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7773035/7be41d915042be84.jpg)
品味赵建功书法的“文气”
“文气”,是一个古老的文学、文艺评论术语。自曹丕《典论·论文》以降,“文气”常被用来描述书画家和书画作品的气质和格调,它很多时候像雾里看花虚无缥缈,却又可以真切、强烈地感受到。
赵建功书法有浓浓的“文气”,这是众多观者一致的印象,评论家们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作家李晓文曾称赞赵建功书法:“字如其人,文气十足。”
出版人赵学文曾动情地写道:“建功兄的书法呈现的,是一种文化人学书永不止息的态度。”
记者杨改桃由衷地叹服:“先生熟谙文墨,学深悟透。”
学者卢锋也概括道:“书卷气滋养了其书的韵、意、趣,决定了他对‘文’的追求,对‘雅’的向往和对‘碑帖结合’的衷情。”
品味和探寻赵建功书法的“文气”,可以从“写什么”“怎样写”和“为什么”三个不同的方向深入体察。
“写什么”——文字追求典雅
书法是以文字为载体的艺术,兼具文辞美和形式美的双重特点。当代书法家黄君说过:“书法家不仅(要)借创作展示汉字无穷的魅力,同时也(要)通过规范、优美的文词给接受者留下完美的形象,提升书法作品的境界。”
赵建功深知文字内容对书法创作的前提作用和媒介意义。在创作时,他总是审慎选择,既注重文辞的典雅、文雅,又习惯从文字学、文学、历史、哲学、美学等视角反复审读,力求文辞的意境与作品的形式、自我想表达的情感达成最佳的统一。
对文字,赵建功有“不俗”“不熟”两个选择标准。以《名作欣赏·独来独往》别册里赵建功的六十五幅书作为例。同样是选择词语,这里没有“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惠风和畅”这些不少书家笔下的“老客户”,有的是“坐拥琴书”“素心仁术”“逸兴”“挺拔”“忘我”“能藏拙”“无我”“平常心”“觉悟”等等或文气氤氲、或大俗而雅的词语。同样是抄诗,作者选的是李白的《赠孟浩然》、《诗经·邺风·简兮》、曹操的《龟虽寿》、姚勉的《赠李枢干三首其一》、弘仁的《题吴中山水图》这些典范的只是书法家笔下比较陌生的“面孔”。
许多书法家手边都有《书画家题词用语大全》之类的工具书,赵建功也有一本,但学养深厚的他基本不用,更不会像有的书法家走哪带哪,需要题词时就掏出来随翻随抄。有一次,赵建功答应给造访的一位年轻朋友题字,略一思索,他就脱口而出,写“志以道宁”四个字吧。他紧接着解释,此语出自《尚书》,意思是说树立志向要合乎道,内心才能安宁,希望你们年轻人树大志,走大道。话音一落,这位朋友和在场的众人一起叫好。
就书法“写什么”的话题,赵老师曾和笔者有过一次长谈。他认为,书法家书写古人的诗文联句很正常,但应该努力做到“文如己出”,选定的内容一定要和我们的经历、内心的情感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书法真正成为写心抒性、表达内心感情的载体。因为书法毕竟是文化的事儿,创作中把文字简单地看成一堆堆横竖撇捺的混搭,仅仅专注于对文字符号、笔道的设计和雕琢,那是对书法文化属性的漠视,也是对自我艺术生命不负责任的放逐。
![](https://img.haomeiwen.com/i27773035/e940507896e120ba.jpeg)
“怎么写”——注重雅化技法
书法是造型的艺术,同时也具有固化书写过程、不可重复等时间性特征。品味赵建功书法的“文气”,由作品再“返回”到创作阶段,去考察他是怎么运用自己精熟的技法的,又是在什么状态下创作出来的,这一思路不仅可行也是必要的。
雅化技法,保证书法创作的文雅、高雅,赵建功主要在三个方面下了功夫。
一是尚古守正。赵建功少时习颜楷,后来广临汉隶、魏碑、清隶,再后来又上溯商周的甲骨文、金文,纵向的一脉相承和横向的“兼美兼得”,使他的书风始终保持着气象正大、典雅平和、意趣盎然的特征。熟悉赵建功的人都知道,他喜欢并擅长中锋用笔。由于功底深、法度严,即使是创作行草书,一个个纤细的笔道,他也能写得力贯始终,敦厚肃穆,耐人寻味。常见于当今展厅书法的恶俗气、霸悍气、怪诞气、油滑气,赵建功的书法中从来没出现过,更不用提江湖书法家们笔下的粗服乱头与任笔为体了。
