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土生土长的北方姑娘,面食成了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从我有记忆起,三餐中至少有一顿是面食,不是包子就是饺子,不是大饼就是馒头。到了暑假更夸张,三餐几乎都是面条,早上拉面,中午打卤面,晚上炸酱面。那时候,只要一想到下一餐又是面条就觉得已经饱了。每天早上,我都会骑着自行车急匆匆地穿过早点一条街。早点的种类很多,比如大饼加一切,鸡蛋灌饼,肉夹馍,烧饼里脊,拉面,云吞和三鲜包子。它们都是面食,只是换个形象而已。当我上学快迟到的时候,就会在这条街买一份肉夹馍或者烧饼里脊带到学校。
家常面食,我算是吃腻了,可麦当劳里的汉堡套餐我却总也吃不腻。每次看到广告里的巨无霸,我就好想马上吃到。如果你问我那有什么好吃的?讲真,吃的时候,我也不知道它到底有什么好吃的,可能是因为汉堡看起来圆嘟嘟的很可爱,芝士牛排的那种缠人的口感让我觉得超级幸福。不过,妈妈不准我吃这些洋快餐,说它们是垃圾食品,没有营养,吃多了对身体不好。哎,没辙,我只好忍了。
刚到美国的头几天,我疯狂地“迷”上了美式快餐。曾经难得吃到的汉堡,现在遍地都是。憋了这么久,现在总算没人管我了!我在心里很认真地立了个Flag—在美国我要与中式面食说拜拜!平时上学,中午我会在学校食堂买一份披萨或者意面,晚上回家的时候顺便从麦当劳捎一份最爱的巨无霸套餐。就这样,每天的洋快餐都是换着样儿吃,什么汉堡,披萨,三明治,意面,炸鸡翅,土豆泥,炸薯饼,煎牛排等等,都吃了一通够,唯独不吃的就是蔬菜沙拉。每天都吃这些油腻的食品,没过多久,我就受不了了,甚至一看到它们就想吐。我的精神状态也大不如以前,身体变得很笨拙,走路都喘大气。我知道自己胖了,可我却不敢称体重,怕自己受不了刺激。
虽然不想承认,但妈妈的话确实是对的。长期吃油腻的食物,确实是在害自己。不知怎么了,我突然怀念起妈妈做的鸡蛋面汤,那是我以前最不喜欢吃的,因为妈妈从来不放肉。那天放了学,我没有再去麦当劳,而是去了Safeway超市买了些挂面,鸡蛋,青菜。到了家,我立刻下厨给自己做了一碗再简单不过的鸡蛋汤面。起锅,把鸡蛋炒熟,加水的刹那间,汤就变成奶白色了,白得很纯洁也很诱人。汤沸腾了,就下挂面,最后煮点而蔬菜,就可以吃了。一碗简单又普通的面汤,曾经让我多么怵头,现在却成了我最想念的美食。吃着吃着,我的鼻子突然酸酸的,眼泪止不住的流下来,这是我来美国之后吃得最舒服的一顿饭。外面的洋菜再好吃,也不如自家的菜香。
我不仅怀念家里的味道,也怀念街上那些琳琅满目的面食早点。来了西雅图,我无比的懊恼,为什么当初不多吃一些那里的肉夹馍和铁板里脊?现在,这些爱吃的早点全部都消失了,我才懂得了它们对于我的意义有多重。想想曾经自己立的Flag,多么的幼稚!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的滋味。幸亏,我搬到了纽约,才能有机会再吃到一些地道的面食小吃。
肉夹馍
在NYU读研的第一个学期,我和室友在Rego Park租房,从那里到曼哈顿坐地铁只需要半个小时。研一的课全都是下午和晚上的,为了安全和方便,我把所有的课全安排在了曼哈顿Midtown的教学楼上。平时,我在家吃完早餐就背着课件赶地铁,大约10点左右到学校。我习惯现在楼下的星巴克买杯黑咖啡,然后直奔5楼的机房赶报告。在机房,像我这样早早来学习的学生还不少,估计大家在家里都没办法专注学习,才逼着自己来学校读书。机房里的电脑屏幕很大,键盘敲打起来很舒服,用学校电脑打报告效率总是那么高。灵感一来,一上午就能敲出10几页的报告,看着密密麻麻的字,自己都被自己的才华吓到。
期末考完试,我跟学姐吐槽很想念国内的肉夹馍和铁板里脊,可惜来美国就吃不到了。学姐听后嘿嘿地坏笑:“别这么悲观,没准你还能吃到呢。跟你说哦,在咱们NYU主图(主图书馆)门口就西北肉夹馍卖!”
“What?!你没忽悠我吧?”我听后,露出一副不可思议的表情。
“我逗你干嘛?NYU的中国学生都知道,主图门口的西北小吃餐车最火了!你下学期把课选在下城区就能经常吃啦。”
这学期,我早就习惯了先在5楼写作业,再到10楼上课的日子。简单直接的生活才是我最想要的。不过,凡事儿都有例外。自打我知道了主图那里有肉夹馍卖,我的心再也淡定不下来了,天天盼着能吃到肉夹馍。第二学期,我把一部分课安排到了Downtown主校区,哪怕倒一次地铁,多坐15分钟的车,我也要吃到肉夹馍。开学后,每周一三中午,我都会到主图门口的西安名吃餐车那里排队买一份肉夹馍。

