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老家介于市区到县城之间,距市区车程大概一个小时。一般有两种出行选择:
1、公交。这两年国家大力推行公交化,市区到县城从中巴、大巴改为公交,价格也随之下调,车费16元/人,固定价不受市场调节。发车班次固定且多趟次,基本上满足人们出行。
2、直达快巴。相对公交时间短,中途除了下车,不停车上客,速度更快。价格是公交两倍多,35/人,也是固定价。
对于绝大多数人出行都会选择第一种方式出行,价格最便宜,耗时长点,农村最不缺的就是时间。
价格是把双刃剑。在遇到节假日出行高峰,车上爆满,人挤人,如果要中途上车是挤不上,公交挤满了也不停。只能无休止的等待。
除此之外,只能打车,价格贵,大概150元,去较远的乡下,司机回来跑空车一般也不愿意走。
无意间发现还有一种不上台面的出行方式-“黑车”。经过多次乘坐与司机闲聊,活跃在我们市区到县城的“黑车”一直就有,只是不大众化。
1、基本是私家车,价位在10万左右,有少数几台买断的士。
2、大概有100台车(或者个人),自发的以qq群、微信群(微信普及后)来共享乘客需求信息。
3、每趟车可以载4人,平常一天来回一趟,逢年过节旺季可以来回2趟,偶尔还能3趟。
4、费用正常是35元/人,跟直达快巴一样。但受市场调节,逢年过节涨到50元偶尔会到60元。
5、除了正常载客,他们还顺带做点“快递”业务。后备箱带些草莓、虾等新鲜水果或海鲜。20块一件,如果大件费用另算。
6、提供点对点的接送服务。不管你在市区、县城上下车,直接开到你家楼下。
7、按客户时间出发。跟随司机打电话预约出发时间,他们会在群里发布信息,合适的车子(位置最近、最先出发)会跟你联系,按约定时间段来接。
8、选择“黑车”三类潜在客户:
a、带小孩或有行李的出行人员。
b、不差钱的90、00后。他们外出上班或者读书,习惯坐这种拼车。这代人出生在物质比较富足的年代,不会因为节约几块钱而去忍受体验不好的公交。
c、子女出钱的老一辈。老人家是比较心疼钱,选择以时间换金钱。其子女不想他们舟车劳累,直接帮父母叫好车。
8、司机收入。平常淡季一般一天一趟来回,来回载8人x35=280,扣除油费100(来回170公里*5毛/公里,再加城区接送客),五六千。逢年过节旺季,多跑一趟。
全年平均七八千一个月,2倍于当地收入(我们老家正常月薪三千左右)。
黑格尔说过存在即合理。“黑车”行业存在这么多年,而且规模不小,即便在出行公交化、网络化的今天也没有被取缔。
个人认为根本原因无外乎供需不匹配。
1、出行需求的人越来越多。一方面城市化的结果不少人不满足于在老家建房子,转而到市区买房定居。
另一方面我们老家临近广东,大部分人外出广东工作,逢年过节有回家需求。
2、公交不满足于当下的需求。公交交通便宜,速度慢、耗时长、体验差。尤其在旺季出行人多的时候,买不到票、挤不上车,只能寒风瑟瑟中无休止的等待。
但似乎总觉得不够到位。直到看到何帆最新的《何帆报告2019-2020年》。
何帆写到:
“中国的普通消费者可能还没有做好准备消费90分的奢侈品,但他们早已不满意消费50分的不及格产品,他们强烈要求消费80分的产品。这80分的产品,就是性价比高的产品啊。这背后的变化就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中国未来最大的商机。”
当我读到这段的时候,不禁感叹到“黑车”不就是消费升级的产物吗?
公交是50分的产品,专车是90分的奢侈品,“黑车”就是80分的产品,性价比高的产品。
背后是人们群众出行想体验更好,所以催生出来了“黑车”。他们自发的建群共享信息,提供家门口到家门口的点对点接送服务,价格不离谱。
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能赚取同区域平均工资2倍以的薪酬。他们抓到了商机。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衍生出来的消费升级,是中国未来最大的商机。
从“黑车”看中国消费升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