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生如死》
因工作关系,去西陵、东陵等地考察了一番。帝王陵很讲究,风水讲吉壤,格局讲规制,葬品讲奢华,守陵讲严密,一句话,他们"视死如生"一一生时如何,死后亦当如何。反过来,如果"视生如死"一一既然知道死后如何,就该明白生时该干什么。如此,人生可能另一番景象,该干些什么呢?
淡泊名利。天子天子,天之骄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以让你富贵甲天下,但寿命不能让你长。不敢想象,帝王的平均寿命才39.5岁。"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身体都没了,名利又有什么用?追名逐利,身心疲惫。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好好活着,比什么都强。
多做善事。清朝讲"以孝治天下"。在家尽孝,为国尽忠,小孝为家,大孝为民。还好,清朝12帝没有一个是昏君。可慈禧太后再怎么找、也找不出多少好事(如果硬说的话是选隆裕为皇后),病垢却颇多。治国有道有术什么的公德还甭提,仅以私德论,她弄权让人把珍妃推到井里一事就让人觉得这个人心地太恶,至于光绪帝死于砷中毒到底是被谁所害还姑且不论。"老佛爷"不是叫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崇尚节俭。清东陵除了孝陵即顺治陵以外,大部分被盗。出名的是大军阀孙殿英。虽然老孙打着为老祖宗一一孙承宗报仇的旗号,但实质也离不那些陪葬的金银财宝。唉!都是金钱惹的祸。"金玉满堂,莫之能守"。据说孝陵之所以未被盗,恰恰是因为没有什么随葬品。不知道倾国之力建寝修陵的帝王们作何感想?
敢于负责。据说从道光皇帝后,都不再修建功德碑。为什么?失国之寸土,有愧列祖列宗,无颜见地下的江东父老。起码,还是有自知知明的。"惟以一人治天下,天下岂能奉一人"?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才行,尸位素餐,有愧良心。当然了,能力、国运是一方面,德行、品质还是应必俱的,象慈禧太后那样,"穷庙富方丈",连建海军的经费都弄来建颐和园,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
心存敬畏。慈禧不得了,敢为天下先。其陵有"三绝",凤在上龙在下,黄花梨建房子,黄金当成白粉涮(好象用去64公斤)。可身后呢?同治帝未留子,相当于祭祀已绝;陵墓被盗、尸首被抛;死后仅4年清朝迅速走向灭亡。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圣人言、畏大人″。无知者无畏。人生无所畏,实在很危险。祖先圣人大人说得话,别不当回事。
安时处顺。时也命也运也,凡事都有其自身的运行轨道,非人力所能控制。人都想长寿,但生老病死都逃脱不了。亡清朝者非在一事一时一人,但救满族者隆裕太后功不可没。历朝历代改朝换代都是血流成河,甚至皇族灭绝。所以明代崇祯皇帝杀自己的亲骨肉时哀叹,"干么你非生在帝王家"?隆裕顺势而为虽然并不情愿,"清帝退位"和平交权,保全了满族,其智甚高,皇权变民权,平稳落地;其功甚伟,避免了民族相残,相煎太急;其德甚大,天地大德曰生,生生为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