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的激励方式上来看,老板无非是给员工钱,荣誉,员工始终处在一个被动的地位,去接受老板的馈赠。老板大方,愿意给,员工就能拿到,就能多拿点,老板不给,员工就没有多余的收入。在这种条件下的老板与员工,完全是一种雇佣者与被雇佣者的关系,老板把员工看做打工的,员工也只是以打工的心态工作。所以说,在雇佣制度下的企业,不可避免地就会陷入种种危机之中,很难实现真正的发展壮大。
通常老板为了追求利润,总是希望员工多干活,少拿钱,而员工的目标则是力争少干活,多拿钱,这种背道而驰的利益诉求导致劳资矛盾不断被激化。一方面,老板为了提高效率,硬性地给员工下指标,定量配额,另一方面,员工无奈地接受领导的安排,却出工不出力。比如说,在多数的企业里,员工受到制度的约束,就能准时上班了,但却把晚早餐带到办公室吃,企业增加了管理费。效率却没有提高,还有,老板虽然好不容易让员工加班了,却发现在上千平方米的车间里开着所有的灯,只有一个员工在干活。员工加班提高的那部分效率还远远不够支付电费的损失。
更有甚者,在一些生产型的企业里,很多人认为计件生产能大大提高效率。实际上可能带来更大的浪费。有一家生产安全门的共产,员工为了提高计件所得,把原本可以使用的仅仅是长了一厘米的木条从中间折断。当废品扔掉,转而去拿不加工就可以使用的木条。细算一下,计件效率提高了一元,材料费却损失了2元以上,完全是得不偿失。类似的一些情况在企业里随处可见,尤其是企业越大,老板看到的地方越多,问题就越严重。
此外,长时间处于被动工作状态,员工会形成普遍的“竞低文化”——干活和差的人比,挣钱向高的人看,没有人再愿意努力完成指标。如果哪个人完成了指标,就会被当做群体中的异类。即使这个人不被视为异类,当老板看到他可以独树一帜,能够给企业带来更高利润,到第二年的时候再给他更高的指标,最终他也会被高指标“压垮”。总之,在周围员工的排挤和老板“鞭打快牛”的原则的双重夹击之下,越是积极的员工,越是感到压力大。
在雇佣制下的员工,哪怕是高级别的经理人,他们都只是老板的代理人,既然是代理人,就免不了会与老板产生博弈,而博弈的方式无外乎俩种,要么是加薪,要么是薪资固定后少干活。从而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由于公司大了。实行的是间接式的分级管理,很多事情老板不能亲力亲为,这时候被雇佣人为了自己能轻松点了,就会扩充部门,增加人员,而同级别的被雇佣人或者是他们的下属也免不了攀比效仿,继续扩张部门,增加人员。最后,公司的部门就会越来越多,层级也会越来越复杂。工作效率却越来越低下,形成人员庞杂,人浮于事的现象。
在雇佣制的企业里,因为员工始终不是给自己干活,他们就会有私心,就有远各种空子,如果单靠企业管理去规范人的行为,会管理得很累,甚至越管理越混乱。归根结底。雇佣制形式的企业管理制度,不可能从根本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也不可能充分挖掘员工的潜能,必须有突破薪资和荣誉激励的更高级别的激励方式。
诚如我们前面谈到很多的是,“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现在更流行的则是“股聚人散,股散人聚”,要重点突出股权激励的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