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感觉非常郁闷和焦虑。
每天下班,看电视剧的时候,就对“明星”有着一种极大的崇拜感。看到别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且讲到我头头是道的时候。
我又会想:“如果我的口才也这么好,那该多好。”
只要看到别人在生活中,有非常出色的表现时,我就会自责。
然后越来越发觉,我自己很笨,很多东西都不懂。
现在呢,感受和以前不一样了。
内心依然是羡慕,但是却多了一份理解。
昨天,看了一部电影叫《一个人的武林》,里面有一个演员:王宝强演的封于修。
他修炼武术三十多年,精通拳法、脚法、兵器、擒拿、内功等。
人家一辈子能把拳法修炼精通就很牛了,他却样样皆通,而且造诣之深,直接把这方面的第一名都杀了。
而且,他还先天残疾,脚是跛的。他如何修练的?
房东在描述封于修的时候说:“看见他在用粗盐搓脸,搓到整个脸都流血了”
甄子丹主演的夏候武说:“这是非常古老的练功方法,就是用粗盐将脸皮磨厚,比较耐打。”
整个房子里面,基本上所有地方都设置成了练功的道具。包括:柱子、客厅、卧室。
女警问夏候武说:“他(封于修)为啥如此厉害?”
夏候武说:“他是一个武痴。”
偶尔,我也会被别人尊称为“老师”。
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是:我在某些领域比他花的时间长,所以在这方面掌握的知识比他多。
有一本书的书名《哪来的天才》。里面就清晰的指出了,要成为像你偶像的那个人,要成为明星、音乐家、科学家,只需要(1)专注在一个领域,(2)在科学的方法上,进行“刻意的练习”,在一万个小时后,你也是“天才”之一。
所以,学会如何利用一天的24小时,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对于“时间管理”,大部分的书籍和工具,都主要讲到时间上的规划,这些都比较适合于整块时间的管理。
比较著名的番茄工作法,就是以25分钟时间为一个番茄,让人专注于25分钟。
然而,在移动互联网的今天,我们的时间都被碎片化了,时间都被各种事情、工具进行切割了。
我们只能叹气,“我的时间都到哪儿了?”。
我以前的上班片断如下:
8点钟洗濑完毕。
等电梯3分钟左右下楼。
花5分钟走到公交车站。
等待3分钟左右的时间,公交车到了。
坐15分钟的时间,公交车到站了。
走3分钟的时间,到上班的大厦楼下。
等待电梯,大概3分钟。
坐电梯1分钟左右(25楼),到达公司。
刚到达公司的时候,倒一杯水,然后打开电脑,大概3分钟时间。
整个过程,粗略计算一下,大概40分钟。
这是上班的时间。下班的时间,也如此。40分钟+40分钟=80分钟。
我说的还是比较顺利的过程,一般来说,我平均一天花在上下班的时间,就占用了2个小时。
所以,在3年前,我就觉得一天的时间不够用。
当时,我就作出一个决定,公司在哪,我就住在哪的旁边。
现在总有人问我:“你是如何运用时间的?又要工作,又要看书,又要写日志,又要上课。”
其实,我大部分运用的都是碎片时间。
我对碎片时间的认识就是,等电梯,上厕所,走路等1分钟,3分钟等的时间聚合。
我现在写一篇1200多字的日志,在电脑前花费的时间是30多分钟。
但是,我真正花的时间,可能是1个多小时。
以前的时候,我是晚上6点下班写日志的。
那么,我早起的时候,从穿衣、洗漱、上厕所的时间,都在想一个日志的主题。
想好主题后,在走路到公司的过程中,我会思考一下具体要写什么内容?
然后,等电梯的过程中,我会看一下别人的日志或者资料,看能不能找一些写日志的素材。
等到晚上写日志的时候,脑海里面的思路和内容基本上都有了。
所以,写起来的速度就很快。
这只是写日志的一个碎片时间的应用。就是充份利用1分钟,3分钟等所有碎片时间来构思。
看书也如此。早上,看书的时候,我会把书大概看完,然后画上思维导图,这过程属于“搬运工阶段”。
然后走路的时间,等电梯的时间,我都会在脑海里面,将整理的知识与自己的经验联结在一起。
我会用碎片时间来将这些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这个过程很过瘾。
我会经常感觉到头脑爆炸,灵感颇现,就是在走路的时候思考出来的。
对啦,你是如何运用碎片化时间的?
我是汤世海,共同交流高效学习方法,加我私聊:
QQ号:1137168268
个人微信号:1137168268
公众平台:zhongzhitua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