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佛学 练习白骨观的“六只手”
白骨观是北传佛教的名词,完全对应的就是上座部四十业处的十不净的白骨部分。白骨观很有效也很重要,佛陀说这个练习能得大乐住大安稳,以至于证得解脱和解脱知见。上座部佛教要求把所有四十止业处都修习到顶点。白骨观能得初禅,然后依据白骨的白色修习白遍,能证得所有四禅八定,也有了神通的基础。不过只是忆念和觉知白骨存在这个事实,就很有效培育无常苦无我的认知和七觉支,减弱五盖。
正念的一个本质属性就是不忘失。简直可以说不忘失就是正念,不忘失什么,不忘失大念处经的内容,十随念的内容。
有句话说,生活的真理很简单,只是我们常常忘记。
这个身体有二百零六块骨,占体重的百分之二十。
骨骼的主要化学成份是碳酸钙,和珊瑚和贝壳的化学成份类似.
讲一下骨骼的进化。几十亿年前单细胞生物出现于海洋,然后出现软体动物。那时候的生物都没有骨骼的,最先出现骨骼的是海中的植物,他们骨骼的化学成份是纤维素木质素,他们的骨骼起到支撑的作用。以前陆地上既没有动物也没有植物,最先来到陆地上的是有骨骼的植物,然后两栖动物上岸。海藻是没有骨骼的,但是树是有骨骼的。海洋中的软体动物先进化出外骨骼,起到保护的作用,类似盔甲。比如贝壳,海螺。之后才进化出内骨骼,比如鱼类的骨骼。这些知识网络上都能搜到,我记忆的不准确,还可以找个纪录片来看,了解更多。
可以在白骨观的基础上练习三十二身分和不净,暂时不用达到止禅程度,只要忆念这些事实以增强正念就可以。就有快乐。一个练习白骨观的善巧:把全身骨骼想成六只手和手臂。很有趣,也很有效。下肢和上肢很相似,如果是猴子猩猩的下肢那就更像手了,这是四只手。脚这只手常常抓着地面。脊椎分为腰椎胸椎颈椎,身体躯干部位的脊椎,腰椎胸椎,就像手臂,肋骨就像手指,这只手握住了内脏,比如胸腔里有肺和心脏,腹腔里有其他脏器。最后一只手。颈椎就像手臂,颅骨就像手,这只手握住大脑和五官。而皮肤呢,就像这六只手的手套。人体的皮肤约有两平米。
在练习四念处的正知的时候,觉知身体动作,就可以用这六只手的方法,觉知这六只手的动作。可以读下《大念处经》中身念处的正知部分。
还可以在这六只手的基础上忆念三十二身分和十不净。如果读了大念处经,会知道这些其实都是身念处的内容。
在三十二身分中全身骨骼,在十不净中也有全身骨骼。
手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我们手的生理构造赋予手很好的功能,如果人类的手像马牛那样笨拙,人类就很难或者减缓进化,正是树上的猴子生活给了我们灵巧双手,我们可以制造和使用复杂工具,促进了人类进化。
刚出生的婴儿有个抓握反应,就是让他握住你的手指,一下就能把他提起来,就像猴子吊在树上。这说明我们曾经活着在树上。而且出生的婴儿能在水下游泳,还能睁开眼睛,这说明我们曾生活在海洋里,而且子宫的羊水就是模拟水环境。顺便说下,子宫里是无菌环境,人体内无菌环境不多,大脑也是无菌环境。人体有百分之十的细胞不是自己的,总重能达到两千克左右,这些细胞都是寄生于人体的各种病毒细菌寄生虫的。
网络上有纪录片网站,可以下载,那些将身体构造,人类进化,人类历史的片子很有意思。佛陀说证知色受想行识识无常苦无我不净。其实就是证知人的生理(色)和心理(受想行识)是无常苦无我不净。生理的无常苦无我不净,比心理的无常苦无我不净,更容易证知。清净道论的观禅,也是先修习色业处,再修习名业处。原始佛教宗教成分很少。充分了解自己的生理就能提升自己的七觉支。少很多烦恼。
现代心理学把人类的心理活动分为三个过程,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简称知情意。认识过程类似于识蕴,情绪过程类似于受蕴,意志过程类似于想蕴和行蕴。
认识过程=识蕴=心念处=无常=这个世界是运动的,情绪过程=受蕴=受念处=苦=悲观主义,意志过程=想蕴和行蕴=法念处=无我=客观规律不为人的意志转移或者没有自我意志。这里的=符号是约等于的意思,有亲密联系的意思,不是完全相同的意思。这样就把四念处的实践,佛教理论,现代哲学和心理学,串到一起了。世界是运动的,规律客观不为人得意志转移,悲观主义,自由意志,这些都是现代哲学的观点,可以百度搜索了解下。
不过佛教不是悲观主义,只是实事求是,是实观,四圣谛的苦谛的内涵可比悲观主义深刻恢弘的多,让悲观主义显得幼稚。(六度陈伟伟)
(公众号:六度陈伟伟)
(the end 190501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