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乡土故事故事
系列乡愁一:西杓山村(原创)

系列乡愁一:西杓山村(原创)

作者: 王晓瑜 | 来源:发表于2017-12-24 20:22 被阅读91次

     

这里是一片神奇而又灵秀的土地,这是一个有着光辉灿烂历史的村庄,这里曾经发生过举世闻名的长勺之战,这里文化氛围浓厚,英雄、人才辈出,这里的山水孕育了村庄的铮铮风骨。本期《《我的村庄我的家》正在为您讲述西杓山村的故事。

西杓山村仅从她的名字,就让人感到神奇,耐人寻味。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更不消说村庄传承血脉中所记述着的鲜活故事,及故事中所折射出的博大精深的村庄文化、村庄精神。

2013年10月的一天,我们摄制组乘车沿着宽广大道向莱城东北驶去,当公路边一片片的金色秋光隐入我们的身后。伴着我们轻松的畅谈,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到达了今天要采访的西杓山村。

西杓山村隶属莱城区苗山镇,莱城偏东北方向20公里,苗山镇西北12公里处。据村碑记载:明洪武年间建村。村南有山,杓山、枫山、纱帽盒子山、杓山的山头形状像勺子头,名杓山,以山名村。因为在杓山以西,故名西杓山。位于长勺之战的古战场。全村现有耕地1176亩,325户,850多口人。村中现有刘、王、乔、郇、陈、李、郭、翟、张、杨、呈、孙、邵、赵、吴15姓氏,其中刘、王二姓人口最多。村民不分远近,真诚相待,和睦相处,勤劳质朴,世代繁衍。

西杓山的隶属几经变迁。 据《莱芜市志》记载,西杓山村在清末属勺山保所辖;民国初年,称第六区;民国二十四年,《续修莱芜县志》记载:“勺山镇、西杓山”;1941年初属莱东县苗山区;1945年10月仍称苗山区;1951年3月,改称第九区;1955年复称苗山区;1958年3月,分为苗山、龙角乡,属苗山乡;同年10月合并称苗山公社,属杓山管理区;1984年改称苗山办事处,属见马乡;2001年,西杓山村隶属苗山镇至今。

西杓山村地处丘陵,村南有著名的杓山寨。村北依火石山,西连一条南北走向,长数公里的沙岭,村前一条小河源自东北方大山,蜿蜒绕村东南、向西流去,汇入方下河,注入大冶水库。

在村干部乔秀国的带领下,我们沿着村南大桥往南走,去探寻长勺之战遗址,抚今追昔,感受那激烈的悲壮场面。

“长勺之战”遗址,位于西杓山村西南侧,古为莱芜通博山大道,即莱博古道(在东杓山村,还能看到古道上留下的很深的车辙印)。发现于1983年4月。由泰安市文物管理局、山东省文物管理局和山东省博物馆鉴定为长勺之战遗址。长勺古遗址的发现为我们研究古代战争史和探讨鲁地晚商、西周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变化及生活习俗提供了一定的实物资料。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长勺之战:据考,长勺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84年,交战的双方是,齐国和鲁国,战争的结局是鲁胜齐败。这是我国春秋时期弱者战胜强者的著名战例。

齐国是春秋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由于齐国疆域广阔,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又东临大海,有渔盐之利,所以它的社会经济相当发达。早在春秋初期,齐国就已经开始使用铁制农具,砍伐森林,开垦荒地,扩大了耕种面积。齐国还先后吞并了邻近的一些小国,国力日益强大。鲁国则是比较弱小的诸侯国,无论是疆域还是国力都无法跟齐国相比。

当时齐军仗着兵强马壮,步步深入鲁国。鲁国兵少国弱处于劣势。为了保存实力,待机反攻,鲁军不得不暂时避开齐军的锋芒,采取守势,后来鲁军退到一个有利于反攻的地方——长勺,此处是古代能攻能守的战略要地,战局才开始扭转。