二是求变求新。赵建功不趋时,不趋同,师古尚古但绝不泥古,他的创作信条就是“不重复古人、不重复今人、不重复自己”。以笔法为例,他从颜楷起家,但慢慢避开世人学习颜楷死守法度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做法,以颜楷为底色,熔铸汉隶、北碑于一炉,逐步形成了自己古拙、浑厚、大气,骨挺筋健而又绝不古板僵化的独特风格。以结体为例,开始钻研上古大篆书体之后,赵建功入古也能出古,注重审美的现代性转变,许多作品的结体透出一种别样的意趣。如篆书“空”字,上部的宝盖头跨度极大,像巨大的苍穹笼盖四野,下面长长的“工”,则凝神守一,盘踞大地。这一独特的结体,是赵建功参照上古金文奇崛的架构,沿着篆刻夸张的思路,再结合“空”字的涵义,大胆进行的一个创造性设计,新颖而不狂怪,变形又合法度。
三是融情入技。赵建功为人谦和,他从来没有公开批评过,但真心看不惯当今书坛上流行的重形式、重设计、扭捏做作的作品,看不起那些浅薄的、散发着“匠气”的技术字和技巧字。为了保证自己书法的格调,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赵建功习惯于在创作中将自己的经历和情感投射进去。他的书法受观者喜爱,一个重要的原因正在于作品富有思想性和情感内涵。“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这是赵建功2021年给介休市图书馆的题词,该作文辞典雅,与图书馆的主体极为相称,书法上方笔纵横,开张大气,敦厚肃穆,文质双优,感情充沛。早年,赵建功应朋友之请创作“挺拔”书作,在酣畅淋漓纵笔直书“挺拔”两个榜书大字后,他换笔伏案,在条幅下部特地留下的约三分之一的空白处,用中楷字题写了六行近五十字的“注”语,一则完美章法,二则借杜甫“友于皆挺拔,公望各端倪”诗句,表达对友人的赞赏和期望。这幅书作被朋友视若珍宝,她当是既宝其书亦宝其情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27773035/3a14c00cbe93b0bd.jpg)
“为什么”——书法无功利色彩
“为什么”,是每一个书法人首先要直面和解决的问题。你的定位是什么,为什么走近书法,要追求什么样的目标,这一系列根本性问题的答案,不仅直接关系到你的书法之路,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你将来书法成就的高下。
于书法中品味“文气”,自然也不能不追问这个“为什么”。
赵建功不是职业书法家。他特立独行,不属于任何级别的任何书法组织,所以少了许多无谓的干扰和羁绊。他的书法追求是纯粹、自由、性情的。尽管没有太多太高级的技巧,但他的书法丝毫不窘迫,不油滑,呈现给人的始终是一副自然、干净、雅洁的面貌。
赵建功也不是书法生意人。他不标价鬻字,不开班课徒,所以无需为些许润格费、学费、稿费而锱铢必较。他为人豪气,书作自然多开张大气、气魄不凡;他行事有远见,书作自然多意境深邃、格调不俗。
赵建功仅仅就是个“书法素人”(赵学文评语)。他幼承庭训,从颜楷发蒙,少年、青年求学时,一路都是同窗眼中的“学霸”“才子”。大学期间,他培养了关于文学、历史、哲学、美学的阅读爱好,至今不渝。大学尚未毕业,他就参与筹办《语文教学通讯》,后来又以班级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陶本一先生“钦定”留校,成为语文报社的一员。他在语文报这个文化企业工作了38年,当编辑,做主编,任副社长,直至退休。在工作中,他还先后与卫俊秀、徐文达、林鹏、田树苌、柴建国等书法名家建立了亦师亦友深厚的情谊,这些书家对赵建功在书法创作和学养提高方面,都给予了许多可贵的指导。近年来,他在文史哲方面的用功更勤了,与同道友朋畅谈,不时有新的读书体会发表,常语惊四座,令闻者感佩不已。他还好交友,喜游历,不论外出访学,居家待友,不论品茶饮酒,行止谈吐,都带着一股仿佛与生俱来的“侠气”,以至于有论者戏称其为“最不像文人的文人”。
赵建功,就是这样一个书法艺术真诚、单纯的追慕者。他少时求学过程顺利,成人后事业、工作有建树,生活中又不差钱。书法于他,纯粹就是兴趣使然,他只求在自我得到精神满足的同时,能给观者带来一些愉悦,仅此而已,没有任何名望、金钱方面的功利性。这一点,必然深刻地影响他的书法行为,提升他作品的格调,并最终使他的书法呈现出古雅醇正、文气馥郁的特征。
“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二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
就借用清代金石大家杨守敬的“二要”为本篇“品味”作结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27773035/bcbc214731d16114.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