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论语》解读的个人修养部分
关于仁德(核心精华)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里孔子给出了仁的答案,“克己复礼为仁”,这也印证了孔子对仁的追求,就是尽量的要求自己做到符合‘“礼”的事情,此处的“礼”便是“周礼”。
这里关于“仁”的解释难以使人信服,孔子没有讲出“仁”的具体解释,单纯地要求别人“克己复礼”未免有些空中楼阁,难以落地实现。
而且,“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种论调更是荒谬至极,荒谬到和“以己之好恶,推己及人”的极端论调同样是胡说八道,毫无逻辑。
至于最后一句“为仁有己”,到是极具意义,仁德本就是自我修养,与他人无关。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贫困),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这里有歧义,那就是“不可以”是“做不到”的意思,还是“不应该”的意思。
若是前者,似乎逻辑缺乏,因为一个人能否在逆境中拼搏挣扎取决的是意志力,而非道德力量。
若是后者,似乎更是一种追求、希冀,希望仁德的人都不会处在逆境中,同样不和逻辑,纯属一厢情愿地瞎寻思。
具体是哪一种,大家见仁见智吧。
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讲的是对“慎独”的追求,一个追求仁德的人应该时刻坚守仁德观念,不能朝三暮四。
子贡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追求的是博爱的精神,就像“达则兼济天下”那样,自己优秀就帮助更多的人。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刚强果断),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两位真是壮士啊!竟然不惜杀身成仁,想法不错,可是古往今来,又有几人做到?不考虑实际力量对比,只会让那些血气方刚的后世子弟白白送死。千载之后,这两句也只沦为了说教而已。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千古名言,脍炙人口,无需解释。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讲的是追求仁德方面,大家无需谦让。“当仁不让”便出于此处。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有道德的人因为有其价值观的坚守,所以才会有相应的好恶。如果一个人对各种类型的人或事都能无恶感,只能证明此人刻意迎合,毫无原则可言,是很危险的角色。
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孔子再次对“仁”解释了一番,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等都是对“仁”的具体描述,较之之前的“克己复礼为仁”更加饱满充实的多。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品德)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坐下),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此处孔子讲了“六言六蔽”,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受人愚弄;爱好智慧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行为放荡;爱好诚信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危害亲人;爱好直率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
孔子这里其实是要强调追求品德的时候也要重视学习,从而合理地把控“仁、知、信、直、勇、刚”等品德。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千古名言,道听途说,岂可尽信。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诚恳)问而近(深刻)思,仁在其中矣。
博学笃志、切问近思都是极好的追求,但是怎么就得出“仁在其中”呢,费解。
子夏曰:“大德不踰闲(界限),小德出入可也。
讲的是不拘小节,此话争议甚多。因为同样是德,何为大?何为小?本来就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这句话还和后来一句话身为类似“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这也给那些打着为国为民等“大德”旗号却干尽无耻勾当(小德)的人提供了说辞。
关于君子小人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有道德的人)而正焉(纠正自己),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对君子的生活条件的要求过于苛刻,现代心理学和经济学都已认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追求温饱和安全本就是基础需求,在此等需求未能满足的情况下就去追求更高的精神层次未免有些强人所难。
或许真的有人做得到,我对她/她极其佩服,但是超级不提倡这点,因为这本就是逆反人性的追求。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说到做到,言行一致,此乃立身之本,毋庸置疑。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君子的四种道德:他自己行为庄重,他侍奉君主恭敬,他养护百姓有恩惠,他役使百姓有法度。
古代社会,能做大以上几种的确实是难得可贵的君子。
子曰:君子周急(急需)不济富。
雪中送炭远胜于锦上添花
子曰:君子不器(器皿单一)
指的是君子要多元化发展,事实上,普通人也不能局限于一种能力吧。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bi,第四声,勾结),小人比而不周。
这句话歧义甚多,关键在于对“周比”的理解。有一种说辞,小编甚是喜欢,分享给大家。
孔子说,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周,就是平等对待,人人都一样。比,就是存有私心,有偏袒。
子曰:君子喻(看重)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哇哦,好高大上的君子啊,可是这世上没有只看重道义的纯正君子,也不会有只看重利益的纯正小人。儒家学问中一个很明显的错误认识,就是关于人性的二元论,即非善即恶、非敌即友、非君子即小人、非此即彼。