《曹刿论战》中指出:“公车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 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此役,鲁庄公是在鲁国人民的支持下用正义之师和“彼竭我盈”的战术,在齐军三鼓士气不振之时,鲁军一鼓作气打败了齐军,并将齐军驱逐出境。

在古战场遗址,修建了长勺之战纪念碑、长勺之战遗址碑,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碑 ,老支书王传义讲述了立碑经过:

(同期声)

站在古战场,看那碑前身后,苍老的古松挺拔,刚劲有力,周围杂草丛生,这自然存在的概貌似乎是对古老文化的最好诠释,这是村民对古战场的用心保护。古树、杂草依稀印证着世事沧桑的轮回巨变,印证着历史在点点滴滴的前进中都布满着百姓的心血与奋争。三只白色的蝴蝶在附近飘飞,仿佛是壮士的忠魂化蝶再生。不远处的白杨树参天耸立,仿佛当年鲁国士兵反抗侵略、英勇抗敌的大无畏精神依稀弥漫在这片土地的上空,令人深思与遐想。

在 长勺之战纪念碑的 左侧有一观音庙。老支书王传义介绍说:文革以前,此处是曹刿祠,先民为纪念长勺之战的指挥者曹刿而建造,文革遭破坏。后来在此处建成了观音庙。有两颗参天古松护卫观音庙两侧,我想,村民之所以将此修成观音庙,也许有其更深刻的寓意,祈求风调雨顺、万事如意,祈求世间不再发生战争,人民安居乐业,万家团圆。因为那场惨烈的长勺之战,尽管最终鲁胜齐败,但是双双士兵的献血曾经染红了这片土地,让众多的家庭永远难以团圆。战争带给人们的创伤总是难以愈合,人民向往和平。

谈起长勺之战,不由得使人想起长勺战鼓,长勺战鼓是以“长勺之战”为历史起源,自曹刿论战之后,由军用战鼓演变为民间鼓乐,历经了上千年的时间,历代传延至今。以自娱自乐、祭祀、庙会、庆典、社火为主,参与人之多,阶层之泛数不胜数。

公元1369年官厂村建立,该村地处牟汶河和孝义河之间,水土肥沃,是鲁军操练屯兵、储粮、放马之场地,后来成为历朝历代的养兵重地,故众人称“官马场”(即官兵操练、屯兵储粮、放马生养之地)。长勺战鼓的制造工艺、鼓谱曲调逐渐成为莱芜地区民间鼓乐的代表体系。 长勺鼓乐不亚于孔子的韶闄,可与韶闄媲美。

也许受长勺之战灿烂文化的熏陶,西杓山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西杓山村,英雄人才辈出,涌现出了众多英模人物和仁人志士。他们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牺牲和卓越贡献。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积极支前,为军队筹粮、供草、碾米、做军鞋。许多村民很早便参加了革命,有8人在抗战中为国捐躯,他们的英名刻在村南的烈士纪念碑上。村干部乔秀国向我们讲述了英雄名录。(同期声)

英雄名录革命烈士纪念碑和革命志士碑在长勺之战遗址的右上侧100多米处,庄严肃穆,与古战场纪念碑遥相呼应,共同守护着这片灵秀,英雄的土地。对建造纪念碑的情况村干部乔秀国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同期声)

西杓山村是一个倡导和践行可持续发展的村庄。他们很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我们在乔秀国的带领下,沿着古战场遗址及烈士纪念碑向东进发,沿着弯曲稍微宽敞的小道盘行在枫山道上,这座小山植被茂密,古松老树处处可见。耀眼的阳光穿过厚厚的树丛,照射在红的、黄的花朵上,使其更加娇艳静丽。红红的花椒粒挂满枝头,像璀璨的红珍珠在阳光的照耀下,放射着夺目的光芒。一排原始古朴的风景,走在其中,仿佛走进了原始森林,乔秀国向我们介绍,村里有专门护山看林的人,每年都在植树造林。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还自然以本来面目。

