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电子版不是绝对
那是在一个午后,我们迎着河堤边凉爽的冷空气,向一旁的小道走去。当我看见了她掏出了一个笔记本,翻开后,我顿时惊愕了,那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如群蚁排衙的文字。我当时惊异的问她:“这么多的笔记都在这个本子上吗?”
“是啊,只不过有一点点乱了。”她也是很诧异地回答了我的问题,我知道,她还没有明白过来。
“我是说,没有电子版吗?”
她先是顿了顿,然后对我用一种似问非问的语气说:“一定要有吗?”
我顿时黑线。
是啊,一定要有吗?这句活给了我的心头一记痛击,我在对她而感到痛心的同时,也在为我自己而感到痛心。在这个时代了,人们敲打着鼠标、键盘的同时,也未曾思考,电子版真的是绝对吗?
这个问题对于很多人来说一定也不是绝对的,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不屑与追求。这句话再怎么所说也不是触及事情本身的,也许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高低之分,只是一昧的戴上了所谓的永恒之帽罢了。
我们貌似从来都是无法触及到绝对事物,如若这样,那么每一个事物之间的联系何在,蝴蝶效应何在?我们对于电子版如若持绝对态度,那么这世上一昧追求纸质版的人如何,他们都是无法安下心来的。
我希望绝对的事物可以少上一些,对于电子版也是这样的,我们把电子版放到这个世界上来做比较,况且可比性还是太小了点。我们对于纸质版也不该有什么偏见,如若我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如文章开头所提到的“她”一样,而我又能怎么样呢?
我很喜欢一句话:
“你若喜欢,那便值得。”
02纸质的价值总在不经意间绽放光彩
我见到过太多对纸制品有着极端追求的年轻人了,他们喜欢在电子版的文档中用上手写体的字体,不是图一个潮流,而是为了在敲打键盘时并不忘传承书法字体,他们受到了此意境的熏陶,办公的心情也好了许多了。
我还见到过许多纪实的工作者们,他们为什么不用键盘走天下,因为非代码文字才是更好的品质。他不仅记录了实况,还一笔一划记录下了心情的点点滴滴,生活的意义不免就蕴含在那些非代码文字中了。这些意义也经过了数年的洗涤,来到了我们的面前,等着我们去探寻。
你觉得这是有用的就可以尝试,我们总是不那么地希望我们这一辈的后代笼罩在一串串的代码中。但没有人曾说过程序猿不是那些默默奉献的广大代码工作者,我们不仅不会淡忘他们,还会更加地体谅他们劳动过程以及尊敬他们的劳动成果。
我们总是不会一生存在于电子版当中,电子书、电子文档、新媒体、电子作业等等,这些还都只是一方面,没有纸质的支撑,这些何谈容易呐!我们是多么地想念长时间地盯紧电脑或手机屏幕后的纸质放松,游弋与纸质的海洋,让心灵来一次温和、湿润的享受,这是人们所需要的,也是每一个人不可忽略的。
03不论是什么,都是代表了传承。
我们不知也好,我们不想也好,可不能没有了最基本的使命感。这里所指的使命感不是拯救世界的童话故事,也不是卿卿我我的最终觉悟。我也并没有对这些事物而歧视它们的意义。这里所说的使命感是:
在繁忙之中还是不忘自我的点滴生活的人,在生活之中还是不忘继承经典的人,在新经典中还是不忘传承使命的人。
我们做一件事情把它做好,这是不可逾越的一点原则,我们也不能忘记了自己是这个时代的人,而不是旧社会的产物。我们既然有了如此优越的条件,我们既然生活在如此民主的社会上----
没有理由糟蹋你不应该去触碰的事物底线。
我们对于纸质版也好,电子版也好,都应该做得完美,起码你可以自豪地说出来,我曾经对于它,也追求过美好。而不是哑口无言,一面用手指敲打,一面萎靡颓废。
不论是电子版也好,纸质版也好,都不应该成为一个人的退化论。我们在敲打着键盘输入心灵鸡汤的帖子时,紧盯着低俗小说时,不能忘记了,它们都是载誉依靠着电子与纸质的。我们可以不传承,但在心灵中必须祈祷:
它们不是社会的产物,它们是文学与生活的产物。
它们的历程总是离不开文学与生活,而我们也是正需要这些事物的滋润的,我们看待电子与纸质的心态,决定了我们看待生活的态度,我们看待生活的态度决定了我们看待生命的态度,看待人生的态度。
我们如何才会把一些事物的功利性看得淡一些,我们如何才会不受尘物的干扰,独自伫立于清明的倾城中,也不玷污一丝一尘。我们决定着电子版未来的走向,我们也干扰着纸质版发展道路的历程。
我知道我一直在努力着改变,改变自己,改变世界,改变我们的人生。
我们也理解所有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坚守,我也懂得千百年来不变的传承,这一传承就是一辈子了。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他们默默地努力着,就是为了自己不被这个社会所追赶,也不希望自己落后于这个社会。但他们不会油腻,即使固守传统,他们也永远都不会油腻。
他们保持的是永恒,也是千千万万人不变的选择,选择文学,选择生活,选择希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