餐车的老板是洛阳人,四五十岁左右,我就管他叫大叔。大叔人很实诚,每次在白白的馍里放很多切碎的小炖肉,好像生怕学生们吃不饱没力气读书。肥瘦相间的酱香小炖肉嚼起来非常嫩,配点香菜就和青椒碎,不仅解腻还提香。外国人喜欢管这样的肉夹馍叫Chinese Burger。肉夹馍,还是在街边吃最有味道。找个空地坐下,撕开简易纸袋,大口大口地嚼着,咽下去噎嗓子的感觉最幸福!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曾经在国内急着填饱肚子的“紧迫感”,这是在任何一家西安名吃餐馆里享受不了的。

餐车虽然不大,但地道的面食和特色菜可是不少!各种干扯面,打卤面,炸酱面,薄皮大馅的羊肉水饺,还有西红柿炒蛋盖饭等可口的家乡美食。我还尝过它家的羊肉干扯面,那面别提多筋道了,跟橡皮筋似的怎么扯都扯不断,配上西北的特制辣酱,黄瓜丝,香菜和炖羊肉,拌起来的时候,火辣辣的红油挂在一根根宽面条上,食欲猛增。一口下去,辣!辣得我鼻涕眼泪哗啦啦地流,但辣的爽,整个身体都热起来了,体内的寒气瞬间都被赶出来了。

这么有特色的中国餐车,能不受大众欢迎吗?它家总是大排长龙,深受中外学生们的追捧,还有很多中国游客慕名而来,生意相当好!
烤羊肉串
羊肉串,是我儿时的最爱。上小学的时候,每周五下了英语补习班,爸爸都会骑着摩托载着我到家门口的烤串摊买20支烤羊肉串,一个烤烧饼再加一瓶冰啤酒。妈妈特别反对我们爷俩吃街边烧烤,怕不卫生,吃了生病。可我和爸爸就喜欢吃这口儿,经常瞒着妈妈偷偷摸摸地吃。在爸爸的掩护下,这种当“坏小孩的”紧张感让我很兴奋也很快乐。
刚来纽约的时候,只知道法拉盛有卖烤羊肉串,但烤串车一般都是晚上才摆摊,我觉得太晚去很不安全也很麻烦。后来,我搬到了Elmhurst住,这边也有一条华人小吃街。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主街的桥下突然多了一辆烤串车。无论春夏秋冬,这辆车每天都会在傍晚停在桥下,亮起昏暗的小黄灯,升起炭火。这家老板只卖烤串,最常见的肉串有羊肉串,鸡肉串,鸡胗,鸡翅,牛肉,羊腰子,烤鱼,鱼丸,香肠,鱿鱼。除此之外,还有素烤串,比如烤茄子,烤韭菜,烤蘑菇,烤白豆果烤土豆,烤藕片等。