站在山腰,放眼北方,俯瞰这座充满着沧桑岁月的村庄,砖红色的瓦房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村前弯曲的河道,清澈的河水,矗立的白杨树,成片的农田,交相辉映。似乎这所有的一切都在自由的舒展着自己的天性,又相互依附着,高歌着,守候着这片神奇、美丽富饶,富含文化宝藏的土地,又似乎都在贴近大地的胸膛,倾听着大地的心音。这所有的点点滴滴,在艳阳的照射下,更显奇异多彩。我们仿佛走进了童话中的神奇村落。西杓山村就是现实世界中的童话村。不时就会有一群群的鸟儿盘旋在上空,打着旋儿自由的飞翔。放眼南望,绵延杓山,纱帽盒子山,枫山连成一片,红黄绿交相辉映,碧绿青翠中装点着金秋的灿烂,好像三兄弟一般相互扶持,生生相依。也许是这大山的灵性给当年长勺之战的鲁国赋予了智慧、勇敢,获得了以少胜多的战争硕果。也许是这大山的灵性增添了西杓山村丰厚的文化血脉。也许在这里真正实现了天人合一的神话。一片祥和的景致镶嵌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令人陶醉。

从枫山折回,我们西行来到了村西的目连寺。这座古老的寺庙,位于一个高台上,最初,杓山河绕寺一周。寺庙占地面积大,寺内有天王殿、阎王殿、佛爷殿等众多大殿,目莲寺所在的高台,村民称其为点将台。据说古时两军对垒(长勺之战)时,将帅站在此台上调兵遣将。目连寺大门口有一颗垂柳。历经几百年的风霜雨打,成为西杓山村的“活化石”,见证着西杓山村的点滴变化,诉说着沧桑巨变的古文化。树根大部分裸露,树纹粗壮,树心已空,树干弯曲下卧,但依然枝繁叶茂,随阵阵秋风摇曳飘摆。这颗古柳,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目连寺周围,发现有石器、青铜器、陶片等文化遗存。石器、石斧,通体磨光。青铜器:主要是兵器,有铜戈、铜剑、铜箭。陶片:有鬲足,鬲沿、豆盘、柄、甗足、罐底等

我们从目莲寺来到了村西的水库边,微风习习,抬头张望,水波荡漾,碧绿一片,一群白鸭在水中游来游去,岸边的树木茂密叠翠,几位村民闲坐湖边聊天,仿佛三位仙人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此情此景,仿佛就是人间仙境,平日工作中,遗留下的疲惫之意一扫而光。身心似乎融入这清脆飘逸的环境中,随清风而去!

西杓山人不仅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灿烂的古文化,他们在建设家乡方面也做出了很大成绩。他们一直重视农业生产,自古以来村子受耕地面积、水浇条件限制,多种植大豆、谷子、高粱、地瓜、小麦、玉米,产量很低。1965年,原寿光造纸厂党委书记刘汉三回乡任村书记,带领村民决心兴修水利,绿化荒山。在村南的杓山寨植满花椒、板栗、棉槐。当年便组织劳力在村西南挖出一大方塘,然后又建起一宽约l米左右、长约80米的引水渠。之后,从苗山购买一台大马力抽水机。由于当时道路难行,无法用车辆运输,村里就组织了60多名壮劳力,历时一天将机器抬回机井房。当清澈的井水被抽到高高的渡槽时,村民们个个脸上乐开了花。他们亲切称此井为“大码头”井。此井几十年来,为杓山的粮食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1975年,村里筹措资金,开始从事运输经营。1978年,村里又筹资2.8万元,建起了砖厂一座。直到2000年,由于砖厂土源短缺,村委决定将砖厂停办,将土场深耕变成良田,又将砖窑填平,规划了养殖小区。种植黄烟,药材,与莱芜市种子公司结对子,培育优质高产的蔬菜良种。1995年建起了长勺机械厂、长勺塑料厂、地毯厂、长勺大酒店。并购置汽车3部,农用车数辆,使全村企业年产值达到了100多万元,创利税30万元。1978年,村中通电。2002年成为电话村。

