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听话与不听话,我想起一个孩子,小名叫顺顺,给大家讲讲这个孩子的听话与不听话的故事。
1.盯着一个人咬
顺顺是婴幼园IC班的孩子,不到三岁,在园快一年时间了,很有名,不管是幼儿园还是婴幼园的老师,都知道他。
注意到他,是因为听老师说他很让人头疼,尤其是最近老盯着一个叫哈哈的孩子咬,好像结了世仇一样,老师稍不注意,就会过去咬一口,而且还特会伪装,行动之前毫无征兆,搞突然袭击。弄的主班老师没办法,时时刻刻神经紧绷,上课也好,自由操作、户外活动也好,都要注意他们,不能让他们靠近。
虽然双方的父母都比较通情达理,顺顺家长使劲道歉,哈哈的孩子家长没说什么,只是让哈哈注意躲开顺顺,不要招惹他。但是,这种情况持续了很久,老师试了不少办法都没有解决。一天下来,老师身体上的累还赶不上盯着这两孩子心里累。
2.一片树叶
因为那一段被疫情困在园里,巡班时我特意观察了一下顺顺。
顺顺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孩子,好动,我行我素,不太听老师指挥,也不守常规,自己主意很大,而且倔的很,凡事必须按照自己的想法来。
不过顺顺也很聪明,话特别多,喜欢和人聊天。我没事的时候,就和他聊天。
户外活动时,本来玩的很高兴的顺顺,在收队时突然就发了脾气,大闹,不回,老师怎么劝也不听。我听到他嘴里一直喊着什么叶子叶子,就问他:“叶子怎么了?”。
他停下哭闹,说:“叶子不见了”。
我想起来,他刚才捡到一片叶子,宝贝一样,可能不小心丢在哪里了,我说:“那我们一起来找”。于是,其它小朋友先回去了,我就和他满世界找叶子。终于,在一个角落找到了他弄丢的叶子。
回到教室,顺顺还不肯放开宝贝叶子,干什么都要拿在手里。老师劝他放下,顺顺不听。我说:“这样叶子容易碰坏,老师想个办法,把叶子保护起来,好么?”。
顺顺说:“好”。
于是,我找了一张白纸,把叶子放上面,纸折两折,给叶子做了一个封套。又问顺顺:“这个放哪里才不会丢?”。
顺顺说:“书包”,于是就把封套往书包里塞。
我又问:“放什么位置,才不会折坏树叶?”。
顺顺想了想,把封套小心翼翼地放进了书包的小夹层,自言自语道:“回家给奶奶”。
这样,我虽然是个新来的大人,但是,却是个愿意和他聊天、听他说话、知道他想法,并且帮助他解决问题的人。于是,顺顺对我产生了信任感。随后发生的事,印证了信任是有力量的。
3.水池里的教具
这个班级里有一个小水池,上面有水培植物,有些植物死掉了,剩了空花盆在架子上。班级另外一个特别淘气的孩子,拿了木质教具,丢到水池里,看他们漂浮在水面上,很好玩,其它孩子看到了也来模仿,顺顺也学着丢教具到水池里,还把空花盆丢水池里。
我看见了,过去制止,孩子们随即跑开了,顺顺却还在那里继续往水池里丢教具。
我说:“这样会把教具泡坏的,教具应当待在教具架上,花盘应当待在花盘架上,就像你的树叶待在书包里,被封套保护,就不会坏了。”
顺顺听了,就不丢了,他其实是讲道理的。
我说:“那我们把它们捞出来,放回去好不好?”。
顺顺说:“那些不是我丢的”。
我说:“教具放回教具架,喜欢它的小朋友才能操作呀!”
顺顺说:“好”。
于是,和我一样一样把教具捞出来,我假装不知道是放哪里的,顺顺说:“我知道”。我发现,顺顺其实愿意帮助别人。
顺顺为什么会听我的话?其实他不是听了我的话,而是建立了一种信任。这种信任,是从我保护他的树叶,理解他对树叶的喜爱的行动中感受到的。于是,这种信任也让他愿意听我的新建议——我们应当爱护他人珍惜的东西——就像我爱惜他的树叶一样。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的话是天道。
孩子们不会听我们怎么说,而是会看我们怎么做。
4.一瓶冰红茶
有了这些基础,接下来,就要着手解决咬人的问题了。首先还是要找到原因。
我和园长鲍雪一起跟顺顺聊天,问他:“你为什么要咬哈哈呀?”
顺顺不愿意回答,问多了,顺顺说:“我就要咬他!”
鲍雪:“他是不是做了什么让你不高兴啦?”
顺顺:“哈哈不好。”
鲍雪:“怎么不好啦?”
顺顺:“我叫他,他不理我。”
鲍雪:“什么时候的事啊?”
顺顺:“我过去说哈哈,他不理我。”
鲍雪:“他可能没听见,不是故意的。”
顺顺:“老师看不见,我就过去咬他。”
鲍雪:“咬人可不好。哈哈没理你,那让他给你道歉好不好?”
顺顺不说话。
鲍雪:“你们成为好朋友好不好?”
顺顺不说话。鲍雪倒是耐心,一直不紧不慢地聊天,也不要求顺顺一定做什么,只是聊天。
鲍雪又找哈哈聊天,说了顺顺以为哈哈不理他,哈哈说自己不知道呀,鲍雪问他愿意给顺顺道个歉么?哈哈倒是大方,说可以。
第二天,我们邀请了四个小朋友去感统室做游戏,包括顺顺和哈哈。哈哈特意准备了一瓶冰红茶,准备送给顺顺。感统室是孩子的天堂,四个小伙伴玩的热火朝天。我们在旁边一直很紧张,生怕顺顺再次“行凶”,但是什么都没发生。可能是昨天的聊天抒发了胸臆吧,顺顺靠近哈哈的时候,没有再“开口”。
高潮竟然是冰红茶带来的,孩子们玩出汗了,渴的不行,哈哈拿出了冰红茶,小伙伴一下子围了上来。哈哈也想喝,鲍雪提醒他,他咽了口唾沫,说:“我是送给顺顺的”。
顺顺话顾不上不说话,拿起就喝,算是接受了哈哈的道歉。
鲍雪问顺顺:“这是哈哈送给你的,你愿意分享么?”,顺顺于是又把冰红茶递给哈哈,四个小伙伴一分而光。
鲍雪把哈哈和顺顺叫到一起,说:“好朋友,握一下手吧?”,哈哈和顺顺的小手握到了一起,一个让老师头疼很久的问题终于解决了。
5.孩子为什么会听我们的?
从保护一片树叶,到收拾水池里的教具,再到冰红茶冰释前嫌,顺顺的故事,其实在告诉我们儿童引导的秘密。
所谓孩子听不听话,其实考验的是我们与孩子的信任关系如何。
有信任在先,有了解、接纳、支持在先,才有听从建议的可能。不然,如果我们就是那个看他不顺眼、想改变他、但却不懂他也不关注他、不知道他的需求的人,孩子凭什么会愿意听我们的呢?
只有我们先改变,孩子才有可能改变。
只有我们去倾听孩子了,孩子才有可能倾听我们。
所以,听话不听话的课题,需要反思的其实是成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