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育儿问题 每周来信蒙台梭利教育
每周来信:三年级了,孩子极不专注,我该怎么办?

每周来信:三年级了,孩子极不专注,我该怎么办?

作者: 博苑云飞 | 来源:发表于2022-03-20 08:15 被阅读0次

一位家长来信:

您好!云飞老师,向您求助问题:我儿子今年10岁,昨天学校班主任打电话,说我儿子在上语文课时,老师在讲诸葛亮的感人事迹,同学们都很感动,他突然说了一句搞笑的话,引起哄堂大笑,下午在上课时坚持说要上足球课,其实当天足球课已经上完了,不听老师劝阻,从课桌上翻过去,在诺大的校园里溜达,班主任找了好久。这只是一个点,据班主任反映,各科老师对我儿子都很头疼,恩威并施都不行,上课效率极差,用老师的话说就是“把上课当成了下课”,在家也是一样,经常给他讲却丝毫不管用,好像他已经吃定我们了,知道我们不会放弃他,您说现在我们该怎么办呢?

上幼儿园时可能就有苗头了,只是老师只是报喜不报忧,我们也觉得孩子小,没有太当回事,上一年级时,考试时把别人的百分卷子改名字换成自己的,我们严厉批评了他,可是好像当时他也知道错,但是很快就像没有发生过一样,就是批评惩罚都不管用,耐心的去讲也听不进去,很快就忘了,依旧我行我素。我们反省自己可能是说教的多,很少出去玩,我们也有问题,但是现在成了一个问题儿童了,什么也不管用,现在不知从哪里入手教育他了?

云飞:

在微信中看到这段来信,很沉重。事情往往等到出现了严重问题,我们才意识到正确教育观的重要呢?和幼儿园相比,10岁的孩子出现这样的状况,就棘手多了。

这位妈妈是熟人,谈话中具体了解到孩子的一些情况:(1)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妈妈说只对乐高、漫画感兴趣。(2)孩子现在三年级了,上课效率很差,说话,自己玩,不听讲,老师说专注不超过十分钟。成绩垫底,语数外都是。(3)带孩子去医院检查过,排除了多动症,就是好动,静不下来。

如果想要帮助孩子,必须找到原因。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到底?它们一定和成长环境有关,和童年早期照料者的行为有关。在和这位母亲的沟通中,逐渐锁定了问题的成因:

原因1:缺少有效陪伴。父母都很忙,从孩子上幼儿园到现在小学,都是这样。没时间陪孩子,即使在一起,也不是有效陪伴。比如现在,每天一早送到学校,下午放学去小饭桌吃饭写作业,晚上回到家就很晚了。周末基本全天都在赶作业。除了催促写作业,和孩子没怎么聊过天,也很久没有一起出去玩,没有和孩子一起做过什么,比如和孩子一起做他喜欢的乐高、看漫画。

原因2:不了解孩子。‘当问孩子喜欢什么漫画、看过哪些题材、对里面的什么感兴趣时,母亲答不上来。再问孩子的一些情况,母亲也了解的不多,比如在班级和谁玩得好,喜欢什么人,有什么愿望,孩子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孩子希望母亲做什么,孩子还对什么感兴趣等等。

原因3:脾气急,催促、发火。对于孩子出现的状况,想简单粗暴的解决,没有耐心,开始是讲道理、说教,后来是批评、指责,无效则会发脾气。

原因4:孩子逐渐自我放弃。学校老师也是同样做派,简单粗暴的想通过批评纠正孩子。但是家长和老师说多了以后,孩子也“皮了”。纠正、批评的力度不断加码,孩子也觉得自己是个问题孩子,反正我也改不了,那就这样罢。

我们设想一下,孩子从周围最重要的人身上,家长、老师,得到的感受是什么?是否定。有支持和鼓励么?有接纳和理解么?没有。于是,孩子进入了自我否定和自我放弃的状态。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功。孩子目前的状况,是从幼儿园开始数年累积的。此时,作为父母,必须对现状和形势有清醒的认知,如果希望一夜之间,通过什么灵丹妙法,就改变孩子,那是不可能的。而且,这样的想法,会进一步加剧孩子的不良状况。以孩子目前的情况,对得到母亲理解、得到父母陪伴还是有愿望的,虽然有很多的抵触情绪,但还没有封死沟通通道,就还有机会挽回。如果此时我们想进一步加大力度,比如加大惩罚尺度来改变孩子,就将会进一步把孩子推远,一旦和孩子最后的信任链接断掉了,就非常难办了。

因此,家长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反思和调整心态——为什么会到今天这一地步?之前的哪些做法是错误的?如果不加以坚决的调整,不改变想快速解决问题的着急心态,孩子的状态就不会好转。

心态调整之后,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付诸行动——

第一,有效陪伴

有效陪伴不是指时间上的大量增加,那不现实,有效陪伴是陪伴质量的提高。

(1)从幼儿园直至青春期,谈话/聊天,都是非常重要的亲子沟通方式。父母要坚持每天和孩子聊天,注意,是没有压力、不带功利目的、不批评指责试图改变孩子的平等的对话。比如,早上送孩子去学校都是开车5分钟,可以改为走路去15分钟,一路散步和聊天。比如,晚上在小饭桌的晚饭,尽量改为和孩子一起吃,吃饭也是聊天的场合。