现在,随着形势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村民已将原来单一种植粮食作物的模式,逐渐转到种植经济作物、育苗、育种上来。1998年,村民刘汉恒将自家2亩粮田改种了圆葱种,当年收入8000多元。 村南就有一家小有规模的育苗场。我们摄制组来到育苗场,这里的主人刘忠林热情的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同期声)

村领导根据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状况,还鼓励引导村民办起了个体经济,村里有四家商店,有老面馒头房,有理发店,有烤烟厂,有空心砖厂等。

在刘中秋等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村庄更加富了起来,逐渐加强村中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硬化了村广场,2013年6月村南大桥竣工,为村庄的进一步发展开通了更畅通的康庄大道。

每一个村庄的发展,都是在一届届村委班子,村支部的带领下展开的。他们为村子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老支书王传义就是其中的一位

老书记王传义简述了自己的任职经历:

建国以来,他16岁到村里做文书,后担任了大队书记,1973全村在“农业学大寨”形势下,展开了改河造地运动。村庄整体搬迁,腾出良田种粮。他150多斤的体重下降到105斤,但是为了全村人的幸福,再苦再累,毫无怨言。全体村民苦干了3个冬春,搬迁房屋642间,将老河改为从原村庄中部穿过,直线西行,这样新增了土地520亩。当年种植的大麦、杂交高梁喜获丰收,粮食总产由原来的2万多斤,一下增到23万斤。后又购进小麦、玉米新良种,成立了科技队,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20多万斤。同时村里还购置了播种机、脱粒机、扬场机等一系列机械,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观。

他不仅带动全村人勤劳致富。还超前的践行了“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派村干部挨家挨户摸清底细,凡是孩子快到结婚年龄的家庭,村里就会主动给其划出宅基地,让村民为家庭幸福早做准备。这些做法深得群众赞成和拥护。村风越来越好。村民的干劲越来越高。为村庄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文化基础。

王传义不仅是一位好支书,更是一位学习迷,更是一位重视教育和传承文化的杰出代表。年少时,因家境困难,他只上了2个月的小学。然而两个月的时间,他读完了 《三字经》《弟子规》《庄户杂家》《千字文》,其老师自编的《国文》。并能默写出3000个汉字。因酷爱学习,自学用坏了三本新华字典。不懂就问,不会就学,不耻下问。后来,村里还办起了青年图书室,藏书上万册,团员们自觉担任义务图书管理员,只可惜这些书籍在文革时毁坏。1952年扫盲运动时,在村内办农民夜校6处,当时他被莱芜市评选为办学英雄,被号称“学习迷”。文革以后,在农业学大寨,为解决吃饭问题整修梯田时,挖出了一个金簪,后卖给中国人民银行,得价款100元,他立刻用这些钱购买了300多本图书,重新组建村图书室,通过村民及在外工作人员的捐款,再次购得大量书籍,红红火火的村图书室又再现风光。同时,村里还建立京剧团,电影队,为村民演出、放影,丰富群众生活,提高村民素质。这种浓厚的村庄文化血脉延续至今。人才辈出。

江山代有人才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淳朴的村风和良好道德修养的传承,让一代代西杓山村人在建设自己幸福家园的道路上推陈出新,开拓前进。他们特别重视文化教育。村西有小学一处,原为目莲寺,民国三年(1914年)改为学校。1972年,此校改为杓山联办中学。1983年,此校初中部迁至漫道村,学校小学部仍在原址。2000年,小学三至五年级迁往漫道联小,只存一、二年级。至2002年,杓山目莲寺学校已有88年历史。这些年间,从此校走出的师生已有许多人做出了骄人的业绩。1977年恢复高考后,每年都有学生考上各类大学,目前全村共有120多人考人大中专院校。为国家培养了许多栋梁之才。

人才辈出名录

副县级及其以上干部

刘向一  原中组部办公厅副主任、中央专案材料管理组组长(正局级)

