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看完第二遍《活出生命的意义》,但我还没有想好如何去写好它,所以就先贴一点点原文吧。准备再看几遍~
《活出生命的意义》说的是人在极限环境下的苦难,以及从苦难里如何借着意义地寻找,将自己超拔出来,去重新爱人。————序•南方朔
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他很欣赏尼采的这句话,并在书中多次引用。——前言
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你很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前言
只要我们拥有自主选择如何应对处境的自由,我们就不会一无所有。——前言
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即便是在最为恶劣的情形下。——自序
故事的焦点不是大家常听到的有关集中营的恐怖遭遇,而是一些小的磨难。换句话说,就是想要回答一个问题:集中营的日常生活是如何反映在普通囚徒的思想中的?——第一部分•在集中营的经历
陀思妥耶夫斯基“把人定义为可以习惯任何事物的种群”的观点
莱辛曾经说过:“有些东西能使你失去理智或变得一无所有,直到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失去。”
集中营生活中快乐的匮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消极的幸福——即叔本华所谓“免于痛苦的自由”——而且即便这样的幸福也只是相对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我只害怕一样——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
他们忍受痛苦的方式是一种真正的内在升华。就是这种精神的自由——任谁也无法夺走——使生活变得有目的、有意义。
积极的生活能够使人有机会通过创造性的工作实现价值,而消极的生活能够使人满足于对美、艺术或者自然的追求。但是,在那些不仅没有追求创造和快乐的机会,而且只存在一种达到最高道德标准的可能(就是说,在对待自己被暴力完全束缚的生命的态度上)的生活中,人生仍有目的。
如果说生命有意义,那么遭受苦难也有意义。苦难、厄运和死亡是生活不可剥离的组成部分。没有苦难和死亡,人的生命就不完整。
犯人内在自我的状况最终不是取决于那些生理或心理条件,而是自主决定的结果。对犯人的心理观察表明,只有那些自甘沉沦、放弃对道德自我和精神自我内在把握的人才会成为集中营恶劣条件下的牺牲品。
看不到未来的人之所以自甘沉沦,是因为他发现自己老在回忆。
我们当中另外一些平庸而三心二意的人,则正如俾斯麦所说:“生活就好比看牙医。你总是觉得最难受的时候还没到,而实际上它已经过去了。
人的独特之处在于只有人才能着眼于未来。在极端困难的时刻,这就是他的救赎之道,不过他得迫使自己将精神专注于此。
对自己的未来丧失信心的犯人,注定要走向毁灭。由于他对未来失去了信念,他也就丧失了对精神的把握。他自甘堕落,成为行尸走肉。通常,这会很快发生,通常的表现是精神崩溃,凡经历过集中营生活的人对此都非常熟悉。
生命最终意味着承担与接受所有的挑战,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这一巨大责任。
我们有太多的苦难要经受,因此,必须直面所有的苦难,不能软弱,眼泪是无用的,但也不必讳言流泪,因为眼泪见证了人们承受痛苦的巨大勇气。
这种独特性使每个人的情况千差万别,因此让每个人意识到生命的意义,也就使他有可能完成其创造性的作品,享受到人类之爱。一旦他意识到自己是不可替代的,那他就会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认识到自己对所爱的人或者未竟的事业的责任,也就永远不会抛弃自己的生命。
我引用了某人的一句诗:“你所经历的,世人夺不去。”
在任何情况下,人的生命都不会没有意义,而且生命的无限意义就包含着苦难、剥夺和死亡。
上一篇:奈何人是剧中人
网友评论