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到汉代集政论家、思想家、文学家于一身的贾谊,就讲到他的《吊屈原赋》,为了更有效地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我在“品读”栏目上找了一段视频资料,在课堂上播放。那天天气真是太好了,阳光太明媚了,以至于教室里拉上窗帘,画面效果都不是特别好,而且《吊屈原赋》又是古韵文,意思也不是特别好理解,五分钟后,学生们观看呈现出了三种状态——大部分孩子干脆不再看也不再听,放弃了;几个孩子则聚睛、侧耳地努力去听去看;四个孩子拿出我前两天让大家读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参考着边看边听。看到这种情况之后,我及时叫停了视频,提醒大家把《史记》拿出来,边听边看原文边看翻译。但是,我已经决定这节课除了语文的内容,还要加上思想教育了。
收看完视频之后,我们对贾谊做了一个简要的总结。之后,我将刚才看到的三种状态给孩子们做了陈述。表扬了第三种表现孩子们的学习方法,他们懂得借助工具,已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也肯定了第二种孩子们的学习精神,竭尽全力;委婉的批评了第一种孩子们的学习态度,遇难则止。孩子们的表情丰富多彩了——被表扬的孩子有点小得意,被肯定的孩子有点小遗憾;被委婉批评的孩子们有点羞愧。
但我不想这样结束,我还想给他们剖开来说,让他们有更深的感受。
“孩子们,还记得冉求对老师说‘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时,作为老师的孔子是怎么回答的吗?”孩子们立刻答道:“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那这句话是说学习过程中只要有点吃力就立马放弃吗?”
“不是。”被表扬的同学声音格外响亮。
“对,它是说在学习过程中努力了,想方设法了,竭尽全力了,停下来也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如果还没有开始或者刚开始就给自己定位学不会从而放弃,可以吗?”
“不可以。”被批评的同学有点不好意思了。
“前两天,我们在摹写《寡人之于国也》时,你们第一句说的是‘我之于学习也,尽心焉耳矣’,结合刚才的表现,有什么感受呢?”
被我委婉批评的同学更不好意思了,有的同学已经低下了头。
一堂语文课上的三重学习境界——教学日记(原创)看到此景,我知道不能再以这种问答的方式让一些孩子们一味的愧疚了,我更得让他们领悟到怎么做。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孩子们一听来了精神,全都抬起头,不自觉端坐好了。真是孩子,转瞬就能忘记不愉快。
“有一次,孔子向鲁国的著名乐师师襄子学习弹琴,孔子一连十天练习同一首音律的乐谱曲子。十日后,师襄子对孔子说:“你已经可以开始学习弹奏新的乐曲了。”孔子说:‘我虽然熟悉了弹琴的形式。但是还没有掌握演奏优美音律的方法啊。’又过了段时日,师襄子建议孔子:‘你现在已经掌握演奏音律的技巧了,可以开始学习弹奏新的乐曲了。’孔子又说:‘我还要掌握如何领会演奏音律时的意境啊。’又过了段时日,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到这首音律的意境了,可以开始学习弹奏新的乐曲了。’孔子严肃地回答:‘不,我还没有感受到这首曲子作者的思想。’然后又过了段时日,不待师襄子催促,孔子恍然大悟的说:‘我感受到这首曲子作者的思想了,雄姿英发,帝王之相,古时的圣贤之王啊。这只能是周文王的乐曲吧。’师襄子闻听后,佩服得五体投地,赞赏道:‘您说的很对,这首乐曲就是周文王的《文王操》啊。’
“你们从这个故事里领悟到什么?”我用鼓励的眼神看着孩子们。
“学习不能浅尝则止而要精益求精。”
“学习不可能一步到位,要讲究循序渐进。”
“学习是渐进过程,不能轻易放弃或终止。”
孩子的领悟力还是蛮高的。
“你们说的很好。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战胜无知的过程,不会‘垂拱而得’,有点困难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要迎难而上,是不是?”
“是。”
“除了不轻易放弃,精益求精的态度之外,还要自己学会‘想方设法’。荀子不是告诉过我们‘君子性非异也’……
不等我说完,孩子们异口同声说:“善假于物也。”
“能真正落实在学习上吗?”
“能。”
我笑了,孩子们也笑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