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没有学习《弟子规》之前,虽然也喜欢对教育进行思考,苦思冥想地寻觅如何创作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家长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虽然也想出了一些很好的教育方法,家长反应也很好。但总有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感觉,常常是这个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家长又不知道怎样解决了。
我接触到《弟子规》及《论语》、《道德经》等经典后,通过教学实践,感觉这才是一种根本的“心灵唤醒”教育。学到《弟子规》“父母教,须敬听”时,感悟到,我们要求孩子“敬听”,首先家长要明确怎样教。当然,这个问题,是一个非常宽泛的问题,还是要家长自己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前几节课,其实已经有一些中肯的建议,我在此只是略谈一二,仅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家长要有“义方”
要想获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首先我们要明白,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这句名言说得已经很透彻了,关键是看我们家长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境界来引导!家长有什么样的境界,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
唤醒,是教育之“义方”。父母和教师不要总是叮咛、唠叨,而是要唤醒孩子的主动性,比如,在和孩子学习《弟子规》时,多让孩子说一说感悟,家长只是暗中监督、审视,及时给予引导和提升。孩子们一旦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内在动力就会被激发,会更聪明、能干、有悟性。
二、重视随机的境界教育
唐太宗李世民教育太子李治,在其吃饭之时,他便指着饭食对李治说:“耕种田地,春种秋获,都要经过辛勤劳动。只有爱惜民力,不夺农时,才能常有饭吃”;见其乘马,便说:“马能代人步行,节省体力,如果使用得当,不尽其力,才可以常有马骑”;见其乘舟,便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百姓,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你将来就会成为君主,想想水与舟的关系,能不畏惧吗”;见其在树荫下乘凉休息,便说:“这棵树的躯干虽然弯曲,但经木匠的绳子量过以后,就可以锯成笔直的木板。作君主的虽然无道,但只要善于接受谏言,就可以成为圣明天子。”李治在父亲言传身教下,也成为一代明君。
三、家长要变你要孩子学为孩子自己要学
变孩子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孔子有一条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字,右形声旁“贲”指勇士。勇士的心总是不服输的。本义指尽力去做,如,发愤图强。“不愤不发”的意思就是,不到想发愤图强的时候,就不去唠唠叨叨地开导他。这就存在一个第一步如何“唤醒”弟子发愤图强的教育智慧。
“悱”,右形声旁“非”是指是非,与“忄”合起来的意思是:当心里不能明断是非,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孔子做为教育家,非常明白教育最重要的责任,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不想学的人,是教不了的;不用心的人,是学不到真东西的;他在苦思苦想的时候,可能想出了30分,你开导一下,他就会茅塞顿开,自己达到一百分。如果他一点儿也不思考,就是零,你直接把100分的答案告诉他,这100分的能力是老师的,而不是学生的,下次遇到难题,他还是等老师告诉答案。
所以,孔子十分注意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逼他打开一扇思考的门,把他引进门来,放手让他自己去学习。想说而说不出来,趁机开导一下,让他继续尝试,逐渐突破难关。 孔子诱导弟子自动自发地学习,才是最为高明有效的教学。
孔子不提倡“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明断是非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总之,就是家长重视积累自身的正能量,明德慎罚,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的正能量;使孩子有克服困难的智慧,有明德慎罚的睿智,有做好事情的激情,有宽容、理性的胸怀,有仁爱、喜悦的潇洒。其实,每一个孩子都具备向上的、向善的动机,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关怀、扶持、启发和引导。上述目标看似很大,但高楼大厦要从坚实的地基起,良好的品德要从小时候,要从细节上培养。
【给自己点亮一盏心灯】只有当你不断地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时候,你才能教育别人。
——(德)第斯多惠
衷心希望我对《弟子规》的感悟传播能使更多的孩子德才相长,使更多的家庭受益。
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减少浮躁气,提升人的高贵气质,为自己和家庭积福。 感谢您百忙之中来助我弘扬《弟子规》,如果觉得有所赞同,别忘了加“关注”和喜欢哦,我们一起传播!有什么感悟、建议意见,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我已经在“简书”发表了百篇《论语》不可错失的学习,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教育参悟人”。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