王士前  解放军某部军政委

刘汉业  上海铁路局政治部主任

刘长乐  祖籍西杓山人,生于上海。现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

近年来,由于全村人的共同努力,村的各项工作也都走在了全镇全区的前列。他们先后荣获很多荣誉。现在以刘中秋

为首的村委领导班子正抓住新的发展时机,筹划建设“特色文化村”,开发长勺之战、目连寺古文化资源。谈到下一步的打算,村支部书记 满怀信心,他说:(同期声)

未来会更加美好,村民们会更加享受到上有蓝天,下有绿地的生存环境。得到一个富裕、文明、和谐、舒适的村居。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累累硕果,充满了这个宁静祥和的小山村。我们快乐着他们的快乐。富裕起来的村民都过上了田园般幸福美满的日子,村民基本上都有养老、医疗保险。下午我们在一家商店门前,看到忙碌之后的村民,有的在玩扑克牌,有的在下象棋,村民们安居乐业的生活情景,让我们这些在钢筋水泥砌成的楼房中,工作生活的人,羡慕,流连忘返。

尽管纯正的村风,新鲜的空气,质朴的山水,深邃的村庄文化深深震撼着我们。但由于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青年人大都在城里工作上班,在村子里,我们见到的村民大都在45岁以上,老年人在增多,又有多少年轻人能回到这美丽富饶的村庄呢?我的村庄我的家,每一个村庄的文化血脉又如何才能得到有效的传承呢?一种较为沉重的历史责任感袭击着我们的心头!

金秋时节,西杓山村仍生机勃勃,鲜红的地瓜花,娇艳的菊花,老支书家中的串串红,朵朵盛开。这将预示着西杓山村的灿烂文化,将绘出更加辉煌的明天,西杓山的明天会更美好。

相关文章

  • 系列乡愁一:西杓山村(原创)

    这里是一片神奇而又灵秀的土地,这是一个有着光辉灿烂历史的村庄,这里曾经发生过举世闻名的长勺之战,这里文化氛围浓厚,...

  • 夜雨话乡愁

    乡愁是贫瘠山村的崎岖山路,乡愁是破旧的老屋。 乡愁是春日里灿烂的山花,乡愁是夏夜屋顶上的清凉微风,乡愁是秋...

  • 《山村的最后一位老人》第一章

    乡愁篇: 乡愁是永远的根,乡愁是久违的情。 《山村的最后一位老人》 ——献给心系乡愁的人们 初秋的傍晚略带凉意,下...

  • 原创+《山村》

    起床时天刚蒙蒙亮,迎着朝霞出发,从海拔1千米的鄣山村向1629米山顶走去。 沿途欣赏着那潺潺流水声,呼吸着沁人心脾...

  • 22花桥的乡愁

    22花桥的乡愁 小时侯,乡愁是一个小小的山村 我在山的这边,世界在山的那边 一群群鸟儿歇在我的肩头 后来呀,乡愁是...

  • 〔西岭文学〕长期约稿

    “西岭文学”微信公号长期征稿 征稿要求 原创,未在微信公众号推送过,描写故乡、乡愁、野外探险类散文,800~200...

  • 西窗:挥之不去的乡愁

    西窗:挥之不去的乡愁 ■巴山雪儿 挂上西...

  • 江泳带你读懂《大观茶论》23:宋代的杓是舀水的还是分茶的?

    ​原文: 杓 杓(sháo)之大小,当以可受一盏茶为量。过一盏则必归其余,不及则必取其不足。倾杓烦数,茶必冰矣。 ...

  • 杓风

    手机的歌声不算很大,因为我还可以隔着紧闭着的窗户听见外头知了的叫声。空调的冷风不断调戏着桌上的公文纸,让它时而起身...

  • 【原创】乡愁啊乡愁

    不知怎的,离家时间长了,出外久了,年纪大了,乡愁总会越来越浓烈。 昨晚梦中,不自主的我又回到了久违的家乡,又梦见家...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 系列乡愁一:西杓山村(原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mgh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