林师兄一起去食堂吃饭,门口遇到小张,师兄热情打招呼,而小张吃多了略显恍惚的眼,明显是不太记得这位“故人”,我余光瞥见冯林满头黑线,不免也跟着尴尬。
有些礼你不必送 有些客你不用请 冯林的小组换了新的组长。组长三十出头,海归博士后,副主任医师,年轻有为。海归副主任可能是在国外生活了很久,回国两年后的生活习惯和语言方式仍处在严重拖尾的状态,说话耸肩摇头,动不动蹦出来几个英文单词,说是不知道用中文怎么表达。
冯林显然被海归博士后的“洋气”感染了,一脸的崇拜,不住的夸赞博士后发音准确英文地道。冯林毫不吝啬的美言,并没能阻止博士后给他穿的双双小鞋。
当老好人冯林碰到思维跳跃阴晴不定的海归博士后,眼前就是一出出中国城乡结合部碰撞美利坚大纽约活生生的戏。冯林管床的病号永远比别人的医生多,周末和休息日永远比别人少。天天听博士后斜着眼睛“点拨”冯林这样不行那样不行迟早要被“off the list”,和冯林操着浓重河南口音,结结巴巴的解释辩驳,小心脏都跟着一抽一抽的。
如此,冯林只有拿出来自己的专长,请客吃饭,逢节送礼。 每每此时,博士后总是笑纳,隔日继续“off the list”。
冯林迷惑了。跟我念叨,明明前天刚请博士后吃完饭啊,还关心我毕业后去向的问题,还讯问了家父家母的身体情况,怎么今天又怒上眉梢头,骂人查房后?是不是人格分裂了?
冯林可能冷板凳坐多了,心也渐渐凉了。在一个医患交流的群里,被博士后公开“off the list”,并被一个刚送过生日礼物的小护士美眉跟风嘲讽后,变得不怎么说话,常常塞着耳机,一个人独来独往。
有些礼你不必送 有些客你不用请 一年后,冯林考上了某科学院院士的博士,次年做为交换生被送往美国匹兹堡医学院做课题。再见到冯林师兄的时候,冯林也成了海归。
戏剧的是,冯林又回到了原导师所在医院工作。不同的是,早年的冯林是半工半读的学生,现已成“科教研综合型人才”的过江龙。海归博士后,也不再是小组长,而是成了不用值夜班的二线主任医师。
博士后对冯林明显客气了很多,偶尔还称兄道弟,说是遥想当年和冯林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
跟过江龙冯林再聚时,问及当年与海归博士后过招事宜,冯林哈哈大笑,老好人的眼神里已有了星点的狡颉,一饮而尽杯中酒,跟我说了一句话,有些礼不用送,有些客不必请。
是的,有些礼你不必送 有些客你不必请。
礼中多虚假,酒中多戏言。
费尽心思的记住某些人的生日,不如多背几个英文单词,殚精竭虑记住领导KTV里爱唱的曲目,不如提高自己的业绩水平。
世故往来穿肠过,难有真情心中留。抛开一些无用的社交,把时间、精力及有限的经济收入投放在强大自己身上,才是铺开人脉的正道。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大多是价值的等价交换。人脉的多少和口碑的良莠,在于自身价值体现的程度。
真正能武装自己的是所学,真正能震慑住对手的是所会,真正能博的他人认同和尊重的是所求和坚持。当你足够强大时,你在谁的“list”上,不是别人说了算不算,而是你自己愿不愿意。
有些礼你不必送 有些客你不用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