或许是长大了吧,我更注重身体健康和身材。这些烤串虽然吃起来香,但晚上吃这些不容易消化,变胖了还得减肥,太痛苦。况且小时候吃太多烤串了,我不再像小时候那样馋了。
一个冬天的晚上,我和老公在Elmhurst吃完了老北方的拉面,准备慢慢溜回家。只见主街桥下浓烟四起,连十字路口都被烟包围了,就跟雾霾似得分不清方向,烤串的孜然香气扑鼻而来。走进“仙境”,才发现等着吃烤串的人穿着厚厚地羽绒服都躲在桥墩下避风,他们挤成一团,冻得不停地跺脚,这节奏,就跟解放军走方阵似得一样整齐。等吃的人是冻得直哆嗦,可烤串的两个老板却只穿着薄衬衫,站在火热的烤炉边忙得不可开交,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哗哗地流。
“亲爱的,都到这儿了,咱们也尝尝吧。”老公看着烤串,有点动心。
“咱不是刚吃完饭嘛”,看着这么长的队伍,我实在不想为了个烤串在桥下喝西北风。
“就买两串儿尝尝嘛。”老公可怜巴巴地看着我。
“好吧。”这烤串一般不都是夏天才出来么,这大冬天的也出来卖,我真是服了老板的敬业精神。
“老板,来两串羊肉串,微辣!”见我同意,老公就跟孩子一样兴奋跑到老板旁点串儿。
老板从盒子里又拿了两串羊肉串架在长长的烤架上,一边转动这烤串,一边用扇子不停地扇。要不是嗖嗖嗖的冷风往我脖子里灌,我还真有一种回到夏天的错觉。烤串熟了,老板用锡纸把香喷喷的烤串小心裹严,把竹签的尖端用剪子剪断,递给客人。我心话儿老板想得还挺周到,这样客人吃烤串的时候就不怕戳嗓子了。我俩只点了两串,就不打包了。我举着热腾腾的羊肉串,羊肉独有的山气味瞬间打开了我的味蕾。我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小块儿肉下来,孜然和羊肉果然最搭,虽然烤的羊肉嚼起来有些硬,但这毫不影响它的美味,反而越嚼越香。

从那以后,我又开始迷恋了烤羊肉串。隔三差五的,就要和老公去桥下撸几串儿,边吃边唠嗑的感觉很轻松。有段时间父母来纽约看我们。这回,就轮到我带着爸爸吃烤串。为了把爸爸成功解救出来,我总是找“正当”理由,不让妈妈起疑心。和爸爸在路边吃着烤羊肉串,我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的那段时光,先把每串儿的瘦肉吃掉,肥肉放到最后再一起吃。爸爸看着我笑笑地说:“你小时候的习惯到现在还没变。”
原来,拥有幸福是这么的简单。想家的时候,就吃一碗热汤面,撸一把串儿,这些简单的食物却能唤醒大脑深处最美好的回忆。食物好不好吃,有时候要看跟谁吃。跟自己爱的人一起享受,吃什么都香。
后记:
纽约餐车美食就先高于段落,这里介绍的美食都是我比较感兴趣并亲自品尝过的。无论它是否符合我的口味,只要尝试过了,就没有什么遗憾了。当然,还有很多很多街头小吃我从未尝过,一些小吃是我看着就没食欲的,还有一些美食是还没机会碰到。以后有机会,我再慢慢去探索新小吃。
另外:
这一章还没完!我还有很多美食故事和美食文化要整理。在初稿里,这一章只有12篇故事,可改着改着,就回想起更多美食和回忆,我会借此机会慢慢整理出来。再加上我的废话辣么多,现在也不知道这一章会写多久才结束。不论你喜不喜欢,也不论你是否有机会吃到这些美食,只要你能从中感受到一丝我对美食的热爱以及过往生活的留恋,就够了。别嫌我啰嗦哈~
网友评论
夏季,我可不敢往南去,哪怕是旅游。
身在异乡,思念家乡的味道,这种心情,我是非常理解的。当年我上大学时期,我就馋家乡特产----辽东山野菜。自己到山上采摘,拿回家煮熟了,蘸酱吃,有一种特别的味道。但是,我读大学的那座城市,哪有这玩意儿?
你在美国认识的华人中,有没有来自于辽宁省的?尤其是辽宁东部地区。如果有,你可以问问,想不想吃辽东山野菜?
我也很喜欢吃野菜,在国内妈妈曾包过野菜饺子,吃起来很清爽。我在美国没有遇到过辽宁省的伙伴,倒是遇到过吉林省的。以后有机会遇到,我一定会问一下野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