心理学早已得出公论,人性不是单纯的非此即彼的理念的结合,而是错综复杂的各种是非理念的一团糅杂,根本没有绝对的人性理论,对人性无限的拔高或贬低,都是有失偏颇的武断表现。
因此,在这里,小编想说一句,小人也会重义气,君子也会重利益,关键是不要对人性进行说教似的评判,而是依靠制度而非道德约束来维持世界运转。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认为,君子心胸开阔,神定气安。小人则是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这句话广为人知,确实十足的荒谬绝伦。坦荡荡或长戚戚都是心理素质或者是气质的表现,这和道德修养、人品优劣本来就没有必然性的联系。这句话只不过是孔子一厢情愿地对君子小人的武断划分,举例来说,历史上那些知名的独裁暴君,哪一个不是坦荡荡的小人。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和上句话一样,泰或骄只是态度性情,无关道德。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意思是说,君子成全人家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小人相反。
同样脍炙人口,同样逻辑缺乏。加入一个人不讲原则,甚至不讲法律成人之美,那个人的美或许对别人就是恶,反之亦然。所以成人之“美”还是“恶”,不能只看对当事人是否有利或有害,更要看其是否符合道德准则甚至法律的要求。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曾子说: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曾子说话,我向来难以理解。“以文会友”明白,这个“以友辅仁”是怎么做到的呢?有人曾这样解释,说是“以友辅仁”指的是结交一些良师益友,通过和他们的交流互相学习,来辅助自己仁德的修养,貌似,这样更合理易解些。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孔子说: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整段话都值得反复朗读,文采斐然,意蕴深刻。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这里孔子主张不同、不争、不党。指的是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不必要对人附和赞同,这句话,我极力赞成。
至于“矜而不争”,小编不敢苟同,之前不是还说过“当仁不让”吗?这里怎么又变了。况且一味地矜持只会让做错的事的人气焰嚣张,态度更加骄横。
至于“群而不党”更是武断绝对,须知“党”只是一种志同道合的人追求同一种目标而结合而成的组织,仅仅是形式,一个没有任何感情色彩和价值判断的名词而已,孔子主张不党,应该是主张不结那种专营私利的党派。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凡事求助自己,小人都求助别人。嗯,还是太绝对。君子也有力所不能及的事情需要求助于人,小人也有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自己解决。
况且,是否求助於人多半和性情或能力有关,个人品德不涉及吧。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求诸己,不能,后求诸人”。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不采纳)言
至理名言,正所谓,君子举贤,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孔子说:君子只固守正道,不拘执小信。指的是守信也要分对象,而不是做一个迂腐不变通的人。
当然,此句话同样有争议,还是在于何为“小信”,如果理解不对,又会陷入概念纠纷。
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贪婪)。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轻视)大人,侮圣人之言。
这三段话,便是著名的九思、三戒、三畏,字字珠玑,发人深省,值得反复朗诵。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状态印象):望之俨然(庄重矜持),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子夏认为君子根据不同角度应该给人三种不同的印象,其实这“三变”不过是态度气质而已,与道德品行关联度不大。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
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孔子认为讲究勇气是可以的,但是要有原则道义,否则如同盗匪,追求的是有节制的“尚勇”。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掩饰)
子夏说,小人对于自己的过错,总想办法说出一套理由,把过错掩盖起来。
这其实也是太过绝对,心理学早已证实人类心理存在自我防御机制,其中一种便是想尽一切办法先认可自己做法的合理性,这是人之本性,无关乎君子小人之说。只是君子更能遵从道义准则、法律规定来评价自己,而小人则不会。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众恶所归之处),天下之恶皆归焉。
子贡说了句大实话啊,一个做了恶,所有的罪恶都会搬到他身上,就像纣王,根本没有后世描述的那么残暴不仁。所以,君子“恶居下流”,追求的是洁身自好,或者说成长环境的重视。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知错就改,善莫大焉。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这句话出自全书最后一篇《论语·尧曰》,表明此书之精,就在于塑造具有完美人格的君子仁人。
孔子说知命,“命”指的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规律,就像老子说的“道”一样,它无形,却无处不在。嗯,好深奥啊,貌似有理,又貌似没有毛用,就是说尊重事物运动发展规律就好了吗。
孔子说知礼,“礼”为何物呢?一切的规范制度的总称,前面小编屡次提到过,古代那种平民没有决策权的“礼”根本就是统治者的私人工具而已。
孔子说知言,“言”是思想的产物,更多的是知道思想,就想本书中讲到的关于学习、从政等各种理念一样。
概述
《论语》按照现在眼光来看,排版混乱,而且多以论点直接抛出的形式,缺乏逻辑性的推断,且不少论点都是违统治者役使人民的理论依据,最恶性的是好多有歧义的句子到现在还争论不休,但是其中不乏古今中外,颠扑不破的至理名言。
后世学者,对待《论语》不必将其神圣化,它也是由人编写而成,是人都会犯错。同时,他作为了解儒学的入门之作,对于后世儒学子弟影响颇深,值得反复阅读,可以作为后来学习的参考,倒不必作为金科玉律。
PS:小编花了一周将其完成,诸多不完善之处敬请见谅,也欢迎大家补充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