(2)和孩子一起做他喜欢的事情。比如和孩子一起搭建乐高,从搭建出发,延展到多米诺、延展到研究建筑结构和机械结构、延展到对几何空间的探索、延展到力学和数学的神奇、延展到建筑学家和数学家。再比如,孩子喜欢漫画,那范围就广了去了,什么题材的漫画都有,从美学到文学,从自然题材到社会题材,从故事到人物,父母应当成为动漫专家,知道很多动漫的知识,了解各种动漫的图书、流派,知道有什么样的动漫活动,如果能带着孩子去参加,而不是各种否定和禁止,就会建立新的亲子信任关系。

(3)带孩子去书店、图书馆。很多美好的、正向的东西,都在图书当中。在书店,肯定可以找到孩子感兴趣的题材。在书店,孩子和我们都会被沉静的氛围所感染。在书店,远离了电子设备,孩子和我们都容易进入到一种简单而专注的状态。在书店,每本书就是一扇门,在这些大门的后面,将是孩子从未想象过的广阔世界。在书店,孩子和我们都会不知不觉中被影响和改变,不知不觉中打开了眼界,不知不觉中拥有了主见和信仰。

(4)带孩子去自然和户外。自然和户外也有着神奇的力量,我采访过带森林班的老师,长期的户外活动,对孩子有什么影响。老师说,有三个方面很明显:身体皮实了,情绪更好了,也更专注了。

第二,努力发现孩子兴趣

当我们慢下来,不再玩命催促,我们将会发现孩子的兴趣和愿望,这是一切改变的起点。只有从孩子自己的兴趣出发,才会一点点强化孩子的“内驱力”,才能一点点建立专注和自律。兴趣,是教育的“抓手”,只要还能发现孩子的兴趣和愿望,教育就有希望。无论是《放牛班的春天》、还是《死亡日记》,寻找、保护和激发孩子兴趣,是改变的开始。

反之,如果孩子没有了兴趣和愿望,就仿佛火苗熄灭了,改变也无从谈起。

第三,降压

前文所述,周末两天,孩子都在“赶作业”,可以想象这时候的孩子处于“疲于奔命”的状态。越追越追不上,越追不上就越沮丧、就越效率低,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怎样帮助孩子从恶性循环当中跳出来呢?这需要父母的大勇气——如果父母仍然和老师一起向孩子施压,效果只会越来越差,现在孩子最需要的,不是更大的压力——父母要做的,是帮助孩子降压,或者抵挡一部分压力,要去和老师深谈一次,商量在一段时间内的特殊处理,比如降低作业量。这样,周末才能腾出时间来做前面说的陪伴孩子的事,逐步回复元气。

在高压之下,想即可改变,可能性很低。如果老师不能理解,父母可能要做出一些取舍,帮孩子营造一个微环境,相比于孩子的状态,作业就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了。

推荐一本书《下乡养儿》,就是一个孩子遇到了严重问题,完全无法适应学校生活,出现严重退缩。最后父母下了大决心要帮助孩子,双双辞职,把孩子带回乡下,完全降低压力,让孩子从最平凡的事情中,比如陪大黄狗、拾柴、生火、做饭当中,逐渐找回信心,找回对生活的渴望。花了一年时间,孩子终于慢慢恢复了。

第四,做好持久战准备,不可能速胜。必须降低期望,放长时间,放小目标,才能积小胜为大胜。

孩子改变的过程,就仿佛湿柴生火的过程,急不得,开始时火苗很小,要非常悉心的呵护,用最容易点燃的纸屑、干草去引燃,然后再是树叶和小树枝,再之后才可以是大树枝。这个过程必须要有耐心,一步步来,才能从开始的小火苗到后来的熊熊大火。

当家长们非常着急,追求速胜,而现实又一下子达不到时,孩子和我们都会陷入沮丧、挫败和自我否定。

而当我们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把时间放长,把目标降低时,孩子的每一点小小的进步就会被看见,孩子就会因此得到肯定,被自己的进步所激励,进而继续前进。

人都是被希望所激励的,有希望才有改变的动力。

放小目标,也是孩子自尊的回复过程。这一过程,重要的不是和其它孩子比,而是和自己比,父母要帮助孩子看到到自己的进步,建立信心,这样才会进入良性循环。

总之,以往过多的粗暴的管制、干涉,破坏了孩子的自主、专注和自律,想要恢复,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在这里,必须要知道一个人的自律从何而来,才能一点点去建设它。

人的自律的建立,来自四个方面:

(1)兴趣——兴趣是专注和自律的第一缕曙光,这要求我们必须回到以儿童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放弃掉成人强加的控制和愿望;

(2)责任——父母要学会示弱,让孩子成为强者,让孩子来帮助我们、教我们,当孩子拥有了这种感觉,他就会自律;

(3)梦想和目标——人若有想实现的目标,就会约束自己的行为;

(4)自尊——所以讽刺打击批评,其实就是在破坏自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每周来信:三年级了,孩子极不专注,我该怎么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njod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