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读完《论语》(4)

作者: 夏砖家 | 来源:发表于2017-10-04 11:36 被阅读22次
这是《论语》解读的个人修养部分

关于孔子个人及其追求的品性修养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这三句话的译文,甚是简单,讲的就是自尊自重不为他人想法所动的坚定,也可以说是修身养性的准求乃是自我的认可并非他人的认同知晓。

首次看到此两句的时候,顿时觉得孔子真了不起。可是看到后面的《论语·宪问》篇时,子贡问孔子为何其思想总是不受待见呢?我们傲娇的孔教授就是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学说难接地气,从而绕过核心问题点,勉强地解释对子贡说到,不怨天尤人,好好学习,能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

子曰:莫我知也夫!

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这脸打得啪啪的响,刚才不是还劝别人说不知道我,我也是君子吗?怎么到了自己这里,就负气地说道只有老天了解自己呢?

嗯,说实话,这一段我看的莫名其妙,因为孔子根本就没有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傲娇地立了个flag,说到只有老天才了解自己,这显然和之前的“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一个心态,傲娇的不行。

他们不肯从现实问题出发,也提不出具体的治国兴邦的措施,只是想当然地以为自己的想法就是伟光正,实现了自己的想法,就天下太平。于是说道别人看不懂自己,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偶像包袱太重”。

大家不妨仔细细品味一遍,孔子劝诫别人时说道别人不看重自己也无妨,到了自己这里就变成了“别人都不了解我,只有老天才了解”的傲气小公举,哦,错了,是老公举。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子贡真的把孔子当做神一般膜拜,说他是温和、良善、恭敬、勤俭、谦让,从而能得知各种学问事情。

此话是否有吹捧之嫌暂且不提,只是生活中若真的有人做到此五点,小编我真的对他/她顶礼膜拜,五体投地。

子不语怪、力、乱、神。(怪异、暴力、变乱、鬼神)

这当然是说孔子自己的做法,但也是一种追求、呼吁,他希望大家都能做到不语“怪力乱神”,其初衷是何不得而知,但是这句话却给了后世统治者封闭平民言论的理论依据。

要知道鬼神之说或许子虚乌有,但是怪、力、乱三种事件本就是客观存在的,禁止大家讨论此类事件,只会凸显统治者的心虚和龌龊。更何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不让大家讨论“怪力乱神”,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只会造就更多的“怪力乱神”。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这句话说的是,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只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

这句话知名度不高,却深受小编喜爱。这充分体现了现代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几千年前的古人竟已有如此观念,可惜千载之下,此等理念在我国竟然也只是流于形式,与普通民众几乎绝缘。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这句话争议甚多,可能是因为太绝对化了。

在一个流程严谨、体系完善的组织内,大家各司其职,互不僭越,彼此配合,井然有序。但是这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完美状态,是“非常态”,这需要各岗位的人员亲密无间的配合,且没有出格的错误。

然而,事实上的“常态”是岗位分配不合理,要么一人身兼多职(小公司),要么是多人担任同一职位(政府事业单位),至于彼此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事件更是层出不穷,这就不能单纯地指望大家“各谋其政”。

同时,关于这句话还有另外一种说辞,那就是作为固化阶层的理论依据。要让那些平民老老实实地当平民接受统治,不可以考虑更加高级的事务。而且,把平民之间的凝聚力打散,让大家“各人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让平民世世代代接受统治,无法反抗。结合历朝历代以来朝廷的御民之策,想来真是不寒而栗。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句话同样知名,讲的是大家对待“非礼”事件的言行举止,是对摒弃非礼的追求。

这是这句话同样也成为了役使人民的说辞,因为同之前所说过的各种限制一样,平民没有代表、议员等任务可以表达对“礼”的诉求,只能被迫的接受,那么“礼”的制定、执行和监督全部都有当权者决断,所以“礼”就成为了政府的私人利器。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此句话内容易于理解,难以费解的是孔子对年龄的把握怎会如此精准。也有学者说过,这里的年岁限定仅仅是一种虚指,并非准确的年龄限制,就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三”一样,不是具体数字,想来如此解释更为妥当。

这句话表达更多的是一种随着年岁增长,阅历增多,而发生的循序渐进的身心状态,自然这也是孔子一家之言,大家不妨作为参考,自己做决断。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千古名言,我辈典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食不语,寝不言。

后一句话大家都能赞同,至于前一句话,如果大家聚餐,吃饭的时候彼此交流恐怕难以避免吧。当然,撇开字面意思,有学者说此处孔子主张的是专注精神做一件事,不要三心二意,解释虽然中听,未免有些牵强。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这是关于方法论的说辞,深得我心。指的是要把完成某一事件的必要条件准备好,做起事来方能得心应手。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这颇有现代心灵鸡汤文的味道,小编着实不赞同。大家如果发生争执矛盾,不按照律法、条例、规则”去判别是非对错,就想当然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未免迂腐。你可以说这人心胸宽阔,我也可以说这人伪崇高,只会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就像孔子自己不也是根据所谓的“礼”来指责那些无礼之徒吗?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人生在世,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公明贾对曰: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公明贾说孔子,先生他到该说时才说,因此别人不厌恶他说话;快乐时才笑,因此别人不厌恶他笑;合于礼要求的财利他才取,因此别人不厌恶他取。

这里讲的是时机的重要性,也可以说是大众场合的把握。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整句话是颜渊对孔子的伟光正的评价,其文采斐然,自有可取之处。只是众所周知,颜渊是孔子的超级脑残粉,他说的话更多的是基于个人感情,不可尽信。其评价或高或低,自有后人来决断。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此段文采飞扬,其中的“寡均贫安”的论调,现在读来依然受用无穷。同时“分崩离析”“祸起萧墙”两个成语也源于此处。

相关文章

  • 一口气读完《论语》(4)

    关于孔子个人及其追求的品性修养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子曰:“不患人...

  • 【读书总结】人生格言录——《论语》

    《论语》到底说了什么? 2019年4月到7月,断断续续用了三个多月把《论语》读完了。“读完”,是真正完整、仔细、一...

  • 一口气读完《论语》(2)

    关于待人交友 子曰:无友不如己者。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或曰:“以德...

  • 一口气读完《论语》(3)

    关于识人鉴人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本意为擅长言语辞令,“令色”本意为面目美好,前者是叙述,后者是赞美...

  • 一口气读完《论语》(5)

    这是《论语》解读的个人修养部分 关于仁德(核心精华)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

  • 一口气读完《论语》(1)

    关于本书 《论语》语录体文集,记录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每条语录自成一章,若干章为一篇。篇章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 读完《论语》

    我一直是一个理工科背景、技术背景极强的人。《论语》,只在中学的时候,在语文老师的威逼利诱下,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我读...

  • 一口气读完《左传》4

    《襄公》篇 1、祁奚举贤 讲述的是晋国大臣祁奚举贤唯才的故事 中军尉祁奚向晋悼公请求退休,晋悼公问他能够替代他的人...

  • 一口气读完《孟子》4

    卷九·万章上 1、唯父母欢心可以解忧 万章(孟子弟子)问孟子,舜走到田地里,对老天哭泣诉苦,为什么这样呢? 孟子说...

  • 终于有本书把论语讲透了

    4月,开始读论语。 2020年的目标是把论语,孟子,庄子,史记,毛泽东选集都读完。并且每读一章都要写践行笔记。 另...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口气读完《论语》(